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体狂热与独立思考
userphoto

2023.02.20 江西

关注

一、埃里克·霍弗:“码头工人哲学家”
一反往常看书随心所欲断断续续的习惯,这一次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狂热分子》。本书作者是被誉为码头工人哲学家的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 1902—1983)。在他人生的前20年,发生了几件大事:7岁母亲去世,自己失明,直到15岁复明——在失明期间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在复明之后害怕再突然失明,疯狂阅读;17岁一直相伴的女仆玛尔莎离美返德——玛尔莎曾说,霍弗家人都短命,所以断言霍弗也活不过40岁;18岁父亲去世。以上种种因素,使他痛苦不已,在父亲去世之后他带着300美元的遗产与当地的穷人一起生活,干过伐木工,当过零工,也投身过淘金热,从纽约到加州,再从加州随季节到其他地方,漂泊流浪,一直与社会的底层人员朝夕相处。
直到1941年,霍弗因为患有疝气无法参军,辗转到了码头,参与国际码头仓库工人公会,此后一直呆在码头。即使后来1964 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科学高级研究员,他也仍没有离开码头的工作。一次淘金前夕,霍弗偶然在旧书店买到蒙田的著作,由此激发了他写作的欲望,在码头的工作让他觉得自由,并为他带来灵感与思考的源泉,身边的一鸟一鱼,一船一物都能激发霍弗的思考。
早年漂泊的经历,加上受蒙田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来在码头的观察,使霍弗的写作深入社会底层。

二、皈依者与仇恨
长期与底层民众打交道的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到诸如政治运动、革命运动、宗教运动、民族主义运动等群众运动中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主要为一些失意者。
革命
革命,简单说就是权力更迭,秩序颠覆,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且很多人参加革命,是因为憧憬革命可以急遽而大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
在积极投身革命的一群人中,少不了希望通过革命改变命运的人。作者认为历史主要的角色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而他主要关注最下层的民众。他们或因为对自己已有的资源条件不满,希望进行彻底的改变;或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处于社会的底端,已经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逐步改变,甚至是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这种情况下,投身于新革命更容易实现命运的转换。当人们没有办法从自身出发进行完善时,就会对外界产生期待,希望在外寻找到支撑自己的激情。

电影《小丑》



宗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
除了革命外,其实宗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也是能带来改变的手段和工具。在以前,主要以宗教运动为主。“一个勃兴的宗教运动带来的全面的变革和实验——它会容纳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技术。”一开始的宗教并不如后期那样偏重于形式,或是像中世纪时期教会带来的压迫,而是对于美好品德的追求,是在蒙昧时期的精神支柱。
从近代到现在以来,主要以革命和民族主义运动为主,和宗教运动一样,民族主义运动也是能带来改变的手段。“在现代,民族主义乃是群众激情最丰富也最持久的源泉而任何大变革计划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民族主义的激情。”宗教运动主要以宗教、信仰为集结,而民族主义运动主要以血缘、地缘等关系为号召,两者虽有不同,但是究其根本都是能吸引容纳具有相似特征群体的群众运动。

