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地标建筑:莫让花样遮望眼
 导    语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曾经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而地标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各地高度重视地标建筑的建设,以彰显城市的软实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亮点与乱象并存。如何让地标建筑做到形式与内涵并重、使之真正成为城市名片,值得我们思考。



何为地标建筑?


所谓地标建筑,其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一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就像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地标建筑:内涵比高度更重要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从建筑的高度、从人们的视觉效果上来理解地标建筑了,这样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它是可以与人们心灵共鸣、标注在人们记忆中的建筑。”


不可否认,中国城镇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城市空间日益逼仄,超高建筑提供了一种有可能更高效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对城市的形象提升不无裨益。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地标式建筑尤其是商业性地标来打造城市名片,将给城市带来旅游、文化、经济等正面效益。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所谓“标志”,不外乎我有人无,独一无二,高度和外观容易复制,只有内涵难以模仿,因此内涵比高度更重要。纵观世界各地公认的地标性建筑,如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凯旋门、俄国的克里姆林宫等,这些地标,无不代表着各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建筑水平,更是集提升周边环境、聚集人气、历史文化底蕴于一身的“内涵”建筑。


当前中国地标建筑存在的问题


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奉行拿来主义。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项目大部分采用国外的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为此,东南大学做了一项调查,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核心区1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研究,中国建筑师与西方建筑师设计的新建筑个数比例为,北京0:8、上海3:23、广州3:9,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大大少于外国建筑师的作品。此乃浮躁的心态及模糊的建筑文化观念使然。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锤炼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建筑及其所体现出的传统建筑美学,中国人有自己的建筑体系,有自己的建筑审美观,形成了中国人常态化的建筑审美观和对有中华烙印的建筑作品的认同感,因此城市的建筑设计必须守住中国传统建筑美观的底线,在这个本体之上去嫁接,去升华,去碰撞火花。

 

盲目追求标志性,缺少科学理性的决策。当前一些城市的所谓“地标建筑”,特别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财力,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建筑往往片面追求外观的奇特与怪异,不考虑本地自然、人文等区位因素,抹杀了城市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忽视实用功能、内在品质与经济合理等内涵要求。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在网络上被网民们纷纷吐槽的“奇葩建筑”,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趋势。目前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对于前期的决策阶段重视不够。许多城市将大型公共建筑作为标志性工程建设,但是其建设决策较为主观,缺乏科学的论证。

 



(合肥美术馆被称为合肥版的“鸟巢”。有网友调侃说:这幢建筑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只不会搭巢的鸟乱垒起来的窝,又像是一堆等待燃烧的木柴,在2011年某网站的评选中,它被评为年度十大最丑建筑之一。)


与城市的关联性弱,导致资源利用有效性差。地标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但实际上,许多城市并没有重视这些地标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联性。设计的前期策划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没有以城市发展为基点来论证这些建筑的选址、规模、交通、景观等要素,导致地标建筑竣工后孤立静态,非但没有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反而引发了资源、能源的浪费与占用土地过多等一系列问题。


地标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它一定不是一幢用来参观的毫无表情的建筑。地标带给人的,更重要是能够参与其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仅仅是建造一个奇特的建筑,用不了几年,新鲜感就消失殆尽。文化地标需要不断营造文化活动,来制造人与建筑的情感积累;同样商业地标也需要通过持续地运营,创造源源不断的商业热点。如果惊鸿一瞥之后再无人光顾,那么“地标”也将无从谈起。

 

(资料来源:网络,孙一民、宋晔皓《对于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当前发展的思考》,胡志刚《中国城市地标建筑为何“奴性十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现代建筑和科技的杰作
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出炉 东方明珠塔、新天地、国际传媒港等上榜
马岩松:近代中国建筑师首位获得海外标志性文化建筑的设计权
城市建筑为何频现败笔
摄影:江苏省各地地标~~南京市(1)
盘点京城新老地标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