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年我们到底在画什么(二)

之前很概要的说了在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中场地分析中要分析和考虑哪些方面的信息或情况,以及关于提出一个设计概念的一些常用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微信回复170215查看《这些年我们到底在画什么(一)》,里面有一些针对性的例子。于是,接上文,说我们如何对设计概念进行推进和完善。


(注:文中图例除部分是作者过去设计作品中的图,其他均来自网络。条件所限,未能逐个与作者取得联系。旨作学术引用,如有冒犯,还望见谅。此致敬礼)


要说清一整个设计的推进过程。。。真心有点难。设计中的思考和思路本是千差万别不重样,不可能提取出一个清晰的万用思路出来。不然还要老师干什么。容我理理头绪:


首先我们有了一个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一般不会是“城市门厅” “城市生态公园”这种比较模糊的大词,是一张/一组承载了自己的想法的图,而且别人未必看得懂。


之后要推进这个设计概念,想来其中要做的事情和写这个文章差不多,唯一彻底贯彻始终的就是“你这个。。不行啊!”。不论以往的绩点如何,教了多少学生, 送出去多少学生,无论我是多么努力的去说服所有听众,让大家理解我的想法,无论这“文章”我写得多么用心,总会有人站出来正面说:“什么破玩意“, 也总有人放冷箭,告诉我“不可能!”。


仔细一看,还真满地是BUG,问题一堆, 从哪里开始才好?


卡尔维诺说, 两点之间最快的通道一定是迂回的,而不是笔直的。


设计就是如此,总有变故。加之我们先前提出的设计概念只是个大概,是个方向, 具体的细节上必然有各种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下一个捣蛋鬼,收拾下一个捣蛋鬼还得考虑怎样才能不破坏最初的预期和之前“打下的江山”。


当然你可以忽略那些细节,对各种问题充耳不闻,直接从视觉效果这个万用的角度出发堆出个设计方案出来。 如果单纯是分辨谁的概念优秀,谁的图好看,这招绝对好用,但用在留学或就业申请,未必进得行家的眼。所以还是得正视这样那样的问题,迎难上。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探讨各个细节与设计概念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让设计概念在各个节点上都得以体现(至少是没有违和感),抱着这样的想法, 上面乱麻般的线自也不那么吓人,只要设计概念不变, 各般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就好。


首先,我们得让房子和现代的交通方式匹配。 现在我们主要是坐车, 管是哥本哈根的TOD以公共交通为主 还是 中国美国的自驾游, 我们创造的物质环境终要与这个户外的交通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不能让人没头苍蝇般的乱扎,也不能把城市当集中营将人流军事化对待,我们需要让大家的行为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也不太一致。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群分流的问题。


1. 防御空间


通常,人的活动都会伴随很强的自我强化性, 当看到某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感兴趣的人就会表示出明显的参与倾向,走近甚至是参与进去。基于这么一个想法,一个具有主题性质的空间自然就可以让有共同兴趣的人走到一起。


上图中的房子是根据功能性进行了分组, 每个组都有自己的主题, 彼此在建筑的形式、密度 体量上都有所区分。 同时每个建筑与主街之间的开放空间(防御空间)也都不一样, 有大有小,是根据功能和空间主题的专门设计。


在住宅区防御空间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细节,但到了城市层面或者公共建筑之类, 我们通常是应用它的领域性象征作用。像上图,是为了让有相同或者相似兴趣的人能够集中起来,同时把其他“社交圈”的人排斥出去,最终形成人群的分流。


这和高速路上的各种指示牌差不多,只是更建筑学一些,是通过对空间的具体处理来实现。很多童鞋的作品中多少都会提几句丰富室外公共空间, 指的多是这些城市级别上的防御空间。这时你需要针对性的从领域性和人群分流角度考虑这些公共空间的差异性, 并画图展示出来, 不然就会显得你的而作品太表面,缺乏依据。

插一句,防御空间未必一定是室外,半室外甚至是一些大型公建的入口大堂都是可以起到同样作用的,所以考虑的时候不要局限。 最终的目的是考虑这些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和差异化。 但虽说如此, 也不能太一棒子打死, 差异化的同时也还要让他们保持一定的关联性。


这个好理解, 人嘛, 总有多种兴趣和喜好, 你需要让各种主题空间之间存在一些或直接或间接的知觉联系,这样就不至于有人出门后不知道往哪里走,一直引着人流去体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举个例子。当代的社会行为基本都是建立在城市环境的基础之上, 这就使得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日渐疏远。但人嘛, 本能的多少都有亲近自然的基因, 喜欢绿地, 愿意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自然景观,哪怕是被前后左右遮挡只剩一条缝隙, 也还是会对身心略感疲惫 或 比较清闲的人产生极大的吸引。

上图是某大学城的设计, 就提到了在城市空间与绿地景观之间建立明确的视觉关系的概念。基于视觉对人的吸引力,建筑的为这条视觉关系让步, 规划出小径,丰富当地的生活体验。