皈依者
根据作者多年与底层群众生活一起得到的认识:“基于所有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者都以失意者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愿参加群众运动的事实。”这些主动参与到群众运动的失意者多为以下群体或具有此特征的人:1.穷人;2.畸零人3.被遗弃的人4.少数民族5.青春期的少年6.有野心的人7.被某些恶德或偏执挟制的人8.无能者9.极度自私的人9.对生活厌烦的人10.罪犯
这里所指的少数民族是类似于极少数群体被另一个强大的群体压迫,处于一个劣势状态。如在解放之前的瑶族,由于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是带侮辱性的畸零人是指漂泊不定、社会边缘人,分为以失业的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新移民为代表的暂时性畸零人,和因为缺乏才干,或身心上有不可补救的缺陷,故而无法达成生平愿望的永久性畸零人。前者因为脱离舒适圈到一个新环境,会产生焦虑、不适应,容易被群众运动所吸引,但他们还保留着对自己的期望,即没有完全的抛弃自我,后者是即使在另一个领域取得极大成就,当面对自己的真正的无法达成的愿望时,仍会产生强烈的意难平,会出现自卑、偏执等情况,也容易被群众运动的氛围所感染吸引。
其中较为特别的还有罪犯。爱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归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行径卑劣,甚至罪无可赦,但ta如果巧立名目说自己爱国,一切又好像变得可以原谅,仿佛我爱国就是一块免死金牌。狂热的爱国主义和宗教或革命的信徒虽然不尽相同,不过都有一些相同之处: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认为这一集体能容纳自己的不足,所以将个人完全融入他们,可以为了这一“神圣事业”勇往直前;但还有一类人是如上的歹徒,这些人将自己藏匿于集体,打着集体的旗号明晃晃或暗戳戳地煽动身边的人,理直气壮地做出一些偏激、极端的事:如在前几年的反对日货,一群人上街砸日产车,再如一些人对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一概忽视,恶意揣测、疯狂针对他参加车展随手摸了一下奔驰车这一行为。
一个有力的群众运动会培养其追随者的罪恶感。当个人与集体同化,ta就会获得永生。ta全身心投入集体,早已是集体的一部分,那么只要这一群众运动存在,就会带着ta的那一份存在。所以罪犯不仅是实际上罪犯,也指心灵上带有忏悔的一般人。群众运动为了让追随者更紧密融入,会培养他们的罪恶感,让他们带着忏悔、悔罪心理更渴望与集体紧密相连,从而净化掉所谓的恶性,进一步地脱离自我成为群众运动的行动者和代言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些父母因为经济情况不好或为培养孩子的节俭,总会在孩子面前说自己为了ta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孩子所花费的每一笔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一开始或许有用,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觉自己不该花钱,每一笔花费都带有“浪费”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即使在经济独立后很难消弭。
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
增强群众运动的方法主要是剥离自我。当个人与集体紧密相连,信徒就不会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犹豫不决——因为自己的就是集体的。
以下有几种方法能培养忠实信徒的自我牺牲精神:1.把他彻底同化到一个紧密的团体;2.赋予他一个假想的自我;3.灌输他一种贬抑现在的态度;4.在他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设一道帷幕;5.通过诱发激情,阻止个人与其自我建立稳定的平衡。
赋予假象自我,主要是通过诸如游行、检阅、典礼等仪式,一遍一遍让忠实信徒看到光明的未来,用现在的流行话语来形容就是“画大饼”,给忠实信徒画大饼,描绘自己将在如此光明的未来里美好生活。群众运动一开始兴起是靠贬低过去赞颂现在,肯定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其正确性,随着运动发展壮大,逐渐变成夸赞未来、贬抑现在。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也总会对未得到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以至于如果安于现状,会被称为“愚昧的先知”——未来如此美好,你却在这糟糕的当下那么适应,你和我们肯定不是一路人!群众运动由追求当下实在的利益变成为了伟大前景保持激情,这看起来富有远见的举措让追随者们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神圣事业”,因而更愿意自我牺牲。

