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观题五种能力要求例说

  实施素质教育和高考的选拔性必然要求高考政治科命题必须体现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考其实质就是对考生的能力考核。

  因此,考生若不具备一定的能力,是根本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的。无论高考形式如何变化,其能力要求都是不可能改变的。下面根据高考政治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五种能力要求,就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典型之处作简要分析。

  1.再认或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所学知识包括知识和时政知识。通俗地说,再认或再现能力就是根据试题要求回忆出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如再现“加强党的领导”的内容;再现“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知识;再现“国家机关职能”的知识;再现“人生价值观”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知识;再现“一分为二”、“主流和支流”、“依法治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再现“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的知识。可以说,具备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是答题最起码的要求,否则答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理解基本知识及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这一能力要求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确切内涵和外延。知识的机械和单向再现不可能形成准确的运用能力,因此这一能力是第1种能力的合理延伸。如对老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善举没有得到回报,据此得出“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结论,对这一题的解答必须要具备基础知识——道德活动的价值评价标准,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对于“道德活动的价值评价标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的理解上,而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知识进行辩证的理解:一是个人活动的价值应从社会(他人)中体现出来,这是衡量一个人活动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二是个人活动对社会(他人)作出了奉献,个人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物质的或精神的),因为这有利于个人对社会(他人)奉献的延续。针对该题的症结——老人对他人作出了奉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上述知识的第一个理解来看,要肯定老人对他人(社会)作出了奉献(老人尽管没有得到受助者的回报,但得到了社会的称赞),从而获得了价值,因而他的道德活动是有意义的;从第二个理解来看,老人的道德活动没有得到受助者的回报,因而其价值体现又是不完整的,受助者理应受到道德谴责。从评卷参考答案来看,整个答案的文字表述没有一句现成的教材原话,其要求是要把对知识的理解融入对该辨题的分析和表达中。若没有对知识的深透理解,而是对知识生搬硬套,是达不到这一要求的。

  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知识在外延上的扩展,因而历年来高考命题对考生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十分突出。一般来说,常见的联系有因果、条件以及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如要把“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知识相联系:地方政府既要行使管理职能,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又如要求回答“表1和表2之间的经济联系”:表2中的“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是表1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又如“德治”与“法治”的联系;“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等的联系,要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上去分析。

  3.应用历史、辩证、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政治现象、经济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历史的观点主要是指把政治、经济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理解,要着眼各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看到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趋势;辩证的观点就是用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阶级的观点就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来辨别是非曲直,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这里着重谈谈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比较分析能力在命题中的表现。

  如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互联网”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并进而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观点对“利弊”进行纵深分析——对利弊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应如何治理”的问题,还是要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来解决。又如评卷答案叙述中“破”与“立”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要求。“破”是指对某些错误观点或行为的否定;“立”是指在“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方法和措施。如在指出“企业人为采取'价格联盟’方式限价”的行为违反市场规则(破)之后,接着就指出了企业在竞争中应采取的方法(立):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再如在指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观点不准确(破)之后,树立了一个正面观点(立):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协调地方之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加快改革步伐,促使地方政府正确行使管理职能(此观点本身也体现了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

  再如,标准答案对“能答出法与德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制定网法、提倡网德,促使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可酌情加2~3分”的规定,明显体现了对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的考生加重赋分的倾向。可以说,辩证思维在高考思维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

