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4)一半的故事

一半的故事——孔融

 

 

 

孔融这个故事前半段比较简单,《三字经》里明明白白写着“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祖祖辈辈也拿这事儿教育孩子:你瞅人家老孔家那小子,四岁就知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了。

孔融的出身很不错,是孔夫子的二十世孙,他的老家自然在曲阜,父亲名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当时泰山附近治安很差,孔宙到任后以文教德治,只用了个把月的工夫,泰山周边即变成了“田畯喜於荒圃,商旅交乎险路”的升平气象。

孔融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这七人肯定是按照家族算的,否则这么的生法孩儿他妈也受不了。因为让梨,孔融年纪轻轻便小有名气,加上天资聪颖,孔宙对这个儿子也很满意。于是在他十岁那年,带着他来到首都洛阳,这时候又有件小事,成为孔融才思敏捷言辞凌厉的又一佐证。

 

 

一次,孔融去李膺府上拜访,收发室一听孔融自报家门,直接就给他顶了回去,说李大人吩咐了,除了亲戚和好朋友,其他闲杂人等一概没工夫见。这李膺为什么这么牛呢?按说也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东汉一朝虽然有十二个皇帝,但除了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好儿子汉明帝,就再没有能做点事业出来的了。这也难怪,之后的继承人动辄七八岁登基,不靠外戚和宦官,哪能坐得稳龙椅,饮鸩止渴总归不知长久之计,外戚和宦官也就成了东汉王朝覆灭的推手。李膺是一个文武双全且有铮铮铁骨的老爷们儿,曾任青州刺史和渔阳太守等职。据载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李膺为乌桓校尉,身先士卒,不避矢石,每每大破鲜卑,以至于被罢免赋闲后,鲜卑进犯,他被重新起用为度辽将军,一到边境,鲜卑便望风臣服。后来李膺几次起落,成为党锢之祸的逝者,品行高洁被推为“天下模楷”,凡被他见过和夸奖的太学生均以“登龙门”欣喜若狂。

孔融见到李膺则多少用了点小聪明,他对收发室老大爷说:“我是你家主人远亲的后代,劳烦通报一声。”大爷一听是亲戚来了,不敢怠慢,连忙去告诉李膺,李膺这时候家里正好有客人,想了半天没想起来是谁,就叫人请孔融进来,相互见过礼,李膺就问:“我看你咋这么面生呢?实在想不起来你是我哪个亲戚的后人啊。”孔融就乐了,说这说起来话就长了,当年我的先人孔子曾经去向你的先人老子问道,俩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处得就跟亲戚一样,亲戚的后代不管隔多少个祖宗十八辈儿,也还是亲戚嘛。”李膺和客人一听,都觉得这小孩儿脑瓜子真不简单,偏偏这时候,又有个叫陈韪的朋友过来玩儿,旁边的人就把刚才孔融进门的事儿讲了一遍,陈韪也是小家子气,鼻子一哼,说一般小时候聪明的孩子,长大了都不咋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一听,立刻接过话茬:“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聪明绝顶啦(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没想到孔融的反击居然这么短平快稳准狠,当时就被呛了个大红脸,李膺哈哈大笑,夸孔融说:“你长大以后一定会很牛叉(高明必为伟器)!”果然,孔融一辈子的际遇也全都围绕着这个锋芒毕露的个性上。

 

几年之后,孔宙病故,孔融在家里守丧,他的才气已闻名一方,不久,广大宦官同志为了清除异己,挟持着汉桓帝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党锢之祸运动,李膺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太尉陈蕃不愿为虎作伥亦受到牵连,山阳郡的张俭本是西汉开国功臣赵王张耳的后代,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督邮负责监察官员检验刑狱,山阳郡是宦官头头侯览的故乡,侯览的妈带着一群家丁四处横行霸道,张俭于是向皇帝上书,请求依法诛杀侯览和他那个剽悍的妈;这个奏章的旅程自然在侯览手里就到达了终点。张俭有一个叫朱并的同乡,品行低劣,善于钻营,立刻顺着侯览的心意第一时间上书,举报张俭与同郡的二十四人结为私党,妄图破坏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于是张俭也就第一时间光荣的变成了朝廷A级通缉犯,张俭只好被迫逃亡,当时不少人敬重他的品行,都愿意冒着被连累的危险收留他。

 

