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心庐医话 | 附子应用须知

长期以来人们对附子缺乏了解,造成对附子的误解重重。我今对于附子应用各方面事宜,略说一下看法。

首先来说,附子虽有毒,却不应因噎废食。我自己服用过的附子数量,一两百斤总是有的。制附子、生附子不同批次的,都在长期服用,没有任何一次发生过中毒。

可见,在个体反应上,对乌头碱的耐受力可以极强。但我绝对不建议大家像我这么个服法。

我从服用附子当中能体验种种病理、药理的关系,服用也讲究法度,所以绝对不建议其他人效仿我,也没有这样去仿效的必要。


附子是壮火生阳的唯一真火正药,应当普遍应用于阳虚寒病诸证。在当今十人九寒的千古未见的特殊时代,从疾患特点来说,今人的病十之有九都是由真火虚衰造成的。

所以附子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特别巨大,附子亟须成为中医应用最普遍的一味药。

生附子有毒,当今药物成分检验,是说它有乌头碱。但对于乌头碱的耐受性是因人而异的。一大部分人对于乌头碱的耐受力较强。

但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用生附子。生附子气味雄烈,如果应用对象不当,或者善后不当,很容易刑伤人的真阴。

刑伤人的真阴,不是中毒,是生附子真火真阳之气太雄烈,以至于刑克人的真阴。人必须要阴阳兼顾。


阴阳是人的身本,人的身本不可妄动。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医家少用附子的原因。寻常医家掌握不好药法,使用附子不当,往往会动摇人的身本。反而使人更加虚弱。

所以多数历代医家,绝少用附子。但我们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却频频使用附子,里面好像有二十二个方子使用了附子。医圣的见识与药术,是多么超卓啊。这是一般医家达不到的境界。

医圣在伤寒论里使用的是生附子。我们要考虑到古人的阴阳禀赋极厚,而今人的阴阳、五脏、血气的禀赋,都极薄。这是绝无疑问的。我在其他的文章里说过这个道理。

今人元气不丰,就很难承受得住生附子的雄烈之气。它容易动摇人的阴本。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使用生附子,除了顾忌它刑阴这一原因,还有个原因就是,生附子对部分人来说,容易中毒。


附子中毒有人说用防风、黑豆、炙甘草解毒。这个说法姑妄听之。制附子在五六十克的剂量下中毒,即使不做任何措施,一般四个小时药劲过了,自然就恢复正常了。制附子中毒,一般会有头晕、呕吐、腹泻。

如果是生附子五六十克,中毒除了会头晕呕吐,还会意识模糊,晕厥。四五个小时后,也会恢复正常。无论生附子、制附子中毒,60克左右的剂量,第二天都会完全恢复正常。

当代的火神派医家,在这方面有很多实践,我们应向他们致敬。虽然他们在药法上往往大胆而流于粗糙。但火神派的存在,在这个时代总体来说,具有莫大意义。

附子的这些“中毒”症状,到底是真的因为附子本身有毒,还是因为患者元气、五脏过虚而承受不住药气的雄烈,实在难以分清。


第一是因为患者即使症状相同,但人的元气禀赋却有很大差异。第二是因为坊间的附子质量,实在是混乱到不能再混乱的程度了。

治疗火虚寒病,通常以制附子的药力就够了。与生附子的雄霸之气相比,制附子实可称百药之君,非常有君子风度,平正温和。

而生附子,一定不要单用,即便是有些病不得不使用生附子,也一定要用熟地去制衡它的温霸之气。之后还要应多次用熟地以善后。

一般寒病用制附子足矣。但坊间的制附子,往往不是有些炮制程度不够的,就是有些炮制过度的。炮制不够,则容易使人中毒。炮制过度,则很多时候不可用。

对于寒病患者,很多情况,在初治的时候,需要先提阳火。用孤火孤阳治法即可。但在更多时候,需要阴阳并调。壮火生阳的药是附子,养阴壮水的药是熟地。


经我长期大量服药实践。调节阴阳,制附子与熟地适于人的黄金比例是制附子65克、熟地2克。制得恰当的附子,既不容易使人中毒,又保持了应有的温气的附子,与熟地的这个配比是最恰当的。

恰当到即使上大街上随便拉一个来给他喝了这个汤药,他也不会有任何感觉。

尤其春秋温和时节,人喝了制附子与熟地为 65 : 2 的汤药,绝对不会有任何感觉。但人的体质却马上改变了,对于当今普遍的阳虚寒人来说,百般好处,受用无尽。

因为这样配比,使人的阴阳调和了,水火既济了。人的阳气能伏住人的阴气了。这就叫一阴系九阳,九阳伏一阴。


阴阳这样恰到好处,只要一段时间内遵守一些禁忌,阴阳二气就会稳定下来。人的体质就会获得极大改善。但难往往就难在很多人不愿意去遵守禁忌。不知道禁忌的重要性。

阴阳二药这样配比,水火就能既济。能恰好达到既济,则必须是制附子的温气刚好能制住熟地的阴气。这样就能以阴促阳,使阳气获得真阴相济,真阴合进元阳当中。

水火能既济,首先阴阳二药的药气必须恰如其分。使人的阳气,恰好能伏住阴气。如果阳药的药气有所不及,则必定起反作用了。

制附子与熟地一旦相配伍,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阴阳互促作用。它首先就会根据药本身的药气强弱,去决定阴阳谁为主、谁为客。其次再根据剂量多少产生作用。

即使制附子看起来剂量大,但如果炮制过度,使药气过低,就使熟地的阴气就占上风了,制附子与熟地 65:2 这种配比用法,对于大部分人就是不合适的了。

真阳本来应当为主,但如果附子的阳气过低,就会沦为客属,真火就会变成上逆之客火,使人不舒服。


所以制附子如果炮制过度,使它温气过低,或者它本身的产地、品种的原因而本身温气过低,是不适合用来阴阳并调的。这样的制附子,即使用六十多克的温气,也难以伏住两三克熟地的阴气。

这样就难以达到阴阳并调、水火相济的目的了。

所以使用制附子调人阴阳,首先要重视它本身的温气强弱,其次才是剂量配比。有很多药商为了安全性,就售卖炮制过度的制附子。

这样固然不会使人中毒,但却会造成药气强弱上的极大混乱。结果这种制附子,只能用于孤火孤阳,不能用来阴阳并调 —— 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使用意义。

而制附子如果炮制程度过轻,性气过烈,也不利于一阴九阳的建立。附子质量的千差万别,导致了在应用效果上的难以掌握。这往往是最容易受患者误会,医生又最无可奈何的事。

观心居士,中医病理学家、中药学家。著《观心庐医话》义理精深,被誉为“小内经”,深受各大医院医师、医科大学师生、民间医生推崇学习。本章医话基于当代附子应用的重巨大意义,对相关药法作了阐释,对于中医实践有莫大指导意义。如认可本章医学开示,敬请动手转发文章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火神派扶阳语录 中医扶阳是扶了中医人的阳气 中医扶阳探秘
《药象品悟课》第十一课:地黄
温补派和火神派的对比
明代医家盛寅的学术思想
清末医家郑钦安的学术思想
“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