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反思怎样“思”?

教学反思怎样“思”?

 

/王营

 

实践中,当我们明确了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反思?”我认为:“思”即“思维”,“怎样反思”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怎样思考”的问题,也即思维的具体方法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怎样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运用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比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兼顾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发展,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还可以运用个别辅导法等等。有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打破常规,大胆设想,以别出新裁的教学设计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如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是按照文章的自然思路组织学生学习,而有些文章完全可以从结尾处或者中间处入手,层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放下包袱,解放自己,摆脱思维定势,不受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人经验的束缚,把思维的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从各个不同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教师不断产生新思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二、运用聚合思维,提升教师经验体系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收敛思维、集中性思维或辐合式思维等,它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的已知信息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样式,如代数中的计算题,答案只有一个。聚合思维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重新解释和提升。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反思,即使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难以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更不会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教了一辈子学,经验可谓丰富,但由于对这些经验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整合以及理性的提升,在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在使用聚合思维时,一般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作必要的选择与判断;然后将选择出的信息加以抽象、概括;最后将抽象的信息应用于实际,作出推理,解决问题,实现预定的思维目标。比如要解决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效性问题,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积累日常成功的案例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材料,从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性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再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

三、运用形象思维,再现教学真实情境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意象,并运用叙述、联想、组合、想像、抒情等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情感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有时候,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印象特别深,又难以言说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回忆、联想、想像等手段,将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下来,做为日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依据。这类教学反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叙事”。

四、运用抽象思维,构建教学理论体系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以抽象作为基本的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样式。抽象思维常用的方法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抽象。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即理性认识,由此推动人类的进步。

教师面对异彩纷呈的教学事件,不可能无动于衷,将它们看作毫无意义的事件,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认真分析事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前是否产生过类似现象,前后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等,通过这一番分析、比较和概括,再结合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从而逐步把握教育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对教学事件的积累和思考越来越多,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抽象概括,这一逐步深入的过程,使事件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对教学工作也就完成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

五、运用创造思维,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创造思维是指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发生的且取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简言之,就是同创造实践活动相联系并有新产品产生的思维。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不需要创造什么前所未有的理论体系。但教师做为一个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可以在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虽然有时候所解决的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但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幸福体验。

创造思维开始于特定的问题,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同样,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始于对教学实践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可将此做为一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探讨,这是创造思维的准备阶段;然后围绕这一课题广泛收集来自于理论和实践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素材,并运用抽象思维对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创造思维的酝酿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有时候可能因为某一偶然事件的启发,触发教师的灵感,就象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寻样,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这就自然进入了豁朗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验证阶段,即通过实践,对上阶段得出的结论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使之具有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教学反思怎样“思”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教学反思中,五个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有可能也需要聚合思维;进行抽象思维时,形象思维也可以发挥作用,究竟采取哪一种思维方式,要根据反思的具体问题而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
教学随笔35则
(7)[转载]关注学生的思维差异
小学数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
论教学情景设计
学习新理论 树立新观念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