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生只写了这一首诗,却成古今经典

01 | 林下风流

在古代诗坛,有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们就是诗僧。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灵澈、皎然、贯休、齐己等。

僧为佛门子弟,诗为抒情之叙,所以“僧诗”往往蕴含一定的禅理。

苏东坡出杭州通判时,曾与寂照寺主持慧觉大师问禅,随后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僧在世俗外,品性高雅,笔下的诗作多是寄情于山水,空灵清逸,故有“林下风流”之美。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就是难得的佳作。

02 | 蔬笋之气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志南的《绝句》

志南,南宋僧侣,方外之士,所以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甚少,俗名亦不可考。

朱熹曾激赞过志南的这首《绝句》,称其为无“蔬笋气”。

实际上这种说法源自于苏东坡,他曾在《赠诗僧道通诗》中写: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并标注:谓无酸馅气也。

从那以后,僧诗有无“蔬笋气”便成了一个命题,《诗人玉屑》中对志南这首诗有过注解: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云,余深爱之。

后来朱熹把这首诗推荐给了袁梅岩,为此袁梅岩还附了一首:上人解作风骚话,云谷书来特地夸。杨柳杏花风雨外,不知诗轴在谁家!

03 | 醉诗春色

诗文大意可解为:

将小舟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徐徐过桥,漫不经心地欣赏着大好春光。杏花时节,细雨霏霏,像故意要淋湿我的衣衫一般下个不停,迎面吹来的微风已经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盈。

诗之意境,尝于咂品,像一杯清茶一般,要细细感受,让自己进入到诗人架构的画面里。

现代人写一篇关于“春景”的文章,需要几百字,而古人寥寥数语便可达其境。

如是这首《绝句》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可以想象,诗人沿着河流摆渡而来,系舟于岸边,古木苍翠,绿荫遮天,这本身就是水墨丹青中的极美画面。

随后,诗人缓慢过桥,因为手持拐杖,所以便有时间欣赏四外的风景,毫无急促之感,哪怕天空飘着细雨。

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人言,霏霏细雨似故意弄湿他的衣衫,下个不停,潜在之意并非是“厌”,反而是因为自己在桥上漫步赏景而致,侧面说明景色宜人,流连不去。

而诗人站在桥上看风景,亦自成一景。

暖风吹来,纤柳轻舞,正映衬了前几句“不紧不慢”的心情,烟雨江南,醉了诗人,也醉了读诗的人。

宋人姜夔曾言,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无疑,志南这首《绝句》就是自然高妙,他没有讲任何道理,甚至没有表达心情,只是浅浅淡淡地说了一句,小雨啊,你是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衫吗,怎么一直在下啊!

细细读来,这一句诗颇有些“俏皮”,让述景之句顿生意趣,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适逢四月,春暖花开,不如借这样一首诗去郊外走走,感受一下自然山水之妙。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南~绝句
目前公认,最美的“春天”诗,出自“和尚”之手,至今无人超越!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这个宋朝人靠这一首《绝句》,让自己的名字被历史记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每日一诗107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