张俭和孔融的亲哥孔褒是故交,这一天悄悄来到孔家求助,孔褒正好不在家,孔融认出了张俭,请他进屋里坐,张俭觉得孔融只有十五岁,办事怕不把握,就要告辞离开。孔融看出了张俭的心思,就对他说:“我哥哥不在家,但是他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他会做的事情我更会做。”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张俭便在孔家藏了几天后方才离开,结果张俭走的时候被革命警惕性高的红箍小脚老大娘瞄着了,于是孔家里三层外三层被各类临时工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孔家兄弟齐齐入狱。

堂审的时候,孔融抢先说话:“你们指控的这个阶级敌人是我藏起来的,我哥哥根本不知道这事儿,要杀就杀我,赶紧放了他,我妈还等着他回家吃饭呢。”孔褒上前几步,大声说:“别听我弟弟的,人家张俭是来找我的,他就是替我开个门让进屋等我回来,没什么过错,我愿意拿命抵罪。”在这一点上,且不说骨肉之情兄弟之谊,光是遇到事情不是出于本能的推责任,就已经跟现代人有天壤之别,因为人的道德标准有云泥之差,所以处理问题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换上现在,俩个铁定都要被不小心以稀奇古怪的死法死掉的兄弟,在当时让地方官犯了难,所以就叫人找来了哥儿俩的妈,问老太太:“你们家犯了窝藏钦犯的大罪,经群众举报并且核实无误,现在按律肯定得死一个了,您老看看,应该死哪一个,留哪一个?”老太太脖子一梗:“必须得死一个?那还用问?当然是我死啦!我是他们的家长,他们犯了错肯定是我没管好,赶紧放他俩回家,要不桌上的饭都凉了。”一家人争着死,主审的官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原原本本上奏朝廷,隔不多时,皇帝的诏书下来:孔褒死,孔融扶着妈回家吃饭。

这件事之后,孔融的名气更大了,州郡的官员想请孔融出来做官,孔融拿出非梧不栖的劲头儿一一婉拒,直到司马迁的后人杨赐招他入僚,他才肯点头。杨赐早年也隐居民间致力教学,屡次拒绝朝廷征召,因此一旦出山便是司空高职。后来以侍讲的身份给灵帝当老师,《三国演义》开篇就是点出全书之睛:末世之时天象必有异动。史载亦是如此,说是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皇帝的御座上突然出现了一条青蛇,《三国演义》说的是灵帝当时就吓晕了,青蛇无影无踪,随后雷电冰雹地震水灾种种祸事接连不断,史书上则说灵帝找不到许仙,就把杨赐找来问这是什么预示。杨赐密奏一封,说天象其实就是人间的反映,现在奸人当道民不聊生,老天爷是给你提个醒儿,你要是赶紧整顿朝纲匡扶德义还来得及,不然的话,估计祖宗的江山基业到你这儿就没了。

这话说出去有用没用,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当时孔融慕杨赐的清名,遂“辟司徒杨赐府”,算是门客,也可以说是开始步入仕途,不久,汉灵帝的大舅子何进被任为总镇京师的大将军,杨赐派孔融上门祝贺,何进是当朝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底下的虾兵蟹将也水涨船高的身价飙升,对孔融颇为轻慢。孔融哪吃得了这一套,把贺状要回来往地上一扔,估计还踩了两脚外加吐上几口带血的吐沫,然后转身拂袖而去。回到府上写了一封弹劾的文书交上去,便回家呆着去了。(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

一般小人物的做法都是正事通报不及时,偏门告状跑的可快了,何进正在喜事儿上,突然听到有人过来让他难堪,觉得心里简直比被八国联军侮辱了还难受,当即派了个武艺好的手下去杀掉孔融出气,这个剑客也颇具理性,没有盲目执行命令,反而对何进说:“才学和名气都很好,因此粉丝众多,你要是因为一时之气杀了他,无形中就把天下读书人都变成了敌人,不如以礼相待,一来显示你宽容大度,二来也留下个好名声。”何进一听,也是这么个理儿,所以就举荐孔融当了侍御史,工作职责是负责弹劾官员。结果孔二哥这脾气跟中丞赵舍也处不来,这次好歹算是给同僚留了情面,自己请了长期病假回家休息去了。

 