通过让空间彼此形成明确的视觉关系和对比差异化,并以此制定和排查人在空间中行为的可能性,我们能比较有逻辑有体系的设计整个区域之中的流线。 对学城规的童鞋来说这个方法比较常用。而学建筑的其实也差不多,先找出当地的主要流线并理解各个防御空间的差异性和相互关系, 之后来反着推理你需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防御空间和如何将你想要的那一波人比较流畅的从那一大波僵尸里勾引出来。


就结而论,视觉可以导致人群的分流, 而各种分流结合起来形成的体系,我们称之为流线。


2. 知觉与流线

上图是某规划案的流线分析,标注流线上各个节点上的细节人流流向, 人往哪走,走向什么空间, 分出去的人流是发散还是集中,彼此是否有交集都清晰的分析一遍。重点是人们在各重要节点上的行为。这可以给自己和读者一个参考和思考的基准, 有理有据的指着具体的细节位置说——这里可能还不完美,会有人说闲话!还得折腾。


不画出来,或者画的不够细致,就会导致一个想当然的意淫,各种问题就会找上门来。如下图:

这是很常见的流线分析,但用于展示你自己的设计, 因为呈现的只是一条流线的大概方向,所以深度和支撑性都不够。因为各个细节的表达不够具体,可以用来抨击的点通常就很多。就概念和设计来说,个人认为是很好的作品,但也认为在流线的处理上有缺陷。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方案基本上是希望人们先到中心的景观广场然后去商业区。蓝色是次要流线故忽略,绿色箭头中的人流到了紫色的景观广场之后会往哪里走?在景观广场小憩一会再去购物的都是等人的, 换句话说,广场上的人通常不会往商业区走, 但却把主要人行出入口都设置在绿地附近,还都是对着景观广场。。。。店家会骂街的。。。

这样流线分析通常代表着设计者在流线方面的忽视。有看官要说,以前实习的时候那些成熟的方案本也都是这样啊?您说的没错, 这种图国内满地捡, 所以国内一个房子盖好之后三五年内,那附近总会有各种拆拆改改。

这是行业背景下的经济体制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应领导的喜好,好走账嘛。不是好坏的问题,但想留学的同学还是注意一点的好,国情不同,要求不太一样。图未必要多, 但求各个专精。不求表达出什么高大上的结论, 但求承载一个深入的分析或思考过程。

流线的分析可以体现对人流的控制和处理,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流线可能只是为了承载一个具体的空间关系而来, 为了创造一个具体的空间体验或设计意向。 这样的情况下,过于直白的流线分析未必必要。如下图:

上图是ROBERT STRATI系列作品中的一张, 全系列都是在探讨人的感知力与所感知到的空间之间的关系。 虚线表示的是人流, 实线的方圆代表空间实体(来自于星相学,并非实际的平面图)。通过为各个空间实体规定意义,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就有了多种的可能性,并形成具体的流线。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会引发不同的流线体系,如下图:

画法不难, 都是简单的线型,美是因为它细节丰富,美是因为它背后有个缜密的逻辑思考。估计有看官要问逻辑思考和美又什么关系? 坦白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理性的回答, 只想反问,你见谁家神经病举止优雅,气质落落大方,看着人模人样了?


但如前文所说, 画图是基于视觉的思考过程,既然是思考,同样的流线只要思考的针对点不同,绘制方法也可以千差万别。上图是强调空间尺度上的节奏,但若注重的是空间中多变的行为活动,绘制人的行为可能有意义?


可以对比各个空间人的疏密程度。如下图:


上图是混合了各种饭店和烹饪中心的公共性测试建筑, 场地是肉以克算钱的巴黎。 通过将各层中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还原, 以直观的展示/分析从首层到顶层的空间的开放程度。 SU弄成爆炸图,打印出来之后附上硫酸纸手绘, 出一张这样的图难度不大。但可以帮助我们从家具摆设以外的角度分析和确定各个空间的环境布局。


体现的不是功能上的先后顺序,而是空间气氛和开放程度上的安排组织。


再如:


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就不多说了。通常,只要各个楼层的楼梯和电梯间没有大批量的遮挡, 要清晰的表达流线不算难题, 事前注意一下角度的选择就好。


而如果你的着重点真的只有楼下到楼上各层的交通方式,嘛,也不是不行, 如下图:


这样的图的直观性和直接性绝对可嘉,但信息量不足,于是通常都是当做小图处理,和其他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表达。 对于时间上不够充裕的看官来说未必是比较好的参考,可以尝试在这样的图中加入一些视觉关系方面的表达,将各个观景点表达出来。至少也是将这个流线与比较核心的观景平台结合起来, 如下图:


或是对首层空间与室外的街道进行一些深入的刻画,将室内室外流线结合起来整体考虑。


通常来说, 我们将马路和相邻的室外空间视作是建筑物首层公共空间(尤其是入口处)向外的延续,我们希望人的行为在这个被隔开的室内和室外之间可以尽可能的连贯,过度尽量的自然。如:

