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笔记 | 电影语言分析方法简介·以《活着》(1994)为例

电影常常作为语言教学的工具出现在语言教学课堂中,而在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目标的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将电影内容分析得更加深入透彻呢?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电影的内容进行深度的讨论呢?来自美国汉密尔顿学院的王卓异老师以《活着》为例,用美国主流的分析电影的方法“新形式主义的细读方法”对电影和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by David Bordwell and Kristin Thompson

新形式主义的基本假设:形式就是内容。

看电影就像切洋葱。当我们切洋葱的时候,一层一层剥往下剥,会带来生理上的刺激,可能会掉眼泪。这跟看电影的感觉一样,观众在记住电影形式结构的时候,会代入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新形式主义谈到的“形式/风格”就是电影语言。包括叙事和风格两个部分。

叙事

1

故事

情节包含的内容+从情节中推理出的事件。

2

情节

荧幕上看到的所有内容。

故事和情节的区别:故事发生只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情节的安排则可以不按时间顺序进行(电影剪辑方法:闪回)。

电影“闪回”经典案例:周星驰《功夫》

渐隐+渐显(叠化)的镜头切换,让镜头的过度更柔和,从而提醒观众在这儿有一个时空的切换,跨越时空的内容以黑白色调呈现也有一个区分的作用。理解电影中闪回手法的应用对电影《活着》的理解非常重要。

小说《活着》的开头

《活着》这部小说中有很多的闪回场景,在小说开头这一段就包含了两重闪回,十年前的闪回中又嵌入了老人四十多年前的闪回。

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活着》中使用了闪回来结构故事吗?答案是没有。

剧照

电影情节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展开,切分出了非常清晰的四段场景。没有个人回忆的视角。而小说则是运用了多重闪回来结构故事。

小说《活着》叙述者描述的结尾

小说结尾中福贵最后一个亲人苦根死亡后,福贵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他跟自己过去经历的的苦难、坎坷是一种和解的状态。而电影中却没有和解,视听和语言上都没有运用闪回。

电影中有个“不提过去”“母题”反复出现。“过去的事儿不提了”。过去是压抑的、痛苦的,所以不愿意再提起。

电影中“不提过去”“母题”

家珍不愿意见春生,因为春生导致了有庆的死亡,无法原谅也就是不愿意面对过去。

有庆去世后,上坟时,家珍的独白。(痛苦的自责,不应该送有庆去学校,不愿意接受过去的自己,无法跟过去的自己和解)

电影与小说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强调现在和未来。福贵送有庆去学校,两人的交谈,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过去有多痛苦,未来依旧充满了希望。

小说中这部分的内容则是通过闪回的形式呈现的。

小说中是指向过去的,结尾里面原来有的东西最后都没有了。电影中则是转变成了现在的人物对未来的展望,“鸡”在未来会变成“共产主义”。

电影结尾,给有庆上坟。镜头扫过了馒头从小到大的照片,表现形式接近闪回,但并不是闪回(不是从现在到过去)。

馒头的照片是家珍对凤霞的承诺,一个过去对未来的承诺,指向的是未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从而相信现在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可以实现的。

当福贵提起过去的时候,家珍的表现是不愿意提起,但二喜在这儿撕开了一个口子,“让爹说吧”,让福贵在语言上进行了一个闪回,讲述过去。

“王大夫不吃馒头,只吃米”,“米可比面贵”“那每月的花费就大了”通过王教授的话题,焦点很快就从过去的话题转移到了现在的生活中,语气又轻松了。接着又从现在指向了未来。

“小鸡什么时候长大呀?”“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馒头长大以后不骑牛,坐火车、坐飞机,日子呀,越来越好”。

用旁观者的视角呈现电影的现在,同时给予观众“上帝视角”,稀释观众对人物遭受苦难的感受。

风格

1

场面调度

镜头里看到的所有东西。包括道具、布光、服装、布景、化妆、演员及人物称谓关系等。

布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布景----墙上的主席像。

道具:皮影在电影中的作用。

皮影带有强烈的寓意,首次出现是在福贵最绝望的时候去寻求龙二帮助,龙二给了他皮影。皮影相关的道具本质上是比较脆弱的,对福贵来说皮影就是一个微弱的希望。

表演皮影戏的时候,幕布被刺刀划烂,梦被戳破。

福贵逃跑的时候折回捡起了皮影箱,投降时皮影被刺刀挑起,在阳光下的皮影给福贵带来了希望。(戏剧性的高反差布光,代表了在黑暗压抑中“希望”的舞台)

这段皮影戏的表演成为了福贵未来希望的来源,对革命的贡献。

电影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摄影

摄影方式的不同带来观感上的差异。

拍摄:仰拍、俯拍、正拍、过肩拍

主观镜头:通过电影中某个人物的视角进行拍摄

距离:从近到远、大特写、特写、中景、中远景、远景、大全景

时间:长镜头、短镜头

运动:横摇、纵摇、升降镜头

焦点:深焦镜头、变焦镜头

小说中的主观镜头

小说中描述有庆的死,富贵到医院以后的描写从福贵的主观角度进行描写,从而体现了医患关系间权利的不对等。

小说中“凤霞之死”医生的冷酷态度,也表现了权利的不对等。

电影中的旁观者视角

电影中有庆的死处理为一个事故。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呈现的,强调观众的过去。包括平视、俯视、大全景俯拍的手法,让观众以“上帝视角”来看整个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淡化人物遭受的苦难。观众看到只是一个孩子意外身亡的事件,而大家都很友爱,互帮互助,没有体现权利的不对等。

