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

诗人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留下许多意蕴深远的农耕诗。这些诗或重农劝农意识鲜明,如“民生在勤”“八政始食”等;或写村景、乡情与心性,将农耕美化诗化。陶渊明不仅是躬耕垄亩的第一诗人,同时也是将农耕、村景与性情纯化美化的伟大诗人。

2

教材古诗文赏析

桃花源记

图片来源于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归园田居(其一)

图片来源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此诗作于41岁辞彭泽县令之后。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从而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虽结庐人境,因“不慕荣利”,便感受不到世间尘俗的喧嚣。东篱采菊,随意见山,无荣利萦怀,与智巧无关,因觉心静如水,景美如画。观南山景,傍晚最佳。看飞鸟还巢,外面世界纵然喧嚣,而我心归于宁静。“心远地自偏”,此庶几就是其诗意人生的“真意”,其微妙莫可言说。

3

诗文的农耕之美

戴月荷锄,春种秋收的耕作美

陶渊明躬耕自给,其农耕诗写归田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着重写躬耕时的生活体验:农事、村景、乡情与心性之美。袁行霈说:“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陶诗所写四时农事,写春种:“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所引第三四句特别写到春苗长势喜人,田地上庄稼一片葱绿,南风轻吹,如绿海泛波,生意盎然。再看《归园田居》其三,先写豆苗长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作者一介书生,其农技怎比得上耕作能手?所以豆苗长得稀稀落落。再写早起晚归的辛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末了表达躬耕的决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写秋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从“开春理常业”始,继写劳作之艰辛,“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终于有了“岁功聊可观”“斗酒散襟颜”的丰收与喜悦。

春种秋收的喜悦中,又包含读书之乐的诗意人生:“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耕作之后,读我书、酌春酒、摘园蔬,而润物细雨,当春乃发生,农事中含诗情画意与耕读之乐。

绿树婆娑,凯风因时的村景美

先看《归园田居》其一,陶家的庄舍园田居与周围村景之美:宅院占地空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绿树环绕,“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前屋后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声,如闻熟悉的乡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庄院登堂入室,窗明几净,房间空敞,“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再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诗状村舍盛夏之阴凉舒爽,“堂前林”“贮清阴”,南风时来,拂我衣襟,空闲时节,弄书抚琴,爽心惬意。

邻曲时来,奇文共赏的乡情美

陶渊明农耕诗乡情淳厚。其归隐后先住园田居即南里,义熙四年(408)园田居失火后迁居南村即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其一曰: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诗人与南里乡亲过从甚密,交情很深。《移居》称这次搬家谋划已久,虽然新居南村不太宽敞,但因村民更加纯朴厚道,故特别乐意与之朝夕相处。怎么相处?邻曲时来,谈古道今,同赏奇文,共析疑义。浓浓乡情中,耕读之乐,自在其中。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和乡亲们交往密切,或“披草”相访“道桑麻”;或过路“更相呼”“辄相思”“无厌时”。当诗人生活拮据临门乞讨时,乡亲们“解余意”,慷慨解囊,情如新知,千杯不醉。又如诗人所希冀的归田境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固穷守节,心远地偏的心性美

由于魏晋风流的高蹈凌空,晋宋易代的政治倾轧及诗人志趣的固穷守节、心远地偏,造就了陶渊明的诗意人生。其归耕诗把自己塑造成了真实亲和、有血有肉的“固穷之士”。先看诗人37岁之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陶渊明出仕或归耕的13年间,特别自41岁彭泽挂冠之后,始终没有忘怀“园林”“耦耕”“旧墟”“衡茅”,以“养真”“善自名”,保持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真性情与固穷守节的善名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从这些诗文可见,陶渊明生活境况即使终老都“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都不改其固穷守节之志。

陶渊明不是神,不是圣人,因固穷守节而饥寒交迫,内心不是没有矛盾与纠结。“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先贤“一生亦枯槁”,实乃诗人的夫子自道。故杜甫说“陶潜避俗翁……颇亦恨枯槁”。诗人以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为两大精神支柱,前者以古贤为榜样,以求慰藉,“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因之常以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固穷之士自勉。《咏贫士》其三、四、五中曰:“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敝襟不掩肘,藜庶常泛斟”“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一旦寿命尽,敝服乃不周”“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钟嵘称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又常被称为“田园诗之祖”,唐人胡曾与宋人周紫芝诗曰:“英杰哪堪屈下僚,使栽门柳事萧条。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千秋但有一渊明,肯脱青衫事耦耕。”前者状其“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的高洁心性;后者赞其脱衫躬耕的千古独有。然而陶渊明其人其诗,决非“隐士”与“田园诗”所能概括,因其“衣食固其端”“民生在勤”的重农劝农意识在焉,因其门前五柳、悠然南山的村景在焉,因其“复得返自然”的“真意”、真性情在焉!

 

END

本期编辑:卢柯含

责任编辑:赵桐玉 蔡沂汝

资料来源:统编新教材,江建高.陶渊明诗文的农耕意识与农耕之美[J].城市学刊,2022,43(03):92-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淡泊莫如陶渊明
守拙归故园:论陶渊明的和谐栖居(图)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和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典名作赏析大辞典:60说陶渊明《...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隐逸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陶渊明最著名的20首诗文,带孩子感受落英缤纷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