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堂丨常森:“四书”的学习次序及学之根本

进 德 为 本     诚 敬 致 用

敬德书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森

编者按:

此讲中,常森教授主要谈了“四书”的确立以及“四书”的阅读次序。朱熹认为《四书》之中要先读《大学》,然后再依次地读《论语》《孟子》和《中庸》,由整体把握到具体认知。钱穆先生则提出,读书应该先读《论语》和《孟子》,由具体到抽象。对比了朱熹和钱穆的观点之后,常森教授认为,钱穆先生提出的读法,更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常森教授反复强调知行合一的必要性,指出“学”的根本在于“实践”。

1

 “四书”的确立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合称。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道:“《大学》《中庸》二篇,本收《小戴礼记》中,宋儒始表章之。程颢作《中庸解》。至朱子定《大学》为曾子作,著《学》《庸》章句,取与《论》《孟》集注相配,称为《四书》。元明两代,咸宗朱子。清代亦相沿不变。朱子《论》《孟》集注、《学》《庸》章句,定为科举考试之标准。于是学者家弦户诵。朱子所定《四书》,遂取汉人《五经》地位而代之。”这段话提到了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并且在宋元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了《五经》,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四书》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民国时期的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评价孔子道:“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这么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第二,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我们国家的各种文化都与孔子有关,这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事实。虽然老子与孔子同时出生于春秋年代,也同为中国的大哲学家,但老子对于全国人民的影响力是犹远逊于孔子的,其他诸子更是不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2

 “四书”的阅读次序

 朱熹在《朱子语录》中提到,读书要先读《四书》,因为《四书》中有许多的道理,人在读此《四书》之后“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的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如果一个人没有读《四书》就去看历史,那么心中就很难去权衡历史,容易给自己造成疑惑。

朱熹认为《四书》之中要先读《大学》,然后再依次地读《论语》《孟子》和《中庸》。因为“《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人读《大学》是为了定规模;读《论语》是为了立根本;读《孟子》是为了观发越;读《中庸》是为了求微妙。

《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一·纲领》中提到:“先看《大学》,次《语》《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深入领会)切己(切身,密切联系自身),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只怕人不下工,虽多读古人书,无益。书只是明得道理,却要人做出书中所说圣贤工夫来。若果看此数书,他书可一见而决矣。”书上只是讲道理,我们应该把书上的道理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中说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但国学大师钱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读书不应该先读《大学》。钱穆先生在《四书释义·大学中庸释义·例言》中写道:“自今论之,《语》《孟》为考究孔孟思想之必要参考书,固无异论。至《学》《庸》两篇,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既在不可考知之列。又其书简短,语义或难确指,不若《论》《孟》之可即就本书,比类引申而求。故治古学、究儒术者,最先必当重《论》《孟》,然后再旁及于《学》《庸》。”意思是说《学》《庸》两篇里的文章都很简短,语意抽象,不易理解,不如《论语》和《孟子》中所讲述的道理具体,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事情。所以钱穆先生提出,读书应该先读《论语》和《孟子》,这符合人的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3

 “行”为学之根本

“三纲”和“八目”,我们看《论语》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目”。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听了孔子的话就说我要践行它。由此可见,以儒家为核心的知和行的问题从来都是贯通的,这就是传统的学的根本所在。

再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就是恭恭敬敬,而“敬”是“礼”的一种体现,是礼之根本。这里仲弓和颜回一样,听完之后马上表态说:“我冉雍虽不聪敏,但请让我践行这几句话”。

我教书的时间不算短,但是还没有遇到过哪一个学生问子贡所问的这个问题。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恰恰显示了传统的教和学其用功处在于“行”,在于“实践”。

(文字部分根据常森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书
朱熹怎样讲“四书” 李文文
纠正钱穆先生的一点偏见
【中华文化】《四书五经》之四书
四书五经
【经典阅读的选择与“新四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