上图是通过网格状的填充图案对公共空间和具体的功能空间区分标注, 同时也是将人/人流的位置画出来,标注哪里人多,哪里人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整个空间中人流的控制意向,从而分析人流是否从一个空间过渡走向另一个空间,并提出一些更具体的设计,如家具的陈设,空间功能的安排是否合理等。


一张图中细节的深入程度代表着表达的准确度和深度,要设计一个大体块不难, 但要设计一个符合一打要求,能够将一群细节浑然一体的大体块, 不容易。 可悲的是,这个恰好是很多学校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如果你时间方面不是很充裕,然后恰巧在之前的设计过程中又没怎么太考虑过细节,然后又恰巧你急着考学,那么流线未必是一个非要直观明了的表达出来的东西。通常来说, 相比流线, 人在与空间的互动和各种活动的先后顺序要重要的多:

图为某住宅的方案轴侧图,通过手绘分析和展示人如何从下方的入口穿过连廊,进入客厅,再走向地形复杂的山坡。


可以看到一个拦截了来自街道的视线的木质围墙, 穿过上面的门可以看到山景, 顺着围墙背街一侧的小路可以环视山景和旁边的小型庭院,直到进入室内空间。室内的部分也留出一条明确的景观轴, 连通街景和山峦。最后从二楼的平台走向室外的山坡。


再如下图:

图为DUTCH EMBASSY的流线分析, 方法是将各层的平面图(删除打酱的空间后)首位相连(出口接入口)。 强调流线所经过的各个空间在尺度上的差异化对比,强调空间在尺度上的节奏感。就好像音乐, 全是低音Do,那没法听,全是高音Fa自然也不行, 各种音律结合起来形成变化才好。


空间也是如此, 各种形态,各种尺度,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空间的体验才不枯燥。


这样的方法会形成一个更接近于横向水平行走的空间意向, 是一个对总体行为过程和体验的侧面表达。 通常空间密集的地方代表更重要的“章节”,空间稀疏的地方代表着人流稀少。由此可以分析和判断现有的平面图们与你的设计概念是否吻合,能否较好的承载你的概念。


同时如果两个空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感,如一个很长却少有空间变化的走廊连接,通常都代表着设计有问题。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从整个图形的美感上考虑, 哪里看着别扭, 那里的空间设置很可能就有问题。 相比单纯的分析流线有用的多。


很多时候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在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路线, 先看到什么,然后看到什么, 如何能让整个过程更简单却更富有内涵韵律,如何高效的串联各个功能空间避免灰色区域。这个流程,我们称之为PROGRAM。


3. 空间功能 & PROGRAM(空间组合形式)


和泡泡图不同,探讨的并非有几个空间, 空间之间如何环绕。


是通过考虑一个先后顺序、一个空间的组合形式和各个节点上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知觉关系,考虑这些空间如何彼此相互影响着并共同作用,进而诠释如何创造一个丰富的多彩的生活环境。通常会有一个很明确的核心重点,像上图主要考虑的是视线的连通关系。相关的表达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像功能分区:

图中的功能分区,并没有展示全部的空间,只展示了公共空间的分布。 通过将首层公共空间(被当步行街用), 整体建筑形态和 其他楼层的公共空间进行提取性的关联,可以看到设计者对空间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兴趣。 同时追求的也并非是整体化的公共体验,而是为具体空间分配和给予针对性的公共区域,求个多样性。


于是又说回了之前的话题, 画图不是目的,单独的表现哪里是什么空间,这明显不够用。 最终表达的还是你的设计思想和逻辑, 简单的说——设计语言。 再如下图:

设计概念大体上是源于这个区域建筑物比较散乱, 于是将建筑的体块设置为条形,通过架设一些类似铁路的装置将工厂与周围等建筑结合起来, 运用一个桥的概念(场地本身就是桥边)在各个室内空间之间建立关联性。同时这些桥也根据情况进行了局部的延长,通过形似铁轨的一些装置将建筑与周边进行结合,对沿街的部分区域进行围合,形成比较健康的防御空间。


设计概念大抵就是在说这些个小桥,后面的思考和自然也都是围绕这个点来表达, 出图的方法, 标注的内容均是如此。

这是后续的完善版本, 可以看到周围铁路一样的装置被拆了, 钢筋勒出来的框架很好的顺承了建筑体块的规整性, 虽看着不太像桥,但体块之间的连通关系还是明显。


设计的推进过程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删减的过程,一开始我们有了一个概念, 通过不断的对它进行细化,探讨各方面的细节,我们整理它,经过总结, 提取出最核心的那个设计语言。


上图是实体模型与CAD平面图的组合, 是很好用的方法。比横竖排罗列有用。


这个世界大, 什么鸟都有, 自然不能期待每栋房子的功能都是各种复杂多样,也有很多空间极其单一但场地却不算太小的情况。 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其中的PROGRAM。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寻找一个单纯且稳定的量,比如模数。如下图:

