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古刹龙兴寺(图)

  风光霁月,松柏参天;龙兴禅院,佛驻千年;沧海桑田,宝塔无言。

  “身入红尘,心在梵山”是佛家的禅定,遍滚滚红尘,享三千大道之精彩,却禅心永定。光阴苒苒,古刹无言,居于闹市却历经沧桑,承接1600年荣辱兴衰而香火鼎盛,川西平原上一等大寺,被称为“十方丛林”而享誉西蜀的千年古刹——彭州龙兴寺便坐落在金彭北门塔子坝。

  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新兴镇)。而龙兴寺位於市区北门囗,始建於东晋咸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又名“大空禅院”,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845年)废寺为闲地,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后经代代培修,始成今日之宏观。

  走过塔子坝,一踏进寺院门山,便见一弥勒,笑容可掬、眉目慈然,在佛香缭绕中,心中纵有万千头绪,也能寻一汪净水清泉。一楹联扑面而来:“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佛门的清净霎时把你与门外的喧嚣红尘悠然相隔。旁边照例是四大天王,顶盔贯甲,械杖齐全,或怒目、或肃然。

  绕过弥勒佛后的韦陀,豁然开朗,只见蓝天白云间,一塔耸峙云端,这便是有东南亚第一高塔之称的龙兴宝塔,同时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座与印度佛院加耶塔样式最接近的金刚宝座舍利塔,高八十余米,形制壮观雄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有寺庙以来,便有古佛高僧驻留,坐化归山之后舍利便安葬在塔内,所以见庙多有塔,有高门大僧便有参天古塔,见塔便如见高僧修行风姿。而龙兴寺内古塔自古有之,“永镇天彭第一奇”便是龙兴宝塔雄姿写照。

  相传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在释迦牟尼死后200多年(约前272年—前226年),将佛骨舍利分为8.4万份,在世界各地于同一天内建了8.4万座塔,用以供奉。其中在我国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龙兴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20世纪30年代有叶济澜者,在所撰《四川的彭县破塔何以不全倒塌》一文(载民国十七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5卷第17号)中,竟称龙兴塔始建于周穆王(前947年—前928年)时野舍尊者。清光绪四年(1878年),邑人吕调阳主修《彭县志》时,又根据咸丰元年八月,有男子夜盗龙兴塔顶朱雀,雀口衔一铜铃,上刻甲子年志公为十八顶造,女弟皇氏九娘施;又发现塔的檐马舌上铸有“大同二年”四字。从此大书特书地定为梁塔。加以民国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923年2月14日)该塔东南、西南二角倒塌后,人们获得众多的铸品,见到一躯佛像的莲座下有“大同二年邑子(即弟子)萧衍造”之文;又有铜铸一具,前有坊表,下有金铺,金铺边棱也有大同字样。故古塔建自梁武帝也就坚信无疑,而民间也有梁武帝皇氏九娘与著名僧人宝志禅师一夜赌修而成的说法。

  近年来,建筑、考古专家张驭寰、林向等先后实地考察,以其外观为空筒形结构建筑风格、砖型,结合文献论证,认定建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而字砖、檐马、朱雀衔铃等梁代大空禅院遗物,则为建塔时所利用。

  龙兴寺塔由于建在平原松软的冲积层上,修塔时采用黏结性能较低的黄泥浆,砖为墓砖,规格长短厚薄不一,有汉魏六朝几何、钱币、联壁、云坟等花纹砖和隋代的宝相花纹砖杂砌,其中空如竹的正方直筒形,仅有三个用砖叠涩的楼层,缺乏横向拉力,因而整体性较差,若遇地震波冲击,塔身会大幅度摇摆,致命沿着上下成直线排列的合洞从中剖裂,因多次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末就垮去东北一角,又说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为巩固新生的大西国政权,镇压武装判乱在此试炮轰倒的。清乾隆中期塔体益坏,出现了“早晚有烟雾自顶出,层叠入空,目中乃灭。每出常经十余日不散”的奇特现象。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泸定磨西7.5级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坏程度,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并立之势,历久如故,人称“天彭破塔”,成为天府一大奇观。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璜的《题北塔》诗中,就有“立塔中分势欲离”、“永镇天彭第一奇”的佳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仅一隅了。因原塔身自十级以上逐级内收缩小,这所剩一角的内收曲线,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每当夕阳西下,龙兴破塔残影,倒映在附近鸽子市方圆数丈的天池中,宛如一枝玉笔直指霄汉,人们安坐池边的吊脚楼上,一杯清茶,听池塘蛙声一片,观水中倒影,其乐融融,这就是多年来文人赞誉的“青蛙望北塔,玉笔点天池”的由来。

