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健 |七、八岁的孩子用课桌、条凳和拳头砸向老师,老师缘何表情麻木?

 生活  公益|一个人和他真实的观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有益才说


周健曾用名才让多吉



前不久,四川省广安县某教师群流出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个情绪处于崩溃边缘的小学生在教室里撕心裂肺地大叫。这个看上去只有七八岁大的小孩,费劲地搬起课桌、条凳砸向老师,挥舞着拳头,不断冲向旁边束手无策的老师... .... 同样也是一群七八岁的小孩,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在围观。而另一位老师,大概是站在讲台附近,一声不吭地拍着视频。



这个围观的场景很可怕,比当年马加爵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在宿舍里连杀四人还可怕。中国的教育也很可怕,一百年前,菜市口围观好汉杀头,群众表情被动而麻木;一百年后,教室里围观同学歇斯底里,老师的表情还是被动而麻木。说实话,这样的学校不叫学校叫猪圈;这样的教育不叫教育叫喂养,这样的老师不叫老师叫饲养员。

我知道我说上面的话不够宽容,但是我担心,经此一围观,孩子们陡然明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躲,这才是生存之道。不用弗洛伊德催眠,此时你也会明白,当下社会中,强者为王败者寇,面对暴力,不是拳脚相向,就是软弱妥协的毛病究竟从那来。老师没有办法来处理儿童的暴力情绪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可能会导致整个学校教育的无力,甚至可能导致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加暴戾。

我敬重的一位乡村教师在看了视频以后,非常情绪化地在群里说:“看到上面这个视频,气死我了!先揍出他的屎来!然后再跟他讲道理!无法无天了么?什么‘依法执教’?这个‘教’难道不包含惩戒性教育?老师连学生都不能管教那是什么世道?”说实话,我不相信允许老师光天化日之下,在学校里“打、打、打”,就可以让顽劣的学生温顺起来,继而达到杜绝校园暴力的目的。校园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推崇“以暴制暴”,拒绝“暴力”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象征。

我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曾经跟着一个法国老师上艺术课。有一次,因为上课迟到了,儿子很不高兴,在课堂上就一直不跟着同学做练习,法国老师暗示助教一直陪着我儿子,直到整个下午的课程结束。期间,儿子一句话不说,也不做课堂练习。送走其他孩子以后,法国老师又留下来继续陪着我儿子,儿子不说话,他们开始用笔交流。儿子在纸上写“不做”,法国老师写“why?”,彼此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儿子开始在法国老师的陪同下完成了这次课堂练习。

后来,儿子在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学钢琴。有一次,也是因为心情不好,去练钢琴的时候心不在焉,老师对儿子说:“不好好练,就别练啦!”儿子走了。儿子离开教室,走了一段后,又回去找老师说今天想继续练,老师对儿子说:“现在已经安排其它小朋友练了,你练不了啦。”



上面两个故事的告诉我们,在法国老师的观念里,孩子和老师是平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引导孩子完成课业,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的服从者。而中国老师鲜有考虑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他们认为,好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守规矩,而守规矩的前提是做到不容反驳的服从,是否完成钢琴训练远没有服从重要,他们说服从是规矩,而往往规矩都是强者通过暴力或潜在的恐吓来制定的。

对于大多数人赞成恢复“老师体罚的权力”来阻止“校园暴力”,我一点也不意外。中国历经了上千年的宗法社会,儒家的宗法等级制度贯穿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一般老百姓也知道,法律要对宗法等级让步,儿子打老子是滔天大罪;可父母、祖父母杀死儿子、孙子是从轻处罚。民国年间,在一些落后地区,溺死女婴都还是毫无罪责的。

在这种宗法等级的浸淫之下,催生出来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校都根深蒂固。说实话,“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下的千年教育,在造就了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权威同时,也把太多孩子的尊严、创造力、想象力扼杀在青春期之前,太多人进入社会后,因此变得懦弱和虚伪,对权威充满了拥有的渴望和暴力的恐惧,成功者暴戾无度,失败者行尸走肉。

再者,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最晚出现的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庆历间的毕昇发明,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北宋之后,中国文化之下再无重大发明,为何?因为靠政变立国的赵家,害怕别人暴力推翻赵家王朝,大力推行儒家宗法等级教育,对国民进行洗脑,把中国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质疑能力从小就扼杀在启蒙教育之中。老子杀死儿子无罪,儿子打了老子该剐的思想由此开始蓬勃生长、枝繁叶茂、不可颠覆。

我们小区有一位阿姨,从南方来北京帮儿子带孩子。我经常看见她把小区里扔了的纸箱、饮料瓶等东西捡到自己的后院放着,等到攒够一定数量,就叫收废品的进院里来卖一次。

有一天晚上,我在小区里锻炼遇上了她。

我说:“阿姨,这么晚还不休息呀?”

“孩子睡了,出来转转。”

我看了阿姨手里捡的废纸箱一眼,阿姨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每天捡一点,一个月能有两三百,也算挣个吃饭钱,少给儿子增加负担。”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话,默默地陪着她走回了家。

中国教育中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本质上是强势群体的成年人对弱势群体儿童的一种欺压。为什么要打呢?因为大人对于儿童具有体格上的优势,能够简单、直接、快速地让儿童屈服,讲道理多麻烦呀。但是,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当父母逐渐衰老后,体格优劣互为转换之后,我们是不是就该认为成年的孩子也可以殴打年迈体弱的父母呢?

