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已经消失的中原古风民俗,贵州人一直在传承,但并非谁都懂

在历史上,汉族有个节日叫寒食节,节日当天,不能生火煮饭。

在节日的前一天,要先备好食物,供节日当天食用,直到节日过后才开始烧火做饭。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中世纪后,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

不过,虽然这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原地区消失了,但在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却以另外一种“变异”方式得到沿传至今。

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些支系或者村寨中,要过一个叫“扫火星”的传统节日,相当于古老的寒食节。这个节日的时间一般是在春天快结束的时候,也有的地方定在秋后。

节日当天,全寨所有家家户户都要熄灯灭火,所有的食物都是提前一天准备好,同时还要举行隆重的起火仪式,主要是为了扫除火灾的隐患。整个仪式过程极为严谨,首先由祭祀主持人到各家各户驱逐火魔,结束之后才可以正式举行起火的仪式,每家的男主人要从经过宗教仪式的火堆中,将火种带到家中,重新生火。举行起火仪式既庄严又肃穆,使人能够感受到古代寒食礼仪的神秘气氛。

除了这个节日与古代相同之外,还有现在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讳名礼仪和古代汉族的基本相同。在古代,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本名,除了父母和家庭成员外,其他人不能直呼其名。如果直呼他人本名,会被认为是有失礼节,甚至还有些人理解为侮辱人格。汉族的讳名礼仪一直沿袭到清末,但是讳名的范围被限得很窄,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要求他人替自己讳名。

在现在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普遍流行着另一种形式的讳名礼仪,这种礼仪盛行于侗族、水族、布依族中的父借子名制和祖借孙名制。这种礼仪其实是这样,每个人出生时都要有正式人名,但是有一定的期限,那就是只能使用到成年期之前,一旦结婚生子,就再也没人称呼他的本名了。有了孩子之后,村寨所有的人要改用他长子或长女的本名去称呼他。比如在侗族村寨,如果某村民的儿子叫“德华”,村寨里的人要叫他为“补德”(在侗语里,“补”的意思是父亲,谐音),其母则称为“内得”。相当于“德他爸”、“德他妈”的意思,而不是直呼其名。

同样的道理,对这个孩子的祖父、祖母,则称“公德”或“甲德”。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打光棍的话,其本名就会一辈子沿用到他去世。这样的人,往往被视为无能而遭到歧视。在侗族社会里,称呼极为关键,它是待客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长者,如果已有了儿孙,就十分厌恶别人问他的本名。向他人打听一个年长者的本名,会被视为无礼行为。这样的讳名习俗与汉族的讳名形式上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避免直呼其名,在人际礼仪的指导思想上是一脉相通的。

而贵州苗族则实行父子连名制。一个人出生后,都要取一个本名,使用时不仅可以直呼其名,还可以将他的父亲本名连带一并称呼。例如一个人的名字,苗语称为“央”,意思就是香椿树,他的父亲木名叫“榜”,意为狼,那么可以叫他“央”,也可叫“央榜”。

在苗族中直呼其名,并不为失礼,而是很正常的人际称呼。但是,如果要表示尊重的话,那就需对其父名进行讳名。这样的习俗,主要在黔南惠水一带苗族中流行。当地还有一种替父亲讳名的办法,那就是本人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祖仪式。这样,他就可以获得一个尊称——东宏,从此人们就都叫他“东宏央”,他父亲的名字就再也不会被人们提起。

贵州少数民族的这些习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还存在很多争论。但是,不管形成的过程如何,都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这些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与汉族的古代习俗有很多相同之处,足以让每一位亲临者遥想到远古的时代,联想到中原已经失传的习俗,让我们体验到一次身临其境的古风民俗,这就是观风览俗在贵州最令人神往的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日
汉族习俗
时代进步,但保安族待客时的礼仪和规程还得以保留
一张图了解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好多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传承下来了
过小年咯,这些习俗你还记得么
腊月初七是驱傩日,啥是驱傩日?关于驱傩日有啥说法?|节日|巫术|神灵|汉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