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五溪蛮与五溪

禹经安 向芳瑾

历史上对两汉时期武陵郡中的“五溪蛮”所属五溪,考注纷繁,莫衷一是。“五溪”究竟是那五条溪?它与“五溪蛮”有何关系?尤其是怀化市推出“五溪文化”以来,更多人提出新的质疑,而倍受各学术界人士大的关注。

南北朝是五溪蛮地

一、何为“五溪蛮”

何为“五溪”?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注释,从众多的古文献所注释归纳起来,指的就是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几条主要支流。何为“ 五溪蛮”?文献上指的就是两汉时期,武陵郡内所属“五溪”地域中的蛮夷。因此古文献又称他为“武陵蛮”,“五溪蛮”,或“武陵五溪蛮”。东汉“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庭腐败,官府过重的赋徭,迫使武陵郡内的蛮夷纷纷起来反抗。这时期的武陵郡,其郡治设在溆浦县城南三里(即今县城卢峰镇梁家坡村),当时的武陵郡管辖地域很广,它北至湖北宜昌以南,西连四川、贵州的东部,南达广西的三江、龙胜,以及湖南境内的沅水和澧水流域①的十三县(涉及到现今这一区域四十余县市)。武陵蛮夷,就是指这一广阔地域内的蛮夷。东汉初,占据在湘西,沅陵、辰阳、溆浦之间的蛮夷,其反抗斗争非常激烈。自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五溪蛮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多次打败朝庭的镇压大军,攻郡克县,占领了武陵郡下辖的许多县城,并也攻占了武陵郡治所在地的义陵县城(今溆浦)。

东汉时期马援将军进攻五溪蛮地

这次战争,迫使东汉朝廷作出了迁郡废县的重大决定。据《溆浦县志》载:“后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废县(即义陵县),县界与夷接,为所攻破,至是移武陵郡东出治索县(今汉寿),遂废地,属辰阳。”这里所指的“夷”就是“五溪蛮夷。”也因为这次战争,才把武陵郡治搬迁到洞庭湖畔的汉寿,同时还废了郡治所在地的义陵县,把义陵县地划归辰阳(今辰溪县)管辖。这在东汉初期应该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标志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的武陵郡治与义陵县在溆浦彻底消失。

由于这时期的义陵(溆浦)被五溪蛮夷所占领,朝庭在多次遣大军镇压无功而返的情况下,汉光武帝才下令伏波将军马援率中郎将马成、耿舒、刘匡、孙永等率四万大军征五溪蛮。为了这次进攻的路线,马援与所属部将有所争议。《马援传》载:“初,军次下隽(今湖北通城西),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在今沅陵县境内)则路近而水险;从“充”(今桑植)则涂夷而运远。“②当时耿舒主张从“充”道,而马援主张从“壶头”。按耿舒的主张,应该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蛮首领相单程的老巢“充”县;马援则主张逆沅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带,打掉五溪蛮的主力,然后直捣溆浦,收复被五溪蛮所占领的武陵郡治义陵县城。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时的五溪蛮夷主力基本都集中在溆浦一带。故唐人李贤,李延寿注五溪蛮时说,当时的五溪蛮多在辰州界。由于这次战争,不仅迁走了武陵郡治废了义陵县,同时也改变了溆浦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从此以后,直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重新把东汉划归原辰阳县的义陵县旧地,复制战国溆浦之名,重设溆浦县。从东汉初到唐武德五年,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内,各代王朝都不在溆浦境内设县,这必然于溆浦境内,仍有强盛的五溪蛮夷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溪蛮马援将军

有关五溪蛮夷的首领精夫相单程的考证,谷匡章先生认为:“精夫”二字是巴语,是当时五溪蛮夷的头。相单程是古充县(今桑植)人,原桑植有“相”姓,因为向姓为桑植的旺姓,相姓为不受人欺侮,又因相、向同音,后遂改相为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也云:巴郡南蛮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其中的相氏和向姓有关,属同音通假。溆浦的向姓是县内的大姓,约占全县人口的20%,溆浦俗有“一舒二向”之说,其他的姓氏人口相对少一些。因此,彭官章,朴永子先生考证所认定,溆浦向姓与桑植五溪蛮“相”姓是源出一脉。③

二、“五溪”考源

有关“五溪”的来历,唐梁载言的《十道志》称:“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这里所说的“楚子灭巴”,是指楚国在公元前318年,夺得巴人故地而迫使巴子兄弟流入黔中的事件。而到了东汉初期,朝庭多次派大军征伐的“五溪蛮”,到底是指哪五条溪流的“蛮夷”呢?它与溆浦有没有关系?