为了保持这一激情,群众运动会修筑起一道道“铁幕”,让忠实信徒们与世隔绝,在狂热中不断深入。说到这,让我不禁想起我准备步入高三的那个暑假,正是香港动乱的时候,我喜欢的一个明星因为在Instagram(ins)上公开发表支持香港警察所以被港独分子在评论区发言攻击,当时我还没去学校,所以能有时间在网上冲浪,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偶然看到了一则港独说的“你们的政府为什么不让用Ig不就是怕你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真正是什么样的吗?”大意是我们是被政府瞒在鼓里。这让我也产生一个疑问:ta凭什么确定不是自己被蒙蔽在谎言的铁幕里?(Ig中国区用不了是因为它不接受中国的监管。)
由于同样源于狂热所以不同群众运动之间的对立其实很容易发生转换。激情被点燃,就得一直添柴。“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温和的愤世嫉俗者。”虽然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冲撞,或者是极端的宗教狂热和极端的无神论之间的争论,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对于某种事物的狂热分子。真正的对立面反而是那些带有理智,不在意以身殉道的热爱现实生活的人
霍弗还将群众运动和军队进行了对比区分。虽然两者都是需要整齐划一的集体性组织,但是军队是将人脑中的思维清空或暂停,主要听命于上级发出的指令,一旦离开命令就会变得僵硬;群众运动是在引导人们的思想趋同,由内而外并能自发行动。所以军队为暂时性工具,群众运动为永恒的工具。“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一句话就能清晰的辨别两者的作用:靠一种硬性规则去维持一个大群体的秩序只是暂时的,真正长久的是让人们能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
团结催化剂
除了促进忠实信徒的自我牺牲精神培养,作者还列出这些能稳定团结的催化剂:1.仇恨;2.模仿;3.说服手段与强制手段;4.领袖;5.行动;6.猜疑;7.团结的效应。篇幅有限,下面主要就着重说说仇恨。
仇恨容易产生和传播,也容易蒙蔽双眼。喜欢不一定就会单纯的为爱发电,有一些人对同样喜欢某个明星或角色的其他人会产生攻击心理。如极端粉丝,再如“梦女”(指幻想自己与文学作品或游戏中男性角色发生互动的女性群体,当然也存在梦男),在“梦女”眼里“纸片人”(指二次元或游戏中的虚拟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也与她们产生真实的关系。占有欲驱使她们拒绝与同样喜欢这一角色的其他人交流来往。当不喜欢再深入一些,到厌恶甚至憎恨,譬如当下的明星爱豆的“黑粉”,能对不喜欢的明星爱豆做出捏造谣言、屠广场、“披皮黑”(一种冒充粉丝发表不良言论给其招惹更多人讨厌的匪夷所思的行为)甚至对该明星的家人进行诅咒和骚扰等行为。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群众运动不一定造神,但一定会造鬼。作者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希特勒挑起对犹太人的赶尽杀绝,将德意志的仇恨都集中在犹太人这一个被立起的稻草人身上。表达爱有不同的方式,而表达恨的方式却是相差无几,不去搭理或者让ta消失并不足以浇灭心头的怒火,更痛快的方式无非是对其施加痛苦。炽热的恨意甚至也能成为一种力量,填充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一个群众运动造就一个供人发泄憎恨的魔鬼:当运动失败时,可以说是魔鬼在作祟,由此增长对魔鬼的仇恨;当运动成功进行时,也可以说是大家的力量强大,由此获得参与群众运动的成就感。无论是何结果,总不会吃亏。有些恨是不知所起,来的莫名其妙却又格外的固执,究起根本是自卑在作祟,源于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心烦之事或不受其干扰。

