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古玉沁色现象,感受千年土染之美

古玉器沁色

除了极少数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千年以上,十有八九会发生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白化、瓷化、晶状物、次生结晶、次生物,还有沁色等。

龙凤佩(战国):瓷化现象

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化学现象兼有。

龟钮白玉印(汉代):石灰沁现象

受沁的程度、大小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不同颜色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不同的颜色。

双螭首衡(战国):受丝织物颜色沁染形成的桃红色现象

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分布,有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通而不透),十分自然。不像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无层次感。

盘螭绞丝纹双区璧(汉代):铁质沁现象

有一部分古玉,由于埋藏的地质条件适宜,受沁部分极少,至少“看不出”受沁的地方。

盘螭纹圆勒(汉代):水分子流失产生的白化现象

高古玉纵使表面没有一点沁色,光泽也会从玻璃光,变成现在的蜡脂光,迎光细看玉理已经发生变化。

包 浆

包浆,实际上就是玉质表面上的一层氧化物(氧化产生的膜层)。

玉琥(战国):玉质表面上形成的氧化层,像是镀上一层膜。 玉尊(汉代)

吐 灰

吐灰(有的吐浆),所谓的灰,就是覆盖在高古玉表面的一层氧化白斑,是一种质变现象。

螭龙驮璧佩(战国)

高古玉的吐“灰”现象至少有十几种,在10倍镜下,其“灰”是晶状、浆状的,即使是粉状的也是由细晶体组成的。

龙凤镂空佩(汉代)

高古玉吐灰至少几百上千次。仿品越吐灰越弱,几次就没了。有的高古玉不吐灰(微弱),如玻璃光面的、呈年糕状的,只有在刀痕地方能看见其微弱的“灰”。

铁 质 沁

抱环跪俑(汉代)

铁质沁,也叫做“铁锈沁”、“糖沁”;这也是从色泽的表象上作出的判断。古玉“铁质沁”的形成,其外因是:

1.水土中的三价铁离子元素(俗称铁分子、高铁分子)

2.一定的地温和地压作用

3.足够的时间

这三者中,第一个条件是必须的,而第二、三个条件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玉犀(战国)

铁质沁现象

一、可能钙化,伴随次生结晶。

二、可能产生年糕状,局部质变瓷化。

三、短时间的盘玩可产生迅速的变化,沁脉游动。

四、少数色阶极易与石灰沁、铜沁混淆。

五、松香沁、老土大红基本是铁质沁。

盘螭佩(汉代):开窗能见白玉质

玉器受侵蚀过程

玉器在受侵蚀过程中,其顺序是这样的:

玉器表面的霉斑现象

双凤纹舞人出廓璧(汉代)

钉金沁,所谓钉金沁实际上是一种土蚀现象,玉器在土壤中受浸渍后,会产生像钉子打击留下的孔一样。

钉金沁

唐烂斑,唐烂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原意是唐代出土玉器的瘢烂现象。唐烂斑是只在唐代以前的玉器才有可能出现。

玉 萎 缩

造成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古玉的受沁过程中水分子流失,还有石灰、重金属的浸渍。

双环璧(战国)

萎缩过程:

局部萎缩——线状萎缩——边缘等处大面积萎缩。

玉 凹 陷

玉凹陷,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

玉凹陷现象

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会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桥 变

桥变:亦称融斑。玉器在坑土中,受到高温高压和浸泡会产生松软现象,这是玉器受沁的基本物理特征。松软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

兽面纹玉瑗(战国):桥变现象

铜 沁

“铜沁”,古今人都说是铜锈的沁入,其实不然。我们知道铜锈的产生是个电解氧化的过程,铜锈大致有三种状态:

一:氧化铜,锈色为黑色至棕黑色,无定形结晶性粉末。

二:氧化亚铜,锈色为红色粉末状固体。

三:碱式碳酸铜,呈孔雀绿颜色,为细小颗粒的无定形结晶性粉末。

一般沁色的形成是一种由外向里的浸润过程。而铜沁则是在氧化条件下,通过电解阳离子交换的过程,而产生的铜沁。

鼠身龙形佩(战国):铜绿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玉沁色千差万别 掌握秘诀对鉴定大有裨益
掌握秘诀鉴定出土古玉沁色(图)
玉器加工工艺与包浆、沁色、灰皮、玉裂、土蚀土咬等现象的关系
浅谈良渚文化玉器形态与收藏的关系
什么是古玉的“鹦哥绿”?
古钱币的包浆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