没听说模数的看官还请百度一下, 不是复杂的概念,和我们常说的柱网差不多。是一个参考性指标。 通过让哥哥空间在模数之中形成一定的比例的关系, 以探讨空间的多样性,差异化和整体性。


上图是某学生作品的流线概念配平立剖。将人的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把“僵尸”们都画出来, 之后加上一些具体的衡量指标 如忽视对坐时的舒适距离,最终生成生成一个非常多变的具体空间。


人的图形相当于模数。这样的一个设计过程,不依靠软件其实也不难做到。来回画几遍就是。基于人的行为方式界定空间的尺度和形态,基于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局部细节调整和修改,走精打细算的设计思路。基本上比较易于操作,适合喜欢流线空间却不太精通GH的看官。(注:不建议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套用这种方法, 累死人不偿命。)


我们知道案例中的设计叫参数化,但如很久以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到的那样, 不是用了参数化软件你的设计就参数化了。


参数化把很多事情交给电脑来做, 但相对的对逻辑的要求更高, 对设计中思想的要求更深入,虽然考虑的还是那么些细节点, 但深度上和逻辑性上的要求高出许多。 而这些思考,是需要大家用图来表达的。


如果您的作品集里并不能给予充分的内容以清晰的说明的思路发展过程,说明变形的依据来源,并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您有对各种细节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那很可能代表着您太注重软件。 我们是设计师, 不是电脑的奴隶, 缺乏思考的过程,留学路上您可能要遇到一些否定的言论。


软件的技术很重要,但没思维重要,同时也并非必要。 没有软件我们一样参数化:

图为 SLAUGHTERHOUSE EVENT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用的是更基本更单纯的模数。 红色的方块是取自于城市网格的模数, 尺度比较大。 基于不同的模数组合,提出了上面的一个大致概念。 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平行的斜线, 都是(辅助线)模数, 看官您可以理解为他是在对流线上的空间进行一个逻辑化的分割, 让流线上的各个空间大小不一。


再结合场地分析时得出的流线:

全局流线

局部流线

从而挑选具体的部分形成一个多变的空间序列:

这种画法多少需要从美观性角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考虑,但核心是从人与空间的交互出发的一些列思(huà)考(tú) ---- 哪里有活动,什么活动,应该分配/给予什么样的空间, 哪里能感知到这个活动, 感知到远处的活动后僵尸会有什么样的应激反应,考虑的基本是这些东西。


4. 知觉关系不只作用于流线,对于空间的尺度影响也很大


这得从人的知觉习惯说起。 人的自然运动主要还是水平方向上的行走, 没见谁跟范伟似的没事颠两步。


就现代人来说, 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舒服的步行距离大致是四五百米左右, 也就是步行10分钟左右的距离。于是当代认得知觉器官也是在这个范围内发挥主要作用。像视觉,就主要是接近水平(比水平轴线向下偏10度左右,这样比较容易看清行走的路线), 大致180度的视角,1.0视力能分辨的看500米以内的东西,能比较清晰出的看清100米内的细节。


于是剧场前几排和楼座上座位的票价都很便宜, 因为和人正常的视线角度差太多了。里面的阶梯台座一般控制在10度左右的坡度也是同理。舞台到最远的座位的距离一般控制在35米以内,则是为了尽可能的保证观剧的体验, 再远就看不太清演员的动作,观众与演员的情感互动会很差。


类似的数值很多,都是定值,你不能改,不能差太多,否则就是反社会反自然,要被写大字报遭批斗的。 于是通常就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来对我们的方案进行推敲, 避免那些过大或者过小的不合理空间。大到整个城市空间,小到具体家具的摆放布置,都是如此:

再如:

上图是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视觉关系分析图。 空间中各个部分的尺度根据人的视觉范围进行过具体的考虑和让步妥协, 最终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提案。


通过考虑各个图之间的先后顺序, 就可以分辨和探讨现有的视觉体验是否足够优秀, 是否能体现出原有的设计概念了。 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有的细节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准确的尺度上,并与人的生活习性和谐起来。对尺度的忽视,时常会闹出这样那样的小笑话。


找个常见的错误,国内的建筑僧们应该都做过建筑系馆,可能我命里犯这个吧,个人总会遇到附带150-200多米宽的广场的设计。广场占地大这倒无所谓, 问题是广场的功能性没有什么划分,至多有几个台阶,也没什么空间的隔断。 前面提到过一个100米的视线范围, 恰好有个专业名词叫社会性距离,说的就是这个100米。 大致是说超过100米的大型空间就会让人感觉很大,偏空旷,不易促进人际交流关系。那这150甚至200来米宽的广场自然就会缺点人情味, 对于系馆这个承载了学生们上课下课的交流的空间,适不适合大家自己有数。 入口广场这个东西太显眼, 放在作品集里的话,要避过“对空间的尺度缺乏理解和考虑”这口黑锅就会比较的难。 在做作品集的童鞋还请注意一下。