五溪蛮中五溪

南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说:“武陵有五溪,渭雄溪, 樠溪,酉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唐李贤等注“土俗雄作熊,樠作朗,沅作武,在辰州界。”唐李延寿编写的《南史》云:“在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唐李白诗:“闻道龙标过五溪,”杨齐贡注:“武陵有五溪、曰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明《一统志》云:“五溪有雄溪、樠溪、酉溪、辰溪、溆溪。”《辰溪县志》载,清人所著《九江五溪考》说:“从酉达沅者古之樠溪,今讹为明溪者,沅于永顺土声与雄、溆、辰、酉合为五溪”“五溪之外,有朗溪、武溪、龙溪、桂溪、合之则总为九江”综上所述,除酉溪、辰溪无异注外,其它还有舞溪、武溪、樠溪、明溪、朗溪、雄溪、熊溪、巫溪、沅溪、蒲溪、溆溪等十二条溪。这还不包括所说“九江”的月溪、龙溪、以及《水经注》的“力溪”以我所见,“五溪”指的就是沅水中上游的各条主要支流。

从以上文献所言,唯只是明《一统志》所云五溪中有溆溪。而别的文献中确没有明确记载有“溆溪”。只于《一统志》如何把“溆溪”纳入“五溪”的范围内,现无考证。不过,明《一统志》要晚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延寿的《南史》以及梁载言的《十道志》。而发生在东汉时期的这场针对“五溪蛮”的战争,明显的是收复武陵郡治为主要目的,故唐时李贤李延寿注“五溪,在辰州界”。所谓的辰州界,这里就包括了溆浦。清代辰州府领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同时,正因为这场战争,朝庭废了义陵县而归属于辰阳县辖,那么各个文献中都有记载的“辰溪”,从他们所记载的时间来看,其时间的上线,应该是这次战争,即东汉初期,下线是各个版本的写作年代,(《水经注》为南北朝,《南史》和《十道志》都为唐代。)以这个年限来推断,溆浦当时是属辰阳县辖,因此说当时的“辰溪”也就包括了“溆溪”即溆浦地域,这一点是完全可信的。晋代《先贤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鄙郡何以名义陵,在辰阳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这时的辰阳界,就包括了原西汉义陵县地,即今溆浦县地域。因此,自明清以来,古溆浦人就把溆浦称之为“五溪之地”。清人舒才博赞马援诗中就有:“……五溪险阻从天设,两汉威仪越世留。功令森严传溆水,年立十五渡龙舟。”清梁芳焘也有:“芦潭侧,花如雪。扁舟一叶趁寒月,长歌短笛声凄绝,五溪之水秋冷战。三闾一去谁醒醒。”等有关溆浦属“五溪”之地的记载。

早在清代著名溆浦籍学者严如煜,在他为官执政期间,敏锐地感觉到,程朱理学在务实方面的不足,因此,他首次开创以“五溪”为名的新学派“五溪哲学”。他做为“五溪文化”开创人,“五溪哲学”是他改革旧理学的一种新创举,为此,他被尊为湖湘“经世致用学派”的先驱。

追本溯源五溪蛮古镇

“五溪”除了古文献中所说的“五溪”外,原则上讲它应该是指一个大的地域范畴,从“五溪蛮”的名称来源来看,它指的就是原西汉武陵郡辖地区里的“蛮夷”,所以又称之为“武陵蛮”和“武陵五溪蛮”。从文物考古,以及地方历史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在西汉武陵郡地域范畴内,的确有一个不同与楚,也不同与巴蜀和南越的一个地域文化。从怀化市各县、市出土文物中看,古墓中出现大量的陶豆,这在别的地方较少见,其次是一种滑石质地的“兽面”,它也仅见溆浦西汉墓和常德的东汉墓中。尤其在地方戏剧方面,这个地域的辰河戏,它的流行地区正好是西汉武陵郡辖的湘、鄂、川、黔交界之地,这一地域也正是今土家、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居住地,这一带的地方方言非常复杂,而辰河戏却能冲破语言障碍,而在这个地域内让人们接收、爱好,这是否表明这一地域确实存在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个“地域文化”,也可叫“五溪文化”,也可叫“武陵文化”,当然这只是举几个很不成熟的例证和不成熟的建议。真正给怀化市的文化定位,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做更多的努力。

自东汉以后,五溪蛮夷的起义和暴动在溆浦仍经常发生④,自宋以后,由于地方志,族谱的兴起,有关“蛮夷”活动的记载也相应增多。而这时期多用民族来区别,如侗、瑶、苗、土等,但前面多加了贬义词,如“瑶贼”、“土寇”、“叛苗”之类。但是,这个时期的民族称谓,也决不是指一个单一的民族。《辞海》对“五溪蛮”条目的解释为:“东汉至宋时,对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区,沅水上游少数民族的总称。”张永安在《武陵‘五溪蛮’的‘五溪’考述》一文中也说是在:“沅水上游”。这未免概念还不确切,应该是“沅水中上游”才更合符历史事实。⑤

注释:

①《湖南省志》武陵郡

②《后汉书》“马援传”。

③《溆浦县志》1993年版,“向警予族属考”,彭官章,朴永子。

④《溆浦拾轶》“溆浦土家族历史探源”中国文联出版社,禹经安

⑤《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2月第四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辰溪建县探源
常德地名源流考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梅雨墨香:征文展示】张茂旭作品 | 从沱江到沅水
屈原滩,欢唱着一支屈原之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