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

前两周的答疑整理在智商税行动派文中。本周精读的论文是Ryan与Deci被引用上万次的经典论文: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与我的文章:幸福的来源奖赏会伤人

本周的学习主题是自我决定论,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食物,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些食物分成什么种类?偏食会带来什么恶果?

1

Q1:阳老师,您曾说过自己十八岁后,所有重要决定都源于内在动机,受兴趣与好奇心驱动,您是怎么做的呢?

答:  无数人,终其一生,始终不明白一个道理。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你需要绕开那些表面名利双收的事情,因为后者需要加上那么多名,那么多钱,才与你喜欢的事情打成平手。

成年后,我最自豪的事情是始终坚持内在动机,自我决定。好奇,热情且独立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十来年。出身小镇,初中毕业不考中专,数学奥赛保送;大学逃课,自修为主,拿个首届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放弃学术生涯,直接工作;工作第一年即注册公司,先兼职,后全职创业至今。

拿大学逃课自学这个例子来说吧。从大一开始,我习惯了如同一位古代隐者般在北京图书馆读书。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北图。花开花落,北京图书馆的名字也变成了国家图书馆,四年的日子悄然逝去。我凭着兴趣出发,在国家图书馆的不同书架中穿梭,掌握了一套受益至今的跨学科学习方法论。 大一大二,与同学差距不大;两三年后,科研能力已经超过同龄人,大学期间拿到了首届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以本科生身份发表了十来篇论文。

同样,当初挑战杯之后,放弃了学术康庄大路,走上了创业林萌小路。十来年,我一直在心理学这个狭小领域工作,看着全国高校心理系数量从我就读时的二十个扩张为两百个;看着心理学从无人听闻到今天成为显学,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与企业管理无处不在。创业十来年,我的最大经验同样是,越凭兴趣去做的事,越容易取得预想不到的成就,如果一上来精打细算,奔着名利去,那么它也就是那么回事。


坚持内在动机,自我决定,这成了我的人生底线。 过去十多年,总会碰到不少路人用钱与名利来诱惑我做事,碰到这类气味不对的人与事,我会躲得远远的。

2

Q2:阳老师,您第一次听说自我决定论是什么时候?它与其他心理学理论有何区别?

答: 十来年前,我在挑战杯拿奖的论文中,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讨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信任机制。该研究属于我的一个校级课题「网络心理学研究初探」。当时课题指导教授是动机心理学家郭德俊先生。正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自我决定论」。

心理学太庞大了,将人肢解得七零八落。比如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你的大脑如何工作;人格心理学家研究你的性格;动机心理学家研究你从事一件事情的动力。如果将动机比喻成人的食物,有的人是素食主义者;有的人爱吃辣与甜食,比如我这个胖子。

点燃一个人的动机同样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的动机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分类。比如,

  •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的动机由不同需求构成,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求知、美、自我实现。

  • 又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人们的动机分为:保健、激励;

  • 再如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将人类的动机分为:成就、权利与亲和。


这些理论有什么问题?它们都过时了!马斯洛的理论诞生于1954年;赫茨伯格的诞生于1959年;麦克利兰的诞生于1953年。那时是个什么时代背景?二战刚刚结束,工业革命余波未歇。新一代信息革命尚在萌芽。

拿流传最广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说。总有人演绎为:白天工作,养家糊口;先要温饱;再求兴趣。多数时候,你想两者兼具,然而,研究建议你追逐内心乐趣。 知名心理学家迪纳2015年在名刊 PNAS 跟踪调查 1997-2006 年 11320 名西点军校学员,发现强内在动机组比平均毕业可能性高 20%;与内在动机驱动组相比,混合动机组从军几率低10%。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最重要的观点,底层需求制约高层需求,没有得到证据支持。 另一个反驳马斯洛的研究同样来自迪纳,他在2005年到2010年,对123个国家十多万人调查发现,即使人们在危险环境下,也不是不能快乐,部分加尔各答贫民窟人们,他们虽然不满意贫困,但是因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富裕,所以依然快乐。

诞生于一百年前的那些动机理论,你可以统统扔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正是「自我决定论」!当你再看到某某还在大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你可以告诉他,请赶紧学习「自我决定论」。学习知识,要去往时间的源头!

3

Q3:为什么内在动机这么重要?您能为我们解释一下吗?

自我决定论源自心理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怀特的思想:

在发展能力中,比起只通过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进行奖励,任何动物都更多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

正是Deci与Ryan等心理学家的努力,通过实验证明了怀特断言的正确:奖赏会伤人。金钱等外部奖励反而会削弱人类的行为动机。人生并不是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所说的一样,在玩一个爬梯子游戏,在上一段时间解决温饱,接着在下一段时间谈情说爱。如果一个人年轻时追求真爱,但常常被女孩子拒绝,就以为世界上不存在真爱,从此寻欢作乐。当真的有女孩喜欢他,他已经不再相信爱情。谈恋爱烧晕脑子,快乐得忘记了吃饭;身处泥潭,仰望星空,怀念佳人,怡然自乐。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类!