空话理论说了一堆,回正题,我们如何对尺度进行思考。 具体的设计中,各个细节的把握通常不会像上面说的那般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把握衡量,像前面提到的系馆入口广场, 按说只要不超过100米就算是比较健康,但到底定多少?我们需要一个最优的方案。 一个比较好用的方法,对比:

上图是对一个空间的宽度的对比分析, 长度固定,左侧比较宽, 右侧很窄, 列一横排, 对比一个视觉体验。各图中的人数是一样的, 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之下,人的行为方式和落脚点无法相同。


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对比出可视范围上的变化, 两堵墙的距离越大,屋顶的可见部分越大,反之越小。此外空间整体的亮度以及所体现的情感也不太一样,左一比较空旷,左三静谧,右二略显压抑。 最终选择一个看着最爽的就是。


通过视觉来代替逻辑化思考总是比较直接,给逻辑推理挑毛病总是很容易,但若能拿出图做个证明,要站得住脚就方便的多,通常不至于落得想当然。大致来说,如果想证明自己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和习得,横向对比是个不错的方法。


尺度这个东西倒是基本,看似没什么用, 但不理解它,很多时候我们的设计就深入不进去。 像最常见的户型, 房间就那么几个,但你是否真的理解这些空间彼此之间的尺度差异呢?


像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例子, 平面图不老实,爱骗人。 老老实实的做些手工模型,用你的手眼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体会,这是必要的步骤。也是因此国外的院校在教学和招生的过程中都很会强调实体模型的重要性。


对物品尺度的理解会影响到我们对一个空间在细节上的具体处理。 我们搞设计,通常不会只大概的设计一个空间分块, 这里是课题,那里是卧室,几扇窗一画就了事。 我们还需要从家具,从人的使用体验方面进行具体的考虑和排查,空间不能太小,也不应该浪费, 刚好够用最好。


这样的过程也涉及到我们对于尺度的理解。 很多看官摆家具的时候是直接CAD图块, 这样方便, 我承认。 但是否合理,你可知?像餐厅的设计, 空间的大小决定于餐桌的大小。


在中国的户型中体现的还不算很明显,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日本向来自称是西方国家, 别骂我不懂地理,是日本人不懂), 餐桌往往是集结了一家人一日中最主要的社交活动和工作的场所, 说是一个户型的核心也不算过分。 于是,客厅和餐厅的尺度设计通常会受到餐桌大小的约束。


问题是, 桌子到底有多大?我们如何才能精打细算?

上图是某获奖作品中对餐桌的使用情况的调研和分析, 从右向左体现就餐前,就餐中和餐后三个环节中椅子和餐具的位置变化。 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就体现了桌子的实际尺度,如何摆放,与墙隔多远, 窗户开在哪里,都可以从这样的一个分析中找到一个具体的参考依据。


画图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通过具体的思考, 我们将各种细节相互结合起来, 两点成一线, 无数个点生成一个面(最终成熟的设计方案)。如下图:

图为密斯爷爷和LILLY REICH在1927年合作的DIE MODE DER DAME (LADIES' FASHION)。线宽分了三组,不粗不细不太黑的那些都是钢架吊起来的丝质挂帘,在这样一个流动空间之中,人的行为方式主要通过散落摆放的桌椅进行引导。 帘幕和桌椅的关系全靠一个尺度和视线关系进行推敲。


设计的语言就是这样,不一定复杂,再简单的东西,只要考虑的足够深入,都能生成很优秀的空间。 再如下图:

图为一个展厅的设计, 规规矩矩的一个方盒子通过中间一个略带弧度的展示墙结合环绕型的流线承载一个富有变化的空间体验。 室外空间连续,但顺着流线考虑, 有大有小富有富有节奏感。 室外的开阔到建筑旁的不规则下载空间,再到室内的下载通道,再进入开阔的展厅。 尺度的变化对空间的体验影响很大。


在一个尺度多变的空间序列当中, 我们就有办法较好的控制人的知觉, 决定他们将要被什么所吸引,从而有针对性的安排或更具体的设计一些活动。


5. 知觉与活动


开篇提到说人的活动通常都伴随很强的自我强化性,通过知觉察觉到某个行为或事件,就会有一定的概率被吸引过去,甚至加入其中。


反过来想我们自然可以通过设计和创造活动来激发人们的参与。 这个不难,指指点点总能确定下来,多数童鞋们在这一点上做的也都很好。但问题在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活动,你怎么就知道这个活动与空间结合在一起之后真的能有效的对周遭僵尸的知觉产生一定的影响?无图无真相。

图为某景观设计的两个剖面加手稿效果图。最上面探讨了街边的事件与人群的视觉关系, 哪些人能看到,他们当时在做什么,哪些人看不到。第二张诠释了地形和交通流量的大小,反面证明第一张剖面中低矮灌木与阔叶树搭配的目的性——隔音。配合下面的效果图,空间中有什么行为,都有哪些人, 有什么空间体验,基本都提到和彼此进行了支撑。


