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喘,有十三法

中医书友会第22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俗语说“外不治癣,内不治喘”,说明喘证是一个不好治的病,本文作者整理了《医宗必读》总结的治喘十三法,简洁扼要,有参考价值。(编辑/王超)

《医宗必读》治喘十三法简析

作者/周天寒

《医宗必读》为明朝李中梓所著,全书内容简要,选方实用,在医学门径中颇有影响。该书对喘证的论述更为全面,治疗也较为完备,故本文就李氏治喘十三法,试简析于后。

1.散寒平喘法

李氏认为,火衰为冬寒,寒为阴邪,主乎迟缓,寒病则火衰息微,肺气上逆而喘。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平喘。治寒热失时,暴嗽喘急,鼻塞痰壅,用三拗汤;治肺风痰喘,用华盖散。

2.清热平喘法

邪热闭肺,熏灼肺津,炼津成痰,痰热壅阻;肺失肃降,迫气上逆而为喘。治宜清热平喘。药用二冬二母甘桔栀芩等,或用麻杏甘石汤亦效。

3.清暑平喘法

暑为阳邪,具有耗气伤津的特点。暑邪伤肺,常致肺气上逆,气道不利,发为喘证。治宜清暑平喘。兼表邪用香薷汤,偏里热用白虎汤。

4.利湿平喘法

李氏认为,淫气害脾,脾运失常,水湿内停,上渍于肺是导致湿喘的根本原因。此种喘证,当利其水,使湿去喘平。方予渗湿汤。

5.泻火平喘法

李氏指出,火盛为夏热,热为阳邪,主乎急数,热病则气盛气粗而喘。病在肺,治宜清之,用泻火平喘法。方予白虎汤加瓜蒌、枳壳、黄芩等。

6.消痈定喘法

适用于肺痈所引起的喘证。此病多因热毒瘀血壅结于肺所致。以咳喘胸痛,咳痰量多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治疗宜清热解毒,排脓定喘。药用苡仁、甘草、桔梗、贝母、防风、金银花、橘红、麦冬等。

7.利水平喘法

因于肺胀所致的喘促,常与水气内停,肺气不降关系密切,临床我喘促、咳嗽、浮肿为特征。治宜利水散邪。若咳而上气,喘而烦躁,自如界状,脉容大者,用越婢加半夏汤;脉浮而心下有水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8.解郁平喘法

李氏认为,七情气郁,上逆为喘,病在肝肺。肝为血海,血瘀在脉,来病则气上,致使肺气不降,即发为喘逆。治宜疏之,法当疏肝解郁,降气平喘。方予四七汤。

9.涤饮平喘法

适用于水饮内停,上逆迫肺,肺气不降所致的喘道。李氏主张首用吐法。若吐之不愈,症见喘满甚剧、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烦渴、脉沉紧等邪实正虚、阳为阴逼之证,又宜行水散结,涤饮平喘。方用木防己汤。

10.祛痰平喘法

因于痰浊阻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所引起的喘逆,临床以喘咳痰多,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为特征。李氏主张用消法治之,以祛痰平喘为急务。方予二陈汤。

11.益气平喘法

李氏认为,疲劳过度,则阳气动于阴分,故上奔于肺而喘;若秋脉不及,则为肺金亏虚。肺主气,肺虚则气无所主,故呼吸少气而喘。治宜补气为先,气足则喘平;方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12.滋阴平喘法

肾主纳气,肾水不足,虚火上越则动,动则虚气上逆而喘。治宜壮水为急,法当滋阴平喘;方予六味地黄丸。肺肾阴虚者,用麦味地黄丸治之。

13.温阳定喘法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同司气之出纳。若肾之阳气不足,摄纳无权,以致呼多吸少,即气逆上奔而为喘,故《证治准绳》说:“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之上奔。”治宜导龙入海,法当温肾纳气,导气归肾;方予八味地黄丸。若兼水邪泛滥,症见遍身肿胀、小便不利、疲乏喘急者,治疗又当温阳行水,纳气平喘;方用济生肾气丸。

综观以上治喘之法,足见李氏对喘证的治法有真知灼见。强调七情六气皆可致喘是李氏对喘证病因的重要发挥,重视辨证论治是李氏治喘的主要特色,善用补泻二法是李氏治喘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李氏治喘之法,作引玉之谈,意在阐扬李氏治喘的主要特点,以期同道重视。


I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袋鼠知识】掌握这13种方法,任何喘证都不怕!
张仲景论治喘证 20法探析
仲景治喘十法
张仲景治喘10法,传承1800余年,后世治喘不再愁!
程门雪丨咳、喘的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