  龙兴寺塔历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虽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经过1933年松潘叠溪地震,1976年南坪大地震的考验,仍安然无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1981年5月1日,被一苏姓精神病患者拆毁6层,只剩残高18.74米后,已失去它昔日的风采,塔基也已开裂,千秋古塔濒临倒塌之虞。

  1940年冬,能海法师(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莅彭讲经,礼扫残塔,深感痛心,毅然发愿重建,设立“重建益州龙兴寺舍利塔筹备委员会”,在成都、重庆、上海、天津等地募化,在县境新兴乡太平寺建大窑四座,烧制造塔纪年专用塔砖。在龙兴寺内,仿加尔各答金刚舍利塔式样,建造了模型塔,以探索研究建塔经验。这座新建成的舍利模型样塔,主塔高12.33米,4小塔高5.11米。1986年由佛门善男信女募资粉糊装修工程,安装宝顶,于塔身嵌入844尊佛像。赵朴初会长为样塔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文分别题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现已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而如今矗立在龙兴寺红墙绿瓦之间的这座金刚宝座舍利塔,则要追溯到1978年,时四川省佛门高僧宽霖、遍能、隆莲、清定和龙兴寺住持正乘和尚等诸山长老联名上书中央政府发愿重建龙兴塔,完成能海未竟之事业。受到广大佛门善信和各界人士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彭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以彭府函第86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佛教协会自筹资金修建。成都市文化局也以成文物发(1992)第40号文件批复,以消除垮塌险情,改善城市景观,同意拆除龙兴古残塔,重建新塔。同年5月25日,在成都文殊院成立了以清定法师为主任委员,海山、真意、正乘为副主任委员的四川彭县重建龙兴舍利塔委员会,礼聘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名誉主任,受到他的高度赞赏,认为修建新塔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并首献人民币5万元表示支持。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财务组、总务组、监察组等办事机构,正乘担任了大量建塔事务。1992年12月31日(农历腊月初八),龙兴寺开始拆除重修,由中国第五冶金建设工程公司四公司四处承建。

  经过一年多的建塔筹备工作,新塔于1994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九)上午10时在龙兴寺内舍利塔前举行奠基典礼。有国内外三宝弟子及社会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参加了奠基仪式,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到会祝贺,掘土奠基,并祈祷塔事吉祥,开展法会十天,进行显密佛事活动。

  新塔完全按国家城市规划,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本着体现佛教建筑风格的特点进行设计院,根据当年能海法师仿印度加尔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残塔塔身拆除后,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封闭了地宫,开始建筑大型龙兴宝塔,由1座主塔和4座隅塔组成,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整个塔基为30平米见方,深挖土方达7000多立方米,并用钢筋混凝土浇注,面积900平方米,厚10米。为保证耐久、耐磨,塔座地面采用大理石铺面,规格为600毫米×600毫米×80毫米。塔身均呈方锥形,上小下大,塔形雄伟、挺拔、庄重,四隅小塔中冲突而出,腾空而起,寓意着佛教文化深刻的内涵。