通过这样的方法攒造的空间会同时承载多种行为, 加上一个具体的主题就会形成事件,以对僵尸们的知觉产生影响。


事件是多种行为组合后的结果, 行人围观加上嘈杂的环境再配上警察 可能是有事故。 但行人围观加嘈杂的环境配上一只猴那是马戏团表演。通过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对一个比较模糊的空间体验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肢解。通过各种经过剪辑的片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同时承载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性序列,并用于空间的设计之中。如下图:

上图是将各种行为以电影胶片的方式展示出来, 以确定一个大致的空间体验。TSCHUMI个人对电影剪辑和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很是感兴趣,他认为电影的方式可以很直接的表达一个具体的事件,而设计中的空间恰好也是针对事件进行的具体考虑的。电影蒙太奇和建筑空间就这么被拉了条红线,通过电影胶片的手法,呈现一个空间中的第四个维度——时间和事件。


这是个很有名的思想体系,叫MANHATTAN TRANSCRIPTS。 因为篇幅问题不多解释,相关参考资料请移步百度网盘下载。请微信回复 10088 获取


从事件到建筑语言的转译方法有很多, 不同的个人喜好、不同的课题下,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东西,无法给出很具体的方法论,还请感兴趣的童鞋动脑尝试,见谅。 但通常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原汁原味的方法,是将事件翻译为一个行为的流线,再通过流线生成一个具体的空间。下图看着清晰些:

这是之前的图的改良版,涂了颜色加了背景, 内容没什么变化。是将蒙太奇长条进行分组截取,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小型空间。 将他们拼接在一起展示在平面上,也就成了一个设计。其中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拆出来再做一遍同样的事情, 一层层逐步深入细致下去。这是一种设计手法,值得尝试。


但并不绝对, 事件与空间的关系也有其他的理解途径。 如:现代人的生活基本都是由城市承载, 既然如此, 人的行为一般也就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这样的话,空间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功能未必相同。 如下图:

长椅在晨间是道路的“防御空间”, 可以规定道路和其他空间的领域界限。 到了中午可以承载人们的休息,到了晚上可能是某人的家。 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的建筑身上。 通过绘制类似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缩小要考虑的数据量。 像咖啡厅的设计, 我们就通常可以忽略10点以前和18点以后的情况。


而如果你的咖啡厅刚好是某办公设施的入口, 那么你可能需要对这个时间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 考虑什么样的设计语言可以在具体的某个时间段让咖啡厅和其他空间产生一定的知觉关系, 考虑如何避免咖啡厅的营业旺季对其他空间产生过多的噪音影响, 考虑16:30左右(下班时间)咖啡厅入口处的人流控制。 通过这些细节层面的考虑就会在空间和空间之间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空间关系。


6. 空间关系,CONTEXT

上图某学生作品的总平(节选)。隔水相望的两排建筑,我们可以看到空间彼此之间的视觉关系和水平方向上的延长/呼应。”散落“在建筑之间的室外空间, 面向入口的小型开阔空间,船坞与船坞之间的遥相互望。 这使得一个空间的围合体成为了另一个空间的“内饰”,而一个空间中的日常枯燥行为,也有一定的概率会促成不远处的一个惊艳的事件。


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因为我们很多连带也要考虑空间的纵向关系(很多时候是主要考虑),这种空间关系在一个剖面中也就需要有明确的体现。如下图:

剖面是必要的, 我们通过绘制一张含有大量细节的剖面来体现我们对各种事件在纵向关系上的概念,体现哪里和哪里互相成明确的知觉关系,哪里和哪里彼此隔开,形成一个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在空间尺度上的对比关系。下图同理:

有了这样的一层对比,就可以让使用者感受到空间的重要程度和层次性, 以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太无聊。岳母三迁,为的是创造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而我们所做的想想其实不也很类似?你希望使用者快乐, 那至少要先打造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大关系不是。

通过将你的觉得重要的空间关系从一个三维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刻画和表达, 我们就可以从更细节的角度对这个“快乐”程度进行诠释和表达。 图为伦敦MONTPELIER COMMUNITY NURSERY的设计图可以看到偏封闭的三个立面和面向小操场的完全开放 之间的对比关系。


这是有意的将人的知觉集中在室内室外在这条轴线上的空间关系上。图的整体风格走的韩式插画风,比较可爱,比较欢快,也是为了烘托一个快乐的气氛。一口气将于这个知觉轴线相关的各种处理都具体的画出来, 流线如何处理, 景观如何布置, 小家具如何摆放,树木的位置以及树木与小操场的围合关系,防御空间的设计等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清晰的说明设计师追求的是什么, 他想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这样的图通常是需要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过多次的修改,多方面的完善,细节已经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画得出。很多看官可能觉得不知道要在图中画什么,这通常都是细节思考还太少所致。我们所展示的毕竟是设计中的思想, 是没内容展示,所以才没内容展示。 通常在我们的思考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的阶段, 一般会建议从确定自己的想法/概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出发。 如下图:

