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读与博览(2)
说到读书,人们总喜欢用“博览群书”一语说明一个人读书之多,学问之大。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因为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读书时,都是既博览又精读的。
  所谓博览,就是广泛的浏览。这对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有厚实的语言功底,法布尔的《昆虫记》才写得那么兴味盎然;由于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才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和“胡庸医乱用虎狼药”那样真实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曾劝习文的青年不妨读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学理工科的青年不妨读点文学方面的书,用意恐怕就在于此。
  所谓精读,就是对那些必读和值得重读之书,反复地读,深入地读,直到消化吸收,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这是做学问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深有体会。该书第四十八回中她对香菱谈学作诗的那一番话,不仅使香菱姑娘茅塞顿开,而且也使我们受益非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撰文谈他的治学之道。据他说,他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是得益于一位法国数学家的一部四卷本数学专著,而为了研读那部专著,他竟然从字母开始学了三年法语。
  所以在笔者看来,想要学有成效,博览固不可少,精读也绝不可以无。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巧用“精读与略读”——鲁迅读书故事
[ 2010-3-15 20:40:00 | By: 点点dd ]
2
推荐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读书方法有很多,精读与略读不愧为是好方法。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认为,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出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出一大堆问题:书上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他带着问题去全面细读全书,边读边问,边问边读,逐渐深入,并做一些剪报,写一点批注,这样读书更有效。鲁迅在精读时,主张博览群书。他在年轻时,除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之书,无所不读。阅读文艺作品时他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这种读书法把略读和精读相结合,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鲁迅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人们以启迪。我们坚信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09-05-09 作者:   编辑:南京邮电大学

    需要泛读还是精读,不是判断书的好坏的标准,而是如何对待同一本书中不同部分以及不同的书之间的轻重关系问题。精读和泛读都代表着各自的精神。

  精读又称研读,主要是读得细致,边读边想,以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为目的。一般是:

  第一步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对全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第二步逐章逐节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下问题;

  第三步抓住重点,深入钻研,认真理解;

  最后一步进行复习总结和巩固,做读书笔记。专是精读的精神。

  泛读也可称略读,对一本书而言,只要将书浏览一遍,略知其大意即可,以后需要时再去查阅。有些书阐述中心问题的部分要精读,其他部分则只要泛渎就行了。泛读可有两种理解,本文所说泛为广泛之义,而非泛泛之义。泛读总归是要多多地读,快快地读,因为读的简略了,才能读的多。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无限的时间,所以要抓紧时间,博览群书,“博”是泛读的精神。

  其实,精研细读与广读博览都是重要的,应视个人情况而定。

  对于那些重要的书,需要精读。真正读懂、读通几本基本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于以后的学习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次重大的考试中,其中的一本参考书很难,我就把它反复拿来咀嚼,虽然考试的时候没有用到,但是后来在分析其他问题时,这本书的观点和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知识的迁移”——当你深入领会了某些知识后,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对其他知识的学习。

  “好读书不求甚解”可能就是一种广博的读的精神。《王蒙谈读书》中言:老子的“大道”,形容为在战争当中兵器伤不着他,到了水里水淹不了,到火里火烧不了。看这个你要一较劲,非要分个明白,那头发白了都不能理解。

这样的文学作品,用了假托或夸张的手法,是不能深究的。而如美学艺术这样的东西,更不能去深究这里含有多少科学的成分。有那么一种感受就好了,心领神会而不必精确表达,不求甚解倒能求得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就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了。大学教学中,老师讲授居多,讲的无外乎是原则、规则、定律、公式等,只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大学学习的特色就在于自己去思考和总结、积累和挖掘。这个过程需要读书,不读书无以“触类”,有时“触”了不少的“类”,未必能如愿地“旁通”,这就是还没有“精”的缘故,没有自己的深刻思维,没有把自己“融”进去。注意“触类”时要认真地、不厌其烦地找寻这些类中有何共同或相似的东西,它们又有哪些区别,这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苦其心志的过程。但不时地,你还可以灵光一现,发现新的东西,这就“通”了。博与专的精神结合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漫漫长路,只待吾辈上下求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七部分:议论文阅读)2
学 快
杨振宁:博览群书恬静养神
鲁迅先生的博览群书:“随便翻翻”
博与约
博览群书的经典名言警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