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一样的。人一天的时间极其有限,如果你常常为外在动机做事,那么多年以后,你不敢相信自己有内在动机,如果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你也会怀疑 —— 我真的是喜欢它吗?还是因为名利驱动而喜欢?你渐渐区分不出。

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成为自己,才是对自己的奖赏。 正是内在动机帮助你成为一个人,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与认知技术放大个人活力,成为一个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你越坚持好奇、独立与热情地活在世界上,你越能找到更多喜欢做的事;你也越善于做自己喜欢的事。

4

Q4:内在动机的威力巨大,但依然许多人追寻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是什么呢?

答: 动机是一个连续体,你可以看到下图中,越往左边越受到外界控制,越往右边越是受到内在动机调节。

最左边的「缺乏动机」很好了解,比如机器人,有一部分人类因为特殊原因会近似机器人;最右边的「内在动机」也很好理解,,依靠兴趣、内在满足而活的人。较难理解的是外在动机,很多人常常不觉得自己是外在动机而活,事实上却是,因为受到外在动机控制的有四类人。

第一类人是外部调节。 这类人受外部奖赏和惩罚影响较大,多发一点工资,就多做一点工作。在他们眼中,工作就应该和薪资名望捆绑在一起。在大公司工作比小公司工作要好;一份待遇颇丰、名利双收的工作总比创业好。却不知,当你一旦习惯这种外部奖赏,一旦失去,你从此也会失去做事的动力。就像 Paul Graham 调侃的一样:

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第二类人是内摄调节。 这类人吸取了很多外在规则,但并没有完全接纳,将其整合成自我的一部分。依然在生活中,为了展示自己能力或避免失败而做事。这类人经常会体验外在规则与内在自我不匹配导致的冲突。比如常常有人在痛苦,究竟是为钱工作还是为兴趣工作。

第三类人是认同调节。 这类人因为意识到某个规则或价值观,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接纳它。相对第二类人来说,第三类人体验更少冲突,自我决定成分较高。比如回到明朝,一位出身儒家的大臣,故意挑刺皇帝,皇帝要杀他他还高兴,这就是认同调节。这类人依然不是因为内在兴趣或自我满足而活,而是因为「忠于君主」的声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将此条价值观作为自我的一部分。

第四类人则是整合调节。 这种调节相对前三种来说,最为隐蔽。如果说外部调节是奔着名利做事;内摄调节是社会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有时候感觉到内心冲突;认同调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少感到内心冲突;那么,整合调节的人是欺骗自己成功的政治家。这类人已经将外在动机完全整合到自我中。虽然自我决定成分最高,但其行为结果依然是为了获得某种与兴趣、热情等内在动机可分离的结果。

第三类人和第四类人的区别,就是党棍和政治家的区别,党棍拿着所在党的好处,还在骂,谁给的好处多,随时叛党;政治家则完全认同所在党的一切。政治家接近于内在动机,但他的动机是从外在结果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与内在满足出发。因此依然是外在动机驱使。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动机类型呢?从他/她的言谈举止可以窥见一二。整个世界上,遵循内在动机而活的人非常少。许多以为自己是内在动机驱使的人,更多是内摄调节、认同调节与整合调节这三类人。前不久,我刚提醒了一位设计师小朋友。她以为自己是追逐内在动机而活,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在历次与她沟通中,她总是强调「大师」、「地位」这样的字眼。然而,真正内在动机驱使的设计师并不是因为目前跟随大师学习,才喜欢设计;而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就能带来满足。

5

Q5:很向往您那样的状态,但我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本来就很无聊但又无力挣脱,如何寻找内在动机呢?

答:  就像好友安猪在认知写作学二期结业典礼上所说的一样:

我们习惯把人生分成不同的部分:商业的、公益的、朋友的、家庭的、感情的……然后我们在不同的部分采取不同的价值观和做法,甚至这些价值观和做法是相互冲突的,例如我们在工作中防备却在友谊中放松,在感情中讨好却在家庭中索取。

这些分裂的处理方法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的方法是整合生活的所有面向,只用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对待。当这样整合后,依然会有问题。但那不是分裂的问题,而是完整的问题。

因为文革,中国丢失了很多好传统。体现在工作观上,就是将工作与生活分裂。偏偏文革这一代父母的观念,成了整个国度的主流工作观,强迫你接受这套蹩脚的逻辑:「在工作中防备却在友谊中放松,在感情中讨好却在家庭中索取」。如果你不接受这套,你成了社会的异类。然而,如果你接受这套分裂的逻辑,又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无空无尽的烦恼。于是,心理学日益受到欢迎,焦虑抑郁躁狂成了时代病。

因此,你需要用一套简单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对待。 比如,像我一样,从18岁开始,就始终坚持内在动机驱使,好奇、热情且独立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最怕你在工作上坚持名利驱动;在生活上又坚持兴趣驱动;更怕你总是奢望白天工作,为饭碗而活;夜晚创作,为兴趣而活。 越是这样,你越有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你可以每天统计一个指标 —— 「自我决定指数」。计算你一天中,完全兴趣驱动,没有任何外在动机驱使的时间所占比例。如果你一天24小时中,总是有大半时间是结果导向与名利导向,那么就尝试减少为更少时间吧! 扔掉那些无聊的聚会与应酬,长期坚持去做一些跟个人利益无关的兴趣爱好,比如读书或写作。读书与写作本身就是享受,你并不需要得到什么。