不久,何进又把孔融升任司空掾,因为比“司空”多一个“掾”,所以就是司空的副手,干了三天,又升为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这么威猛的职位原本是守护京师之精锐禁卫军的统帅,但王朝末世往往以给文人戏子优伶封为将军为流行,因此孔融的将军职位算是个闲职。再往后,何进就没再提携孔融,因为何大将军已经在与以张让同志为核心的十常侍集团血拼中丧生了。这一场鹬蚌相争,董卓成了渔翁,当初何进召唤董卓从大西北来帮忙对付缺鸡少蛋众公公们的时候,曹操知道了就曾不屑一顾的说:“要杀这些宦官,找一个狱吏就够了,弄这么大动静,怕自身都难保。”

董卓进京了,趁着乱杀掉了宦官替何进报了仇,也顺理成章的取代了何进的位置,当初灵帝留下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刘辩,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刘协,何皇后是宫女出身,替补的是废后宋氏的缺儿,属于半路皇后,因此她的儿子和王美人的儿子在竞争上属于同一起跑线,刘辩是何进的外甥,自然何进支持立刘辩,而广大宦官同志们就去拥护刘协,灵帝自己也是偏爱刘协的,但大舅子太牛,所以自己的意见只能保留,因此到死也没明确表态接班人是谁。灵帝一断气,宦官们立马就要立刘协,结果叽叽喳喳的工夫,何进已经抢先立了刘辩,等到董卓说了算的时候,不但把何进立的皇帝从龙椅上揪下来,何进从前的亲信们也纷纷被逐出京师。

愤青孔融对此自然免不了发表意见,“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当然,孔融的这种反对是不疼不痒的文人腔调,起码董卓没觉得有什么威胁,满朝文武只有卢植一个有资本有胆量敢大声说NO。所以孔融只是被贬为议郎,不久又被派到黄巾贼最猖獗的北海国任职,这就是孔融又被称为“孔北海”的来由。

 

孔融在北海这一阵子继续宣讲礼教,但是忘了解决民生凋敝的根本原因是得解决吃饭问题,这也不能求全责备,毕竟孔二哥不是庄稼人出身,一直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大嘴的幸福生活。但与匪类讲孔孟之道无异对牛弹琴,在黄巾军里的猛将管亥围困孔融所在的北海郡朱虚城的时候,孔融还在跟人下棋,那气质绝对比后来淝水之战中的谢安还安闲几分,但谢安时代,一来自己不是身在前线,二来是人家送来捷报,早说几分钟玩晚说几分钟关系不大,这主儿倒好,自己还在城里呢,瓮城已被攻破,还气定神闲就不正常了。当孔二哥认识到狼真的来了,火已经烧没半个屁股了以后,立马找来手下大将太史慈,太史将军仪表堂堂武艺超群,在《三国演义》里是与小霸王孙策齐名的大帅哥,但再帅也不能以一顶万,所以太史将军的任务是杀出一条血路去求援,求援的对象是草鞋世家的平原相刘备。

 

刘备一看是孔北海来请自己出兵,乐的一跳三尺高,虽然打仗是个冒险的事儿,但起码自己被名扬天下的孔融知道,说明不是心里自认为的籍籍无名之辈嘛。刘备一到,黄军四处逃,孔融才得以又安安稳稳在北海生活。

 

而中原此时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胯下赤兔的人中吕布为了夜晚的坐骑问题把干爹董卓撂倒了,接任汉室大权的是死后两千年都能被中原人民发掘出商业价值的曹丞相,曹操胳膊底下夹着皇帝,不服气的同等重量级人物不少,袁绍是其中一个,孔融一个叫左丞祖的部下劝他在两巨头中选择一个,先拉拉关系,以后再生出什么变故也好自保。孔融觉得这种建议侮辱了他的人格和智商,于是发了一通脾气之后把左丞祖给杀了。(“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建安元年(196年)这一年,对于孔二哥四平八稳的生活是影响很大的一年,首先,曹操把便于携带安全保温的汉献帝弄到了自己的大本营许都,也就是现在的许昌,许昌是曹丕登基以后,因为“汉亡于许,魏昌于许”的缘故给命名的,一直沿用到现在。那边袁绍看了自然不服气,想着你姓曹的挟天子,那我姓袁的就要扩地盘,于是派大儿子袁谭去攻打最不用费力就能收入囊中的北海。按说袁氏兄弟个个草包,袁绍的下一辈里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袁谭的弟妹,魅力倾倒建安三曹。偏偏孔二哥更不是打仗的料儿,节节败退之余傲气丝毫不减,时常凭几而读,谈笑自若。直到一夜忽的城破,自己才从处子突变脱兔,只身逃往东山,至于老婆孩子,都留给袁谭当战利品了。