  主塔高81米,内设5个塔室,展览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及佛门书画物品。其墙面用浮雕佛像壁画,并有双向楼梯直上64米塔顶平台,观赏天彭风光,四隅护塔各高26.7米,塔身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塔座由黄、红色花岗石,塔身、塔顶外装饰采用斩假石面,安置铜质漆金塔顶,并配避雷针,以四角主盘为引下线,每合供铜铸、玉雕佛像,计1080尊,并供奉如来舍利,装藏龙藏巴利语藏,藏语系藏经及台湾省佛陀基金会赠送的《中华大正藏经》等经典、法器76箱。历时三载,耗资2000万元,于1997年末竣工,气势恢弘的龙兴宝塔巍然屹立于天彭镇北。塔基前后门敬产丰碑和镌刻汉白玉汉、美、日、藏4种文字,由马识途题写“龙兴舍利宝塔顶”,四面佛像座前分别刻出由四川省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冯修齐先生撰书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楹联。

  南面:气贯九峰,势薄诸天,法雨祥云开净地;

  脉通三昧,形钟五岳,金刚宝座镇彭门。

  北面:北废无常,修持有道,慧心遍拜千尊佛;

  圣凡同理,因果异途,定力直登万仞山。

  西面:溯阿育以还,古塔犹存,丛林焕彩;

  自会昌而后,地宫无恙,石佛重光。

  东面:名刹忆高僧,远绍昙摩,近尊能海;

  神州兴宝塔,南流湔水,北峙岷山。

  龙兴寺历来高僧辈出,素有“七佛胜地”之美称,享誉西蜀。东晋时印度佛图澄禅师、梁朝志公国师、唐代悟达国师、道因禅师、五代预知禅师、宋代圆悟国师、明代智中一天国师等都会在寺内驻锡。唐、宋、元、明、清以来,龙天护佑,香火兴旺,久盛不衰。

  踱步经过巍峨的宝塔,便见一宏伟大殿,古柏森森,清风萦耳,这便是龙兴寺正殿大雄宝殿,该建筑是寺内最主要最庞大的建筑,高出地面1米,殿宇飞屋檐翘角、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大雄为梵语,是摩诃毗罗的意译,即像大力士一样,一切无畏,是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对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尊称。

  大雄宝殿正北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为清康熙年间用马桑树为木柱建成,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正中供释迦牟尼大佛,后面是南海观世音全景像,两旁悬挂邑人赵茂生画师所绘十八罗汉长条画像。大殿正前方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送赠主持寺务的超凡方丈的全金匾颜体“大雄宝殿”一通,佛像前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正乘和尚赔的“拈花入座”匾和“真如灭谛”、“弘宗演教”等匾额。此外钟、鼓、木鱼等法器,均按佛教仪轨陈设,是寺僧早晚上殿和礼佛的地方,间或不乏善男信女前来拈香拜佛,善持善颂。

  大殿两侧,亭廊衔接,古朴盎然,设有连廊木座,供游人和前来拜佛三宝弟子休息。越大雄宝殿,紫云阁三个大字金光灿然,这便是1949年川、康两省高级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宣布和平起义时所在地龙兴寺藏经楼,当年三位将军在此起义并通电全国,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大血战。所以该寺不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

  藏经楼是一幢楼殿结合建筑物,清光绪时由新都宝光寺真印禅师仿宝光寺藏经楼而建,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屋顶,为石木结构,面阔7间,29.4米,进深4间19.4米,通高13米,楼上前为7尊如来佛,正中塑千手观音,背面是济公长老塑像,两边塑十八罗汉,“紫云阁”匾悬挂正中,墙上挂着裱好的清代竹禅书写的《金刚经》和所画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像。

  这里珍藏着日本赠送的《碛砂藏》、《频伽藏》和清初印行的《大藏经》,斯里兰卡国王赠的《佛舍利》、《贝叶经》等佛家重要经典。还有清末清福和尚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从缅甸运回的玉佛一尊,均属珍贵佛教文物。

  行走在龙兴寺内,听着僧人们的晨钟暮鼓、梵音高唱,飞扬跳脱的心变得安静沉肃,一份难得的禅定让人流连忘返,诸红尘而修梵心,这或许是千年古刹龙兴寺和游人结的善缘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著名佛塔(上)
宝塔的说道--崔金生
[转载]融世界之“六最”于一身的三教庙
“一支塔影认通州”之燃灯佛舍利塔
沈阳舍利塔
中國古塔大全(三十二)【四川、重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