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高考到现在】记录#002——一个内向孩子的“自我寻找”之旅

2020.8.15

我高考前一星期发的一条私密pyq这样写道:

-

“没有好好学习”,

这是我高中三年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平庸的人总是具有可悲的共性,

这简直是,

令人绝望。

-    



高三一整年我都处于一种缓慢崩溃的状态,考前一星期我已经慌得不行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把握,无时无刻不觉得空洞和迷茫。

当时觉得,正因为我不够努力,我才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我最害怕的结局。




看过平庸的人们日日维持着枯燥又乏味的生活,思想也被禁锢其中,我害怕变成这样。

对一些东西的热情在岁月消磨中慢慢耗尽,逐渐抹去棱角而变得世故圆滑,美其名曰成长……



初中的时候我在全校最好的班级,中考分数是全市的前200名,中考报志愿时,冲着开设“德语班”这一亮点,进入了一所普高教育较为一般的高中,但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学习德语的目标并没有达成。

我并不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但事实是,我高中所在的环境与初中存在极大的落差,一度使我非常不适应,甚至直到高考前半年我都没有完全适应。

但与其说不适应,不如说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满,对外界,也对自己。

于是从进入高中开始,我就陷入了一段寻找自我的漫长旅程……过程反反复复就是那些桥段,总之超不出人际关系四字,和同学、老师、家人......

种种状况让我体会到了切身的孤独,一度觉得自己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

现在回头再看,我清晰地认识到,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我也不能否认,这样的孤独所带来的痛苦只是我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过的一个坎,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让我受益颇多。

此处引用周国平先生对孤独的阐述: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

惶惶不安,茫无头绪,

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

渐渐习惯于寂寞,

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

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

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奇迹,

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我的孤独大概也像这样:

-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

我向往孤独

孤独时

我又向往我的同类

-

具体而言,我想我的孤独属于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毕竟现在看来,我的孤独对高考成绩并没有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虽说如此,但我却渐渐在孤独中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自己。

从前我纠结于找不到归属感,一度陷入自我折磨的循环,慢慢习惯于放弃自己去取悦他人,也习惯性贬低自己以回避他人的嫉妒和攻击。

导致外界对我的评价经常是一个词:高冷。

每每听到别人这么说,我总是觉得委屈。

我明明尝试过了,明明很努力地在找话题,可言语却总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我时常羡慕自来熟的那些人:“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多话讲?明明刚刚认识为什么就可以这么熟?”

渐渐地我害怕起结识陌生人,害怕社交,也讨厌一切人多的场合...

难道真的是我有问题吗?

经过长久的自我怀疑和重建,我忽然意识到我一直在纠结的其实是自己的性格问题。

这引导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内向和外向的性格到底有没有优劣之分?

最早提出内向概念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

内向和外向的差别,在于心理能量的根源方向:内向的人,能量多来自自身的内在世界;外向的人,能量多来自外部世界。

也就是说,向和外向都是性格的维度,没有优劣之分

有的只是表现特征不一样。

内向的人总是倾向于从内心获得能量,更喜欢在安静沉默中独立思考、自我反思,所以他们更适合远离外部社会,才更有利于他们探索万物和获得内心的宁静。
与此相反外向的人是通过人际社交、参与或开展双向互动等方式,来获得新的个体能量的。

最初我对于社交感到厌烦、焦虑和疲惫的时候,我怀疑我是社恐。

但在查证了资料之后,我想我或许在心理层面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远谈不上严重,毕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简单来说,我的问题是:

一个内向的人对于社交感到苦恼,在焦虑和害怕中产生了轻微的社恐。

那么社恐和内向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表面上看,社恐的人和内向的人好像话都比较少,而区别二者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话少的原因

内向的人其实是享受独处的状态的。

他们并不是有话想说却憋着不说,而是表达的欲望本身就不是很强烈。但如果他们真的和好朋友一起聊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而社恐人群话少的原因往往是这样:

明明很想结识什么人或很想做某件事,但由于担心外界的评价,害怕自己做不好,甚至直接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不优秀的、不自信的、没有价值的。

内向没有错,它如同性别一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标志,无法改变。

这个世界上大约有1/3~1/2的人天性内向,作为其中一员,我现在认识到我要做的不是刻意改变自己,而是试着去接纳自己。

所谓内向和外向,其实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能量获取方式,各自有各自的优劣势。
只不过,相对于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遭受误解而被定义为不合群,平白遭受很多委屈,一些内向性格的人会被贴上“内向者不擅长社会交际”的标签。
为了摆脱这一标签,一些性格内向者就逼迫自己尝试着参与社交,想改变自己在人群中的印象。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内向者根本不需要社交。
一个人如果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就会尊崇自己的原始天性,以正确的方式让自己获得能量和舒展,而不是刻意为难自己去迎合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

如果能通过自我的反思与成长,逐渐与自己和解就是再好不过了,而如果发现自己真的存在心理上的困扰,还需要积极地寻求专业帮助!


长期以来,速度、竞争和魄力等外向性格者的优势,都是社会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在促进社会高速发展,创造巨量物质财富的实际需求下,外向者的种种行为、语言、情绪、判断都更能让人和社会感受到前进的激情,改天换地的魄力与魅力,从而广受欢迎。

而他们的种种成就,也让性格内向者们承受着莫大的压力,一度以性格内向是一种缺陷为标签,小心翼翼的,暗自生活在性格外向者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身心都备受考验。

我也一度困惑于我的内向和胆小,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向我的目标迈进。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北外的综合评价面试。往年除“个人面试”以外,还有一个“群体面试”的环节。

该环节中,只有能够在陌生人中立马占据领导地位、主导小组思路发展的人才能在评委眼中脱颖而出,得到更高的分数。

由此看来,这个环节绝对是外向者占优势,而内向者如果不经过刻意的训练是很难在较量中胜出的,因为这样选拔人才的要求对于我来说本身就是压抑天性的。

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无需因此而感到挫败,也无需刻意融入别人

布鲁默(Herbert Blumer)在他的《象征性互动论》中提出了“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的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这一个概念被认定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觉醒的过程,其结果就是自我认同。

根据这样的解释和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内向的人而言,一次次内向传播就是一次次的自我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我逐渐走向觉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独处、深度思考万物本质等内向传播和完善,能使内向者形成与外界社交一样同等紧密的社会联系,而且获得的都是优质回馈和朋友关系。

如果你也是一个内向型的人

并且为自己的内向感到苦恼

我想请你试着接纳自己

独来独往的好处其实很多

“不用去听谁的意见,也不必去看谁的脸色;

不强迫自己去融入什么圈子,也拒绝低质量的社交。”

自我觉醒和自我认可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你会从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

逐渐变得能够忽略无关紧要的人和事

期间一定会有挫折和难过

而且还不在少数

但我想告诉你

这些都值得




放下对归属的期待,是真正得到自由的前提,但不意味着我与别人不再产生链接,相反,是与他人在更深处相遇时,我不再恐惧。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向者最大的痛苦并不是不会说话
内向性格的人,是不是很难有大出息?
7岁男孩成世界首富: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逼他外向
与内向和解后,我找到了人生方向
你太内向了
芬兰“社恐漫画”引起“精芬”: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逼他外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