捡纸箱的那位阿姨,他儿子是银行高管,儿媳妇在北京开工厂。假如这位银行高管从小就是靠阿姨“打”出来的,那么他现在是不是就可以用“打”的手段,来教育妈妈不要捡破烂“丢人”呢?对于住在别墅区的成年人来说,“不捡破烂”才是正确的。妈妈不听话,成年的孩子动手“打”妈妈也是不得已,也是为了让妈妈不要那么辛苦,也是为了让妈妈长记性。

总之,小时候我不听话,父母不就是这么说,这么“打”的么?显然,没有人会同意住别墅的儿子对“捡破烂”的母亲施暴,那么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人赞同恢复“老师体罚的权力”,赞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手段呢?宗法等级社会的基因使之。

我们既然知道当对父母的行为不满时,需要沟通,需要包容,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沟通、讲道理、行为引导和包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如果暴力相加的行为从学校开始,那么未来我们的孩子只会面对一个拳脚交加的暴戾社会。难道大家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还不够暴戾么?

今天的校园老师没有老师样,学生没有学生的范,很大的程度是因为老师也是“体罚”教育下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和学生少有平等的沟通,从一开始,就试图用教师的强权,简单粗暴地逼学生就范。当家长跑到学校吵架的时候,学校害怕事情闹大,就开始用卑躬屈膝的奴性来解决问题。

举一个例子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上课时,安排学生写作业,他说:“答案发给你们,不会的就抄。”他发现有学生趴在桌上睡觉,就叫这个学生起来,学生不动。老师发现这个学生的练习本上一字未写,老师一怒之下,直接把书扔在了学生身上。后面学生这下子不干了,要求老师把书从地上捡起来,老师当然没有捡。于是他和这个同学拳脚相加,打起来了。

老师说学生扇了他、用凳子砸了他、用脚踢了他,还用手掐了他的脖子,同然,他施了同样的暴力,老师还说,因为他对之前科任老师被学生家长找麻烦的事情有阴影,所以自己没敢太下狠手。

最后彼此达成协议,学生写作业,老师收拾他们打架弄翻的课桌。

后来学校的领导来了,蹲在这个学生面前哄了半天,领导走的时候,老师跟了出去,领导说:有些学生作业不写就不写吧,睡觉就睡觉吧。

无论是对于年轻的老师还是初三的学生,这样的青春故事实在让人忧虑。本来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为了减少校园暴力,料不想却把校园暴力做成了一个死结。故事的最后,彼此装作相安无事的样子,学生写作业,老师收桌子,这才是真正的悲喜剧。脑补一下刚才的画面,以前我们只是批评老师打了学生,现在我们还要抱怨学生打老师。

其实,不管是学校强硬还是软弱,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彼此都认为用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教育是一个专业的事情,老师和学生沟通中有一个很困难的地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心智不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成年人时刻照顾学生未成熟的心智,做出让学生能够理解的举动,进而让孩子一步步地去认识社会,认识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东西。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获得老师的认同和赞扬,只是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而老师呢?常常从负面揣测出发,总认为学生做不好是“主观上”不想做好,无数误解由此而生。至于那些一旦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就往孩子身上发泄情绪的老师,自己也是没有长大的孩子。

中国校园暴力频发,不是老师敢不敢“体罚”的问题,而是如何让老师会不会平等对待学生、和学生平等地沟通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从开始就是树立权威,叫人服从,而西方的教育,从苏格拉底开始,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是相互平等,老师从不刻意树立权威,老师是教人怀疑,教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不知道。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么培养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连什么是美德都不知道,怎么能告诉你如何培养美德。

苏格拉底的办法是把问题留给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陪伴者,陪同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怀疑、讨论,在逐渐澄清问题的时候,也培养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校园暴力的问题,绝对不是授权老师对学生使用暴力可以解决的。作为老师,应该先放下棍子,蹲下身子,多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去思考如何孩子沟通。如果今天,作为强势群体的老师能够平等地对待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那么等到这些孩子未来进入社会成为拥有权力的强者的时候,他们才会平等地对待生活中的弱者,这样,我们社会中的暴戾之气才会越来越少,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作者介绍:

周  健  曾用名才让多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公共政策与公益评论专栏作家。有十年以上的公益项目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管理经验,是慈善公益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慈善公益领域的资深践行者。

推荐阅读:

周健 | 泸县14岁中学生校园死亡,“校园霸凌”是谣言还是真相?

周健 | 杀人者,儿子!有男人把生殖器放到母亲的脸上,你怎么办?

周健 | 仇恨教育只会毁掉年轻的一代



这是有益才说,实话实说,有假包换。




点击视频,帮帮您家乡的孩子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CC讲坛《梦想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有挨打才是校园欺凌?NO!是时候了解孩子世界的另一面了!
遭受校园暴力
留守少年的恳求:“阿姨 写写我们的学校环境吧”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校园暴力引发的思考
教师,你们并不神圣
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本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