电影中对“凤霞之死”的处理和“有庆之死”的处理方式相同,都是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来拍摄的,从而加强了与具体事件的联系。王教授不能对凤霞进行施救,表面上是吃馒头撑着了,实际上是因为被“边缘化”了(历史时代)。

“凤霞之死”的场景比 “有庆之死”的狭小,整体上压迫感更强一些。电影通过剪辑的方式来稀释观众的压力(通过渐隐的方式结束)。

3

剪辑

场面调度和摄影是一个镜头,剪辑讲的则是多个镜头之间的关系。

平行剪辑:两件事情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交叉呈现,最后两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一定会相遇。

电影中凤霞与二喜结婚

通过平行剪辑,家珍和福贵把凤霞推出来以后,就回到了屋内,人为的隔出了两个不同的空间,福贵和家珍被边缘化。这儿体现了导演对福贵一家人物的定位,即他们是革命的旁观者。

他们一家人都没有直接参与到革命中,通过旁观者的角度将一些列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而观众通过主要人物去看故事情节,依然是旁观者。(距离感)

小说中凤霞与二喜结婚

小说中没有电影中的历史事件相关的元素。从婚礼上香烟、喜糖等元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现在的婚礼差异不大,并没有距离感。

而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多重旁观者的角度刻意创造了距离感。电影中充满了苦难,但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坏人,所有的苦难都归咎于时代。

4

声音

电影的声音分为剧情内声(人物的对话)和剧情外声(配乐)。

电影中二胡曲《似水流年》的使用,与《活着》主题契合。人们对时间流逝过程中经历苦难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随着时间流逝,活着的人如何去面对现在和未来?

电影虽然一直在描述死亡,但它传达的内核依然是“活着”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Q & A

1

电影和文学作品在审查上面的区别?

文学主要是个体阅读,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电影则是集体观看的产品,影响力更大,所以在审查力度上会比文学作品更严格;电影作为集体观看的产物,过于黑暗不能在电影中呈现出来;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

2

电影中为什么要把“我”的叙述者视角删掉?

导演在电影中不要主观“闪回”(回忆)的视角,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通过时间线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展开宏大叙事。一是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来稀释苦难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旁观的角度搭建舞台让更“奇观化”的内容呈现出来。

3

为什么电影将故事背景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将故事背景转到城市,离政治活动中心更近了,这有利于导演创造情景将历史“奇观化”。比如凤霞结婚时出现的一些场景元素就能在电影中呈现出来。

4

为什么电影中的几种食物(馒头、饺子、面条)都不是用来吃的?除了推进剧情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深意吗?

饺子和馒头的出现都是用现在和未来来压抑过去。饺子在祭奠的场合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将坏掉的饺子和新做的饺子放在一起祭奠有庆,坏掉的饺子象征的就是无法面对的过去,新做的饺子则是对未来的期许。第二次上坟的时候,就只有新的饺子了(继续面对未来的希望

吃到王教授肚子里的馒头是导致凤霞死亡原因之一,同时馒头也是凤霞的未来。

5

跟学生分享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必须读原著吗?

  • 学生的水平较高,能够用中文写论文,所以会要求学生阅读小说文本。

  • 在课前阅读翻译的小说文本,课堂上带着学生一遍中文文本,再观看相应的电影片段。

  • 课程是电影赏析课,所以课堂上主要是做文化的谈论,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教学。

  • 小说文本跟电影的对比分析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料进行深入的讨论。

6

为什么我觉得电影通过旁观者的角度并没有稀释苦难,淡化人物的悲痛,反而是强化了人物遭受苦难的感受呢?

  • 电影是一种形式结构,看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世界观以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代入进去。

  • 每个人观看电影的观感存在差异,有的人可能觉旁观者视角稀释了苦难,有的人可能觉得强化了苦难的感受。这也正是电影形式结构开放性的体现。

  • 电影旁观者视角的处理方式和小说主观闪回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带来艺术上效果的不同。


终于复盘完讲座啦,非常喜欢CLTA·SIG电影讨论小组老师们分享的内容,以后会继续关注他们的分享,也很期待能跟老师们有更多的交流。对王卓异老师电影的解读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公众号“读书郎闲笔”,上面有一些王老师分享的文章。

PS:昨晚写完笔记,剪辑了文中提到的电影片段上传后才反应过来忘了考虑视频能否过审使用。可能用的片段比较多,审核的时间有点慢,最后为了以防万一能用图片替代的尽量换了图片。没想到今早起来看到视频都通过了审核,果断地又把所有的影视片段添加进去了,毕竟通过视频的呈现能给人更加直观地感受。

------

* 本文图源电影截图+网络

* 语言表达上倘若有误,烦请批评指正。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谈张艺谋对余华小说《活着》的改编
生活不易,请你好好活着。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活着》:9.2分给低了,越看越有味道的电影,看到最后泪崩了
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来解读《活着》的魅力
跟着《活着》学写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