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一下中药
认识一下中药

主 讲 人:孙洁
文字校对:岑秉融
文字整理:曹芳源

我们这次讲中药呢,会更加的偏重于理解一些。就是说,我们会尝试用药性理论来理解中药的功用、应用,从而把我们整个中药的学习用一个主线给贯穿起来。这样呢,一个当然是方便记忆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中药的时候,就能够左右逢源。那么之后学习方剂,或者了解一些具体的疾病的治疗;或者如果我们不是专业人员,以后要用食物或者是中药配合在一起做食疗和药膳的话,就能够左右逢源,知道应该用什么、不应该用什么道理何在,而不是说只是去记忆它的功效。反过来说,如果只是记忆功效的话,那么中药和西药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你会发现这个区别没有了,被抹掉了
比方说阿司匹林止痛片能够解热能够镇痛,所以疼痛的时候可以吃阿司匹林,发烧的时候可以吃阿司匹林。我们也记得柴胡可以退热,那在退热的时候,这个阿司匹林和这个柴胡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同样是退热。可能会有一个前辈或者是有经验的人告诉你说,柴胡注射液退烧特别好。或者你干脆把它用到处方里去,复方里开点柴胡,退烧特别好,但是你同时也会听到有人说石膏退热效果也特别好,都是退热,石膏和柴胡又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人应该用石膏,什么样的人用柴胡?所以区别在于我们用怎样的理论去使用它,我们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功效,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功效本身,这一点跟西药是不一样的。西药当然也有它的药理学,比方说阿司匹林退热有它的退热机理。应该说对于大多数尤其是炎性引起的这个发热,它的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它不像中医会辨析的这么的细致。我想这是我们整个这个课的一个特点。

既然我们决定要从药性来理解中药,那我们至少要知道最基础的药性理论。中药,其实以前不存在这个名字——以前中国人用的药都是中药啊,你干嘛还要在加个“中”字呢?没必要加“中”啊,就是药啊。但是我们中国人说话有时候讲究一个音律美。有时候可以说“药”,但是要说双音节的时候呢?我们就说是“毒药”。所以《周礼》里说:“聚毒药以供医事。”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毒药就是药,药就是毒药,无毒不成药。简单的说,就是没点个性怎么当人才啊?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就是调其偏性。气机向上我就把你拉下来,气机向下我就把你升起来,气机外散了我就把你收回来,气机内闭了我就把你散出去。调其偏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既然是要调其偏性,那么采用的手段是不是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偏性啦?想要下,那我本身这个手段是不是就要具备下的特点啊?具体到我们药上来说,这个药的性质是不是就应该是趋下的?反之亦然。这就是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性的理论。当然,当这个偏性强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容易偏得太远,就变成什么?矫枉过正,不就反而伤害人体了吗?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毒”。
所以我们民间传说,中药还有一个特点叫做“以毒攻毒”。其实就我们中医自己来说,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性,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意思吗?只不过后来延伸,“以毒攻毒”就变成了用一些有毒的毒物来治疗一些很奇怪的疾病。在武侠小说里体现的尤其明显。抓只蜈蚣啊、蛇呀什么的来治病。我们要知道,这不是“以毒攻毒”的本意。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是不是我们只要用这些蜈蚣,蛇之类的药就是中医呢?西医不用蜈蚣,中医用蜈蚣?不是这样的啊。用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去用它。所以中药区别于现在所谓的西药,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医药最大的特点是,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来治疗疾病的。那么研究这些药物的学问就是中药学。这些药物的使用理论就是中药理论。所以它的核心是怎么去做,是中药理论,而不是这个药物本身。一个药物往往会出现中医在用,西医也在用的情况。但是你会发觉他们使用方法完全不一样,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最简单的就是酒。当然现在现代医学肯定就不会直接用酒了,而是用酒精。一般是外用消毒,基本上很少用内服,内服一般都做溶剂使用。但是在中医呢?中医里的酒是百药之长,它能够通行气血,所以主要作为内服药用。当然也可以作为溶剂来使用,比如说药酒。你看,这二者的区别就非常大了。

中药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大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植物药,动物药,人身上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人加工以后的各种制品

