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概述
伤寒概述
明源
出处:明源《伤寒论浅话》
导读:作者从什么是伤寒、伤寒分类原理、伤寒发病机制等方面阐述伤寒。有利于整体把握伤寒论思想及伤寒发病与治疗。
1.初窥伤寒
什么叫伤寒?今天先谈一下这个问题。
《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热病”。这句话就是说伤于寒邪,则会患发热的疾病。
又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夫”的意思是作为指示代词,意思是“这些”、“那些”。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的这些发热的疾病啊,都是伤寒这类病。”其实,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现在,百姓们遇到某人发热,就会说“着凉了”,而受凉后,很容易想到可能会发烧。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伤于寒,都会引起发热;也不是所有发热,都是伤寒引起的。这里的意思就是“平日百姓口中提到的这些发热的疾病,都是伤于寒引起的。”
2.伤寒分类
《难经》又进一步把伤寒分为五种,“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为何分为了五种,他们又各是什么?
先看看北宋伤寒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回答:
“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搏,腠理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性则已,怯者则著而成病矣。其即时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即时病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因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因八节虚凤而变,名曰中风也。因暑湿而变,名曰湿病也。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这段和 “伤寒例”里一段所讲内容和思想大体相同,后面再说,因为大家认为他是王叔和的东西,好多人好像挺反感王叔和的东西,甚至把他看成伤寒论史上的罪人。其实怎么说王叔和距离仲景年代挺近,而且又是太医令,他的观点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现在有人论证说王叔和和仲景的弟子来往密切,甚至直接就是仲景的弟子。
言归正传,来说一说庞安常这段话:
冬时当阳气闭藏,反而扰动之,导致为寒所伤,腠理营卫壅塞。此时,如果正气胜,营卫周流,血脉壅塞得通,则邪气可解。如果正气怯馁,就会留下腠理营卫的壅塞。
如果当时发病,则正邪分争,头身疼痛、发热恶寒。如果没有发病,等到春夏阳气生发的时候,正气开始祛除壅塞,所得病和冬天即时发病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正邪分争、营卫壅塞。但是因为季节、环境不同,病人正气的状态不同,正邪分争解除壅塞的表现不同,而又分为多种。
春季,体内和外界环境阳气生发,表现为温病;
夏季阳气进一步生长,热重于温,为热病;
“因八节虚风而变”:八节,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代表一年。无论四季何时,因为正虚而受风,使正邪交争具有开泄特点(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叫中风。
暑湿季节,体内和外界环境湿热均生长,此时为湿病;
“风热相搏”导致正邪交争,叫做风温,风热相搏即具有风和热的特点,具有风开泄和热重的特点,如“太阳病”第6条云“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不过此第6条是发汗所致,而庞安时所言是气运所致。
接下来这句为总结:
“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伤寒根本是冬天的时候伤于寒,但是发病形态随时节有变,又分为伤寒、温病、热病、湿病、风温等,明白的医生都称为伤寒,但是他们的表现、转归和治法是有区别的。
再看一看“伤寒例”引用“阴阳大论”的话: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总,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小品》、《千金》、《病源》同。)
触冒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这是狭义的伤寒(五种伤寒之一)。不即病者,当时虽然没有即刻发病,但是仍然引起腠理营卫壅塞,只是正气没有强烈作反应来解除壅塞,故没有寒热等临床表现,也就是“寒毒藏于肌肤中”。等到春天,阳气生发,正气抵抗来解除壅塞,此时发病叫做温病;若至夏天发病,则为暑病。暑病即是正邪斗争剧烈,化热更显著,因为夏季阳气生发于外的水平更高。所以辛苦之人,触冒于寒,至春夏则为温病、热病,这里热病是五种伤寒之一,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热极重于温”的暑病。这些都不是时行之气,而是由于冬季伤于寒,已经造成了血脉的壅塞,只是等到春夏方发病。

时行之气亦可伤人,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些都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此气候反常,人则易伤于寒,因此时人伤于邪同、所处季节相同,故病人所得热病都相似。比如现在北方冬季普遍使用暖气,冬时应寒而反大暖,如此寒热反常,人往往易感受寒凉之气而患病,但是由于暖气致冬时不寒而反温,人处其中,则正气亦不像冬天一样静藏,而是盛腾于外,故都容易表现出化热迹象。这是时行之气。
在古代气候寒凉,而无厚衣被和暖气,甚至居中着透风的茅屋的时候,人若伤于寒,则可造成血脉壅塞,但是在寒冷的冬季不一定发病,而等到春夏随着阳气生发,正气开始祛除壅塞,即正邪交争,而成为温热病。这是冬时触冒寒冷所致,非时行之气。
无论时行之气,还是非时行之气,都是伤于寒导致血脉壅塞,而因为季节、环境、身体状态的不同,正气祛除壅塞时表现的正邪分争不同,而为伤寒、温病、热病等不同的病。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四季皆可感邪导致血脉壅塞而为病,但是以触冒冬时严寒为最严重,因为冬时严寒更盛,导致血脉壅塞也更为严重。而其他季节,寒气轻,导致的血脉壅塞也轻。
《难经》、《伤寒总病论》、“伤寒例”都是把伤寒进一步分为若干种,大体一致。其实进一步细分还会分为更多。他们发病时的来龙去脉,或者说传变规律是有区别的,所以都要掌握,这样才能知道疾病的源头和去向。
再回头看一看《难经》的伤寒有五,应该不难理解为何伤于寒,会又表现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了。
3.伤寒发病的两大机制
《金匮要略》云:“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寒邪从外由皮肤伤人,四肢九窍都可以出现血脉壅塞,并且能相互传变。
《诸病源候论》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这也是说伤寒的机制,风寒入于腠理,正气和邪气交争,导致营卫不通。这与上面仲景之言一样,都是说伤寒导致血脉营卫的壅塞否隔,周行不通。而此处又指出壅塞的原因是正邪分争。
从这里我们知道,伤寒是因为正邪分争,壅塞不通,且可血脉相传。治疗也就是针对伤寒的这种发表机制治疗。
仲景还提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那伤寒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伤寒经过传变,也会入经络、脏腑,进而留着于经络脏腑,以及损失经络脏腑阴阳。这样,伤寒就具有两种发病机制表现:①正邪分争,壅塞不通,血脉相传。②留与经络、脏腑,及损伤其阴阳。
4.回思伤寒
冬伤于寒,导致腠理血脉壅塞,有即时发病者,也有不即时发病。不即时发病者,人体的血脉壅塞依然存在,等到春夏阳气发生时而发病。因为季节不同则人体的阳气状态不同,另外血脉壅塞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发病的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也有时行之气,即各个季节的反常气候,导致人体感时邪,造成血脉的壅塞,而发病。也会因为季节不同,人体的阳气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表现。
伤寒发病机制有二:①正邪分争,壅塞不通,血脉相传。②留与经络、脏腑,及损伤其阴阳。而治疗也就是针对这两种机制治疗。这两种病机是可以相互并存和转化的。正如《内经》:“邪客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与络脉,络脉满则注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与脏腑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27
《伤寒六书》 >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卷之五 伤寒统论受病之由
黄帝内经 第五十讲 阴阳交病症病机及预后(续)
纂注伤寒例
【中医昆仑】章次公:温病难愈当护心阳
第67讲 《外感温热篇》第六、七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