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渭河流域特大洪灾使“三门峡”神经再次触动(图)
userphoto

2023.02.14 湖南

关注

渭河洪灾(资料图片) 记者张波摄

三门峡水库
  去年渭河流域持续一个多月的特大洪灾,20万人的流离失所,似乎印证了40多年前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兴建三门峡大坝必将造成水灾搬家”的一语谶言,让号称“中国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饱受各界的声讨。几个月之后,事态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学术争论上升到了本次“两会”的人大议案,“三门峡”的神经变得愈发敏感。“三门峡”真的要像印着自己影像的第二版人民币五角钱那样退出历史舞台吗?

  缘起来自陕西的代表委员呼吁

  停止“三门峡”蓄水

  2003年8月至9月间,陕西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降雨,导致渭河洪水倒灌南山支流,造成多处决口,使渭南市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约57万人受灾,损失惨重。

  据专家分析,造成渭河洪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三门峡水库高水位发电运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河床淤积抬升,渭、洛河顶倒灌。此外,黄、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堤防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再过几个月,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又将进入主汛期,当地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随时处在洪水灾害的威胁之下。

  此次“两会”上,来自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启元呼吁: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确保黄河安澜。而陕西代表团形成的《关于请求国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三门峡库区防洪问题的议案》也将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他们建议国家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快陕西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防洪治理步伐,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隐患。

  全国政协委员、原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已基本代替了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任务和发电功能。而黄河上游也因修建了一大批大型水库而有能力确保安澜。现在只有三门峡库区特别是渭南地区灾害频繁,每年损失巨大,威胁到200万沿河民众和10多万返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军区司令员陈时宝:一旦黄河、渭河、洛河和秦岭同时来水,那么不仅整个渭南,连西安都会危在旦夕。三门峡水库每年发电产生的效益约2亿元,远远小于去年渭河洪灾造成的损失。加上小浪底水库的建成使用,三门峡水库已基本失去了建库的初衷。建议国家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实行全年空库畅泄运行。同时,改建扩大三门峡水库泄流规模,加快洪水流速,从根本上减轻对渭河下游的防汛压力和洪灾损失。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信用联社的马百党:“我来自灾区,亲眼目睹了去年渭河水灾的惨状,渭河防洪安全迫切需要国家综合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黄土高原土壤侵袭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粉莉:去年渭河洪灾是三门峡库区问题的一次总暴露,其根本症结在于潼关高程长期居高不下,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解决渭河的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渭河综合治理,下决心降低潼关高程。

  背景“三门峡”———老陕心中的痛

  自从去年的渭河特大水灾过后,一提起三门峡大坝,很多陕西老百姓都会咬牙切齿。普遍的说法是,渭河三五年一遇的洪水,造成了50年一遇的洪灾。而其中的原因,被归咎于其下游100公里处的三门峡大坝。

  据资料显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4.5米,渭河成了地上悬河,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1955年,为了配合三门峡大坝的兴建,陕西开始启动移民工程。30万人从被称作是“陕西省'白菜心’”的关中平原迁至宁夏、渭北等偏远地区,饱受迁徙之苦。

  在三门峡大坝蓄水一年之后,由于调整运行方式而不再蓄水,致使原来的淹没区重新变成耕地。于是已经搬迁的移民又纷纷返回库区。在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下,终于得以重新落户。而在今年的渭水水灾中,有数万灾民恰恰是当年返回库区的移民。

  事实上,这座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建立之前就因为淹没问题遭到陕西省内的强烈反对。按照原来规划,三门峡蓄水之后,将淹没200万亩良田,移民90万。

  尽管如此,为了避免黄河下游“迫在眉睫”的水灾,大坝还是在1957年匆匆上马。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为了下游8000万人民的利益,牺牲陕西100万人的利益是值得的。据了解,在移民时,有关方面还喊出了“迁一家,保千家”的口号。

  然而,建成之后蓄水仅一年,严重的泥沙淤积就已经威胁到上游西安的安全。与此同时,在勉强完成30万移民之后,陕西的移民工作也面临困境。为减轻泥沙淤积、减少淹没损失,三门峡大坝被迫两次改建。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

  1962年,陕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议案,拟请国务院从速制订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和管理的具体方案,以减少库区淤积,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链接 三门峡工程先天不足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治黄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期重点项目,当时这项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黄河的洪水问题。

  三门峡工程是由前苏联专家主持设计,我国的专家参与讨论。当时的设计者认为,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进入三门峡的泥沙能很快减少,因此可用三门峡的高坝大库全部拦蓄泥沙,使三门峡下泄清水来刷深黄河下游的河床,从而把黄河一劳永逸地变成地下河。这样的思路也使得三门峡工程自身没有设计泄流排沙的孔洞。

  1960年工程蓄水运行后,泥沙淤积的问题开始显现。到1964年,三门峡库区的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渭河两岸,甚至威胁到西安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1964年三门峡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增加了“两洞四管”用于泄流排沙;1969年,三门峡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建,在坝底打开了八个孔洞,进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尽管如对于遗留问题该如何解决,至今还在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痛惜:鲜为人知"天下第一关"潼关的毁灭(2)
写在三门峡大坝上的历史
小浪底水利枢纽堪称最牛“补丁”:不仅完美解决问题,还有惊喜
水库兴废:陕西与河南关于三门峡水库之争
耗资40亿元,在反对声中修建的三门峡大坝,陕西人建议立即废除
长江黄河两万里自驾:三门峡大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