通过将自己的想法大致画出来, 倒是不需要追求细节,通常还是建议从整体的空间尺度和空间感出发进行表达。 空间和什么会产生关系, 在哪里有景观布置,哪里是主要的功能区域,画出来。我们通常会在脑海中有那么一个(比较模糊)的构想,在画出来同时,我们对它进行确认和明确化,画出来之后,我们挑优点,改缺点,逐步完善它。


这是常规的过程,但太多童鞋习惯于依赖文字来替代这个过程, 使得交流过程成了相互确认想法的过程,称不上是探讨。 我们说纸上谈兵不好, 但没有图,就连纸上谈兵也做不到呀。缺乏具体的参考,设计就更无法推进下去。


说是画出来, 当然也未必是你真的需要动笔挠。 像建筑物/景观 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画起来就通常比较费劲,可以像下图这样:

方法没什么特殊,就是单纯的把照片一个个拼起来, 之后形成一个带有透视的场地空间, 然后把一个基本的平面图和基本的体块通过调整透视,P上去。通过这样的一张图,我们至少可以看到:

1. 建筑实体与场地空间的对比关系和文脉关联性。 能看到一个大致的空间体验。基于这样的一张图,我们才有办法确认和深入推敲这个空间体验是否是我们需要的,是否达到了需求。

2. 尺度。各个部分都是多大。没有一个基本的参考,我们才能确定到底应该多大。用鲁迅的话说:树立一个批驳的标靶。

3. 各个空间彼此之间的关联性。 看官们多是从平面角度对空间的关系进行推敲,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正统的地球人,习惯了带有透视的空间。通过将一个平面规划翻译成透视,并和场地空间具象化的结合在一起,通常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概念的核心关键点。


上图和本小节的第一张图是同一个作品,重新发一下:

基于平面上的思考,我们很可能会全力聚焦在沿岸两排建筑的横向平行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延展属性。 这是好的,但通过将它换算成空间语言, 很可能发现两岸彼此的空间互视和这层互视与远处树海之间的视觉关系可能更重要一些。 这一层关系更意向化,不太直接但重要。


很多时候,实体模型会更常用一些。 毕竟图类的东西视角是固定的, 我们难以从多个角度对一个空间的体验进行推敲。三维建模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因为我们常用的软件都不是实时渲染,而且软件中的透视和平时我们习惯了的透视角度也不一样,因此院校也好,老师也好,通常还是推荐做实体模型。通过做一个实体模型, 逐步的具象化我们自己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当效果图来用:

说到效果图。国外对效果图的认识和国内不太一样。 在国内,我们习惯最后出效果图,但在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效果图可不是为了体现设计的最终样貌的东西,。于是展示在留学作品集中的效果图不太建议是这种:

这样的图诚然也是表达了整个空间的空间气氛,空间规划。但这是成熟的作品的最终体现,这样的图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求的是美好看,高大上,是用来吊无脑小白开发商的。期待通过这样的效果图来吊考官们的喜好,通常不会事得所愿。道理很简单,这是最终成熟作品的体现,学校的工作室教你怎么做出一个成熟的作品,你既然能做到,还去学校干何?


同样,对于学校来说,在教你跑之前,要先确认你能很好的走路。于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设计者对于一个空间理解,设计者希望空间的体验的什么样,希望空间中有什么和什么样的事件。最好还是从空间的局部入手, 并将这些效果图以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如下图:

这些效果图并不求真实, 只要能表现出你对空间的意向,越艺术化越好。简单的说,请以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和体会为主要表达方向。


但很多时候,因为场地的尺度问题使得我们很难从具体的小的空间来表达我们对于人的行为方式的意向。像大型的规划,或超大型的未来城市/建筑群的设计,我们的注重点通常是各种空间的组合方式和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 也就没必要从具体的小空间情感进行表达。 展示一个整体的行为逻辑, 展示这样的组合方式下人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或什么样的特殊体验会更有意义。如下图:

上图是将纵向上的各个空间组用颜色进行区分,并通过对整体结构的表达来体现一个大致的尺度规模(空间有多大)。通过这样的一张图, 来体现人在一个空间中能看到什么, 往上下左右走走,分别能体会到什么。 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先后顺序。


人说建筑师设计的是生活,这是事实,谁叫我们考虑的一直是别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受呢。 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 我们就可以直接把空间分成有待被影响的图 和 承载各种事件的底,这双方在一定的契机下可以相互转换,这一层关系,我们称之为图底关系。也是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通常我们认为对图底关系解释的最到位案例是NOLLI MAP,是一个古罗马城市空间的板雕。图很大, 节选部分如下图:

图中黑色的部分表示住宅, 白色的地方是街道和各种公共建筑的首层平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城市中各个公共空间之间的连通关系, 彼此之间的视觉关联性和过度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路线,路线的交叉多会形成一个小的广场, 然后广场又作为一个大厅空间, 与室内的公共空间呈现明显的延续关系。