三、保持理智,独立思考
群众运动一定是坏事吗?这不一定,我们不能否认一些群众运动是真的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不可否认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所以参与群众运动并不是一件得避而远之的事情,需要学会的是辨别在这经天纬地的教义之下,是败絮还是金玉、我们是在做自己还是在扮演自己,我们在参与其中的时候,是否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
保持理智
现在疫情管理放开了,但还是会出现一些乱糟糟的现象。在严格管理的时候,因为害怕物资准备不充足而突然被隔离,学校里又流传着即将封城封宿舍的流言,不少消息一时难辨真假,所以不少学生在很多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龙。好像不论需要与否,挤进去买上什么才安心。而在当下,行程卡下线、防疫政策放开,人们又投身于疯狂囤药物,连花清瘟、布洛芬一粒难求,加上放假突然,学校里的N95口罩被一抢而空,甚至看到一些人购入了防护面罩。
其实就差一点点,我也加入了囤物的队伍,但最后还是只买了必需品。之后回想起来,在一些急迫或者面临大事件的时候确实很容易别人说什么都信什么。一是因为来不及思考,二是实在看到太多匪夷所思又确实发生的事情,一切的确皆有可能。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冷静下来,保持理智,用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一如囤药,其实并不需要每种和防疫挂钩的药物都几盒甚至成箱的添置,更不需要紧盯着连花清瘟和布洛芬,那些药性相同或相近的药品买下适量的一种就好,没有布洛芬也可以买双氯芬酸钠等替代,不陷入恐慌,也不自制恐慌。
保持理智很关键的一点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情绪化”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发生情绪波动,喜怒哀乐经常会不经意间转换,做事情不考虑理性、没有大局意识只按自己的心情办事。可能说到这个先想到的是爱发脾气,但其实在别的的情绪下也还是很容易冲动,譬如高兴时三分钟热度,我就经常为发展某种爱好把一套又一套工具买了,最后积灰、闲置。群众运动也会利用情绪渲染,激起共情,让其追随者以及潜在的狂热分子在情绪的支撑下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甚至离谱的事情,因而要保持自己的理智,坚定自己的内心,不成为他人行动的枪支。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专家、学会质疑这避免变成狂热分子的具体方法,也是乐乐老师一直对我们的培养与提醒。比起不顾一切的埋头苦干,更可贵的是辩证的看待事情,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在吸收知识,甚至在追求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其实我们都有发现,权威可能会出于某种需要而含糊其辞,专家给的建议并不一定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甚至小到在网上曝出的某种社会事件,都会出现反转再反转,这时会面临一个站队的问题,那么一定要渭泾分明的划分派别吗?
答案肯定是“不”,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不能偏听偏信,更何况一些事情仅靠只言片语无法描述真相。譬如一些女性被欺侮的事件,一些女孩子义愤填膺冲在前头为之发声,但跟进之后发现事情并不如此,受害者甚至是谋划的施害者,这一情况下就是帮出头的人被利用,舆论被利用。再如捐款,爱心并不在意大小,在意的是有心,而一些人看到他人对自己生活的分享时总会说,你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帮助穷人?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的捐物资,一些低调行事的明星因为没有直说自己捐了多少或者没有谁爆料,就被人追着骂冷血。他们在意的真的是谁捐款或者捐多少吗?或许并不是,这些人只是将自己放到道德的制高点,认为自己有资格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甚至道德绑架。这样的人只是对“道德”的狂热,对自己“崇高道德”的沾沾自喜。
有选择发声的权利就也有选择沉默的权利,当前不发声并不意味着支持施害者,有发声之人,也会有探究之人,一些道德绑架、扣帽子的行为其实并不必要,因为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站队、不发声一如沉默不等于默认般等于袖手旁观,关注事情本身以及探究真相、寻找解决办法这本身也是在行动,发声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独立思考
在大学的学习初期,总有人会寻找老师问题的正确答案、标准答案,这是在前十多年所养成的习惯,但是事实是并没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也并不是每门学科的学习都能靠刷题提高掌握程度。总抱怨应试教育的题目没有发展的自由,而在有自由的时候又在考虑这是不是正确答案,就像上课时老师说谈谈自己的看法,而坐在下面的学生心中默念的是我没有什么看法,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除了追求正确答案,我们也很容易相信一些有威望的人所说出的话、所作出的主张,内心出于对权威的敬仰不会去质疑,或者是不喜欢从众,但是在网上冲浪时容易被另类甚至相反的主张吸引,自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事实却仍旧是依靠他人的思考与判定、仍是在真假难辨的消息前满心相信。由迷信某种言论到另一种言论,实质上还是寻找寄托自己激情的狂热分子。
我所理解的独立思考:是在了解事情全貌的基础上,客观的、理性的、能避开外界干扰,运用自己的知识以及已有的理论进行的思考。
可以相信权威和专家,但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成为偏心某种言论或理论的狂热分子,进而被引诱投身于参与群众运动从而达成某种目的。我们可以暂且相信某种真理或理论,但不随意跟风、不轻易追随,学会提出为什么,并警惕一切能煽动情绪的事物,努力冷静下来思考防止被激情渲染丧失理智,脑袋里有自己的想法避免成为别人思想的容器,不要由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工具。
编辑 徐乐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狂热分子极简
《狂热分子》 读书笔记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
《狂热分子》读书笔记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狂热分子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