  4.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对事物作出全面的分析,才能达到正确的综合;同时我们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注意进行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事物。而综合并非分析的简单组合,而是要从中找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分析也不是单纯的分析,而是在综合观点指导下的分析。因而分析与综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加以综合。如要求对表1(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和表2(略)“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状况”两份表格进行四个不同角度的综合认识和评价。第(1)问要求分别指出表1和表2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这就是针对两个表格所进行的简单分析。第(2)问要求说明两个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分析表1、表2的基础上,找到表2所反映的现象是导致表1所反映现象的原因。第(3)问的第一层次是在分析表1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综合“农民增收”的意义:从表1的分析得知“农民与城镇居民存在收入差距”,将之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就得出“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本质结论;又从表1的分析中得知“农民消费比重较低”,将之与“扩大内需”相联系,就得出“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结论。第(3)问的第二层次是在回答第(2)问(或分析表2)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综合“农民增收的途径”:从第(2)问的回答(或分析表2)中可得知造成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二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因而“对症下药”,得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从第一个原因得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生产优质粮食;从第二个原因得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为此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上分析侧重于宏观角度,而从微观来看,第(1)问回答以分析为主,但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综合;第(2)、(3)问以综合为主,但也渗透有对各个要素的分析,而且其综合是建立在对局部的分析基础上的。

  第(1)问通过对表1、表2的分析,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2)问通过对表1、表2的分析,又进一步要求解决表1、表2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在回答前两个“问”的基础上,第(3)问更进一步地要求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该题的要求可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较全面地反映了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

  5.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表达能力”的要求。

  表达能力实际上是考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而且还要求运用不同词汇、不同形式对同一含义进行准确而富有逻辑性表述的能力。因而这一能力是高考5种能力要求中最高的综合体现。

  根据高考命题答案的要求,归纳出下面5点表达形式上的特征。(1)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切入点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符合答题要求和表达的逻辑性,如找不准切入点,势必造成表达混乱、文不对题。如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该问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党的建设”有思想、组织、作风三方面的建设,答题应从这三方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二是以“三个代表”为叙述线索,分别答出“三个代表”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2)说理有据,据实结合。这里的“据”就是教材中的知识。在表达中若持之无据,则如水中之浮萍,没有根基,自然就谈不上有什么说服力。这里的“实”就是答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或材料,甚至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若表述不“实”,脱离实际,理论悬在空中,则造成说理的空洞和苍白无力。如对于“彩电价格的下降”问题的认识,就联系了“价格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的知识;对于“限价”问题的认识,就联系了市场经济知识中“正当竞争”、“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知识。又标准答案明确规定了“笼统照搬教材上的现成结论,则不加分”,表明理论要从“空中”落到“实处”,切不可空谈纯粹的理论。(3)对某一观点的表述可作合理的想像和引申以求表达的完满。如在回答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互联网的利弊”后,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的利弊主次问题”;又如在回答了增加农民收入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就合理引申出:对农产品深加工就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4)对问题的评判要找到评判标准。用评判标准来衡量辨题,符合的部分或要素给予肯定,不符合的予以澄清或批判。这样既增强了理论说服力,又使表达清晰。如指出评判“道德活动意义”的标准:道德活动的意义要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这就为答案“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提供了注释,又为答案对老人和受助者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表达浑然一体、紧凑而自然。(5)表达的灵活性。素质教育的推进必然要求冲破机械、僵化的教条表达格式的束缚,以展示考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因而考生在作答中,切不可拘泥于固定格式,习惯于作新时代的“八股文”,否则就因失去了表达上的灵活生机和创造精神而作茧自缚。

  对以上分析作如下说明:(1)以上例说仅侧重于某一能力要求在该题中典型之处的分析,并非该题只有这一种能力要求;(2)以上5种能力要求由低向高呈阶梯状递进:第1、2种能力体现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第3种能力是在前2种能力基础上的分析能力;第4种能力是在前3种能力基础上的综合能力;第5种能力是前4种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第3种能力中的“用历史、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政治、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觉悟”的要求。综合起来,这5种能力就体现了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3)以上“例说”仅为培养上述能力提供了一条“导路”,考生要真正形成上述能力,须下功夫打好知识基础,并勤于观察和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归纳、总结,方能做到功到渠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析能力是高考作文的新要求
案例分析
说说语文命题的双向细目
2016—2021 数列考查特点分析 5—注重研究数列的基本方法
申论考试综合分析能力的具体要求
申论阐释题解题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