基于这样的规划模式, 整个城市的布局在空间上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连贯性,主体建筑被门前较大的市民空间和连续建筑群体或具有“细腻肌理”的街区与广场所衬托,“公共”与“私密”的反差使公共建筑有可能从周围的城市袋形界面中脱颖而出。请微信回复 10086 查看相关参考资料。


NOLLI MAP和其中所体现出的规划思想是西方的教学体系下教师们希望学生至少应该理解到并能够较好的自由应用的东西,希望徒儿们能在设计过程中对这个图底关系进行应用,并逐步的完善和升华出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 所以在留学申请的考核过程中,也都会刻意的从作品集中的平面去读取图底关系方面的内容,看你是否有进行相关的思考和相应的尝试。


像城规类的总平图:

上图中偏棕灰的卡其色代表的是场地的范围,黑色表示室外的公共空间。 深蓝是在设计中被主要结合考虑的建筑物,浅色蓝灰是其他周围环境。 道路的宽窄体现了流线的重要程度分级,通过场地上各个建筑块之间的密度变化,有意的将人流引导向被规划出来的主要公共空间上去。


这是规划中药考虑的主要内容,考虑室外公共空间上的连续性连贯性, 考虑如何将人流进行有目的的聚集和分流。所规划出来的路网最终会作为轴线引导当地人的行为, 通过考虑这些轴线综合作用的方式来设计人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


但城市中的人口是复杂的,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城市的设计无非也就是为各种人群提供适当的生活空间。 于是通过改变所考虑的具体人群,图和底所代表的空间自然也会有所变化,对于淘宝背后的万千女人,商业区是底, 对于辛勤工作的白领,办公空间是底,对于孩子们,学校是底。最终的路网关系和建筑的组合方式需要很好的与各种图底关系和谐社会。下图是UNGERS 和ROWE两个城市的图底关系对比:

能看懂多少受肚子里墨水的量限制,但就考学来说, 若想证明你对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证明自己有较好的专业能力, 像上图这样将针对不同人群的图底关系进行对比和展示则显得很重要。 如果你有深入的考虑过各种人群的所需,生成这样的一张分析图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 反之,若整个作品只有基本的流线分析、设计的概念和一个最终的总平, 还请不要怪考官说你在专业能力上欠火候。


城市范围如此, 放大比例尺到具体的建筑上也是同样。一样要有个明确的图底关系。通常是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行对比,以展示整个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如下图:

而对于建筑的设计来说,因为更注重单体空间中的生活质量, 所以图底关系还需要同时连带考虑到采光等自然因素哦~请不要忘记。


在表达上, 既然是针对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设置,以及他们之间彼此的关联性的表达, 带有一定透视的图解自然更值得提倡:

用的是最古老的(NOLLI MAP中所使用的)标注方法, 黑色代表私密空间, 浅色代表公共空间。 树的位置处理, 沿街的视觉通透性和借由树冠而得到保证的二楼空间的私密性, 面向街道和全体市民的公共空间与背向街道服务街区住民的公共空间之间的对比,穿插在各个住宅的小型庭院等等,都清晰可见。


再如下图:

画的是图底关系, 但所承载和展示的则是设计者对于各个细节空间 以及各个细节部分间的关系的处理。按照常理来说, 考虑的细节越多, 出错的可能性自然越低,最终方案的合理性自然越高。 而反过来想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一个可以干活的建筑师 还是 一名垂千古的大师?嘛,个人的理想不同,回答可能不太一样。但不管怎样,如果设计一直停留在概念的层次,各个细节点的处理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思考和合理的优化,那方案永远不能变成 实际存在的东西,无法被造出来。


总结:


文中说的是定下了一个设计概念之后的事情,是一个设计的推进过程。 因为篇幅的问题,没全写出来,说了前半段(流线与空间的体验两个点),说的是将设计概念变成一个实际的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说的不全,只写了最重要的大点。


只是希望说一个想法,想说我们是通过画图, 将一个设计概念画出来,并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具体思考和不断深入,逐渐的将一个方案推进出来。

想说得到设计概念之后直接基于视觉效果将其弄成一个设计作品是不可取的做法。

想说如果你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东西不够多,图中所能体现的内容在深度上就会不够,于是就会被各种说闲话。


最终还是希望各位看官能从视觉效果以外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推敲,考虑你的额设计概念是如何在各个细节层面上得以体现。所以举的例子也不够多,对每个例子的解释也不深入,还请见谅。同时也对您的耐心发自肺腑的表示敬仰和感激!


而除了流线和空间体验, 我们还需要考虑这个体验的合理程度,包括核心空间与功能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过渡性区域(如灰色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锁6种常用场景下的建筑/景观/规划/室内轴测图正确使用方式
对话 UCL|The Blue Frontier / 叶子风:睡得好比熬得长重要
40份 优秀 建筑分析图 参考图纸,不要太有用
健康的设计过程表达出来是什么样?
【邦设计】一店两面
街区分析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