在我三十岁时,十来年的坚持,我的「自我决定指数」竟然不知不觉是 100% 了。早早地解决了财务问题,每一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应酬任何人,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的书。生活总是厚待那些自我决定的人!虽然有时候友人感叹,我的实力超过我的影响力。然而,这份自由是如此弥足珍贵。有一个相守十年的爱人,天天在一起;有一个前景不错的集团公司,与一群才华横溢的小伙伴同行;有了数万藏书,可以每天睡在书堆里。何况,我的偶像,认知科学鼻祖休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回顾一生,曾经如此说过呢!

我的研读仍如以往那样热烈,我的谈笑仍如以往那样快活……虽然我看到,有许多迹象预示,我的文名终将显耀,可是我没有几年来享受它了……我的为人,和平而自制,坦白而和蔼,愉快而善与人亲昵,最不易发生仇恨,而且一切感情都是十分中和的。我虽最爱文名,可是这种得势的情感也并不曾使我辛酸,虽然我也遭遇过几度挫折。(《人类理解研究》,p8)

6

Q6:如果我找到了喜欢的事情,但是坚持不下来怎么办?

答: 一个人如果找到喜欢的事情,一般会选择两种处理模式:死磕不掉头,可能成功可能失败;经常转变,从不死磕,一件不行再换一件。这两种模式都属于第一序改变,只是在系统内部改变,很难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你要做的是改变自身的环境。比如 加入一个时间源头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同侪压力倒逼自己成长。 就像安替在 2015 年开智大会演讲中说的一样,你来北京的前五年,会遇到你所有的朋友和所有的敌人,这些人就是让你不会堕落的底线。

找到喜欢的事情,就放手去做;跑起来再说,如果你发现自己跑不远,我有几个小建议:

1. 意义镀金术

人类大脑自我欺骗能力很强,你做一件事,可以赋予意义,帮助自己认同工作。人可以赋予意义,也会为意义负起责任。人生意义无法寻找,而是建构出来的。所谓建构,用作品说话。作品会成为帮助你与第三方沟通的桥梁。尤其是一些不理解你的人或者你在意的人。

2. 降低人生复杂度

年轻时常常没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你要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比如摆脱童年阴影、家庭与社会不好的影响、寻找终身伴侣、修炼核心技能、寻找事业伙伴…… 为了降低人生复杂度,你要学会速战速决,把一些事情尽快果断处理掉,不要堆积在同一时间段。你的心力资源会跟不上。

如果你想在同一时间既发展事业又寻找伴侣,最后两方面都会受影响,很可能都会失败。所以我一直在开智社群中开玩笑,鼓励早婚。同样,我非常不认同上班养家糊口、下班追求兴趣的行为,这样生活和工作会越来越复杂。你会非常分裂,要用两个不同的原则去处理,没办法以一个简单的接口与世界交互。

3. 设置时限

不要虎头蛇尾,减少启动周期型项目,这样往往会坚持不下来,最后都是在给自己挖坑打脸。同样,拒绝他人的速度很快,这样会节省很多心力。人是最会给自己找借口的动物,一旦你习惯某个简单的生活方式后,不参加某些无聊应酬后,对方会聪明地找出一堆借口来安慰自己。

4. 忘掉真实的自我

年轻的时候受限于陈腐教育和心灵鸡汤,很多人总在寻找真实的自我,但是真实的自我是找不到的,你非要去找,就容易原地踏步,跑起来再说。成功会带来更多成功。不要总是在内心纠结,很多人浪费了太多时间思考,这件事我到底该不该做,那个技能我到底该不该学。所有的内心纠结都是在浪费认知资源,学会用文字写下来,更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内心纠结暴漏给第三方,越多人知道越是给自己找事。成熟的职业人士是靠成果说话。随着你的成果越多,你就能排除掉更多杂事,「自我决定指数」就会逐渐提高,最后成为一个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7

Q7:最后想问阳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答: 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上瘾。你会经常体验心流,欲罢不能。

有一个伟大作家都知道的写作技巧,就是在写得最愉快、状态最好的时候停笔,第二天再接着写。状态好时停笔,状态差时则绝对不能停笔,因为如果状态差,可能一停笔变成几个月的停笔。

在机器学习领域有一个经典概念,叫做隐马尔科夫模型,上一个状态影响下一个状态,今天的状态会影响到明天的状态。同理,在自己胜任的时候结束一天,第二天可以从胜任的感觉接着开始,更易诞生心流。

自我决定论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存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从人类动机层面解释了幸福的来源,也就是自主、胜任和归属。当你每天的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的;当你和社群一起做事然后抵达成功,你自然会获得真实的幸福。

阳志平
2016-7-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健康人格观
开智模因大集:自我决定论
没被羞辱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自我决定理论
如何培养一个内在动机驱动的孩子? | 直播精华
“我想努力,但根本找不到理由” | 怎样找到生活的激情和动力【第88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