实际上如何去对中药进行分类,这个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的。我们不做仔细的回顾。我们来看看所谓的植物药,动物药的大体情况。植物药是大家最熟悉的,因为还有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是中草药。草药,其实就是指植物药。但是中药不止是草药,草药也不见得全部都是中药。什么意思呢?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人身上的各种物品,还有加工品等等。也有很多植物提取剂,它是西药。比方说德国的植物药就做得很好,实际上很多国外的植物药都做的很好。但是它是完全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出来,并且应用于临床的。所以虽然是植物提取剂,但它不是中药。有人说它提取过,你中药你没有提取过啊。这也不对。金银花露大家可能都喝过。金银花露是从金银花里提取的。神曲也是加工品,对不对?所以不能说有人为加工的就是西药,没有人为加工的就是中药。这句话一说,就好像我们中国人都茹毛饮血似的,完全不晓得对自然界的物品进行加工。

植物药,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动物药呢,大家可能还是觉得稍微有点陌生。其实也很好理解啊,什么鹿茸、龟板、阿胶,这不都是动物药吗?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虫虫,什么蝎子、蜈蚣啊,也是动物药。还有动物体内一些异常产物,比方说雄黄、猴枣,这些实际是动物身上的一些病理产物——结石,那么中医也把它拿来入药了。甚至于,干脆就是一些排泄物,也有拿来入药的。夜明砂、望月砂、五灵脂、龙涎香,这全部是各种动物的便便,但是同时也都是一味中药。那人身上更不用说了,人自已的身体就是个宝。我们的头发、指甲、排泄物,分泌物比如乳汁,这些都是药。

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当药的。哎,对的,真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当药的。过去有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钱本草》。啥意思呢?就是说钱,我们花的这个钱,money,它也是一个药。为什么说money是个药呢?因为money,钱能够跟人发生相互作用,对人产生影响,那它是不是可以是药呢?是不是就能利用它的偏性来治疗人的一些疾病呢?对吧。大家说钱能治穷病。未必哦,它能治很多病!关键在于这个人的发病跟钱有没有关系。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入药以后,它干啥用呢?我们怎么知道它干啥用?靠的就是药性理论。我们知道了药性理论,就知道了怎么去用这个药。比方说人的情绪可不可以做为药啊?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它当然也可以是药。但是我们现在把中药基本上还是圈定在一些具体的物质上,什么情绪啦、锻炼方法、生活起居,这属于调摄的范围我们不称之为药。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它们最后发挥作用的基础理论是不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都是依靠中医理论。而具体在药上,就是药性理论。

中药的历史当然是非常非常悠久了。湘湖的跨虹桥遗址,在7000年到8000年前的这个陶罐里面,就发现里面还有没煎完的药。这就证明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中药了,而且就在杭州。那更不用说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了。甲骨文上就可以查到有中药的记载,那至少是5000多年以前的。《诗经》里面那更是有大量的药物记载,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呢,是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我们现在讲所谓的四大经典,其中有一本就是《神农本草经》。第一部官修本草,就是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它是公元六五九年成书的,也就所谓的《唐本草》。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公。但是我们要去查书的话,书上写的不叫徐茂公,叫李绩。为啥呢?因为功劳太大,唐太宗先给他赐了一个姓,后来又给他赐了一个名,所以他就完全改名换姓了。看到李绩,可能觉得平平无奇。但是如果说徐茂公的话,可能至少男孩子都应该知道——小时候可能看过《说唐》。

那么建国以后呢,我们更是取得了很多成就。我们的药性理论,其实是进一步得到了系统完善。比方说我们对中药的分类研究、规范化研究都是史无前例的繁荣,取得了很多的具体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核心理念丢失啦,现在搞得中药不像中药,搞得像西药啊,或者是有一些药根本就是错的。比方说这个大名鼎鼎的“龙胆泻肝汤”事件,把川木通在药典上写成关木通。这个都时有发生。但是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偏性的奥义是什么
第十五讲 中医药理学的历史功绩和前景展望(第一部分完)
陈述本草 - 陈赞育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六味地黄丸 - 黔之驴茶馆 (NEWS & OPINION) - ::...
神农本草经的研究方法
谁说中医不科学?《神农本草经》已经科学2000多年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