 

这个时候,任凭孔融再瞧不起曹操,但汉室的正主儿在许都,自己也得老老实实回到许都去。曹操喜欢收集人才,誉满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好评的孔融主动归队,自然不好怠慢,虽然周围的人提醒他孔融没什么治理地方的真才实学,在北海时候“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但孔融还是成了负责掌管皇家土木工程的“大匠”,不久又被擢升为少府,负责掌管皇家财产,位列九卿。这个待遇让孔融一生的事业达到了最高顶点,不得不说是曹操有心为之的爱才之举。

 

 

孔融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得的,他依旧按照自己性子来面对眼前的所有人和所有事,脑子里似乎没有该不该说的,只有想不想说的。前后几年之中,孔二哥接二连三的爆出来一堆超猛言论:

 

比如,头几年时候,董卓的部将李傕攻陷长安,杀掉策划杀死董卓的王允,命以才学著称的太傅马日磾与太仆赵岐奉天子符节安抚各地,顺便拐到寿春去拜授袁术为左将军、阳翟侯,不成想袁术拿马日磾很不当回事儿,并且拿走了他的符节,马日磾要了几次,不但符节没要回来,连人都走不了了,袁术非得让马日磾留下当他的军师,这样一来二去就耽搁了一年,马日磾越想越憋屈,急火攻心,呕血而死。尸体被送回长安之后,大家商量着应该按照烈士处理,厚葬加封号,孔融提出反对意见,说马日磾是朝廷重臣,尽死节也算是理所应当,而且他跟袁术混了一年多,都应该按照按照汉律规定的,与罪犯交往三天以上的就同罪论处,朝廷不按照叛国罪处理已经是宽宏大量了,怎么能再行表彰?最后的结果,马日磾果然没有得到礼葬。

 

比如,朝中大臣有不少人建议恢复砍掉手脚剜割鼻眼刺字去势等肉刑,孔融强烈反对,说,……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纣斫朝涉之胫,天下谓为无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下常有千八百纣也……”,最后,恢复肉刑的法案终究没有被通过。

 

比如,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冲着刘表不愿进贡,并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的做法,孔融直接上疏批驳其“桀逆放恣,所为不轨”。

 

比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汉献帝在七月和十月连着死了两个儿子,他心里难受,就“欲为修四时之祭”,四时之祭属于在宗庙举行的大规模祭祀,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孔融得到消息,继续提出反对意见:“臣愚以为诸在冲□,圣慈哀悼,礼同成人,加以号谥者,宜称上恩,祭祀礼毕,而后绝之。至于一岁之限,不合礼意,又违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处。”

 

比如,“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件事情的几个主人公就大大的有名了,三国时期三大美女,南边的大乔小乔,一个配孙策,一个配周瑜,北边有甄宓,是袁绍的二儿媳妇,就是前文提到袁谭的弟妹,迷倒曹家爷儿仨的那位,也是曹植《洛神赋》一文的假托和纪念对象;据说曹操早就知道甄宓姿色出众性情贤惠,因此攻破邺城之后立刻命人去袁绍家里找甄宓,自己在营地里满心欢喜边搓手边来回溜达着等,结果不多时,小校回来禀告,说甄大美女已经被五官中郎将带走了,曹操一听,好像被扔到一缸冰水里,从皮凉到骨头里,心里暗骂:“操啊操,你这一仗是白打了。”也难怪曹操失望透顶,谁叫这个五官中郎将就是自己的儿子曹丕呢,连抢都抢不回来。但毕竟自己的心思不能明说,只好顺水推舟的嘿嘿干笑几声,说:“我这次灭了袁绍其实就是为了给儿子找个好媳妇呢。”

偏偏孔融知道了这事,就给曹操写了封信,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跟汉末逐鹿中原的其他各路诸侯不同,他文韬武略都颇为了得,看见孔融的这句话,以为一定是出自那本古书,但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起来曾经有这么个典故,于是憋了几天,实在头疼的不行,才做出谦虚的样子问孔融:“文举啊,你的信我看了,但是当初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贡献朝歌之后把妖女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旦这个事儿,我咋想不起来哪本书上记了呢?你能不能告诉我一声?:孔融捧腹大笑:”哇哈哈哈哈!我当啥事儿呢,这是我看你们爷儿俩对于美女的态度想象出来的,我猜当年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这就是孔融明摆着在笑话曹氏父子了,毕竟当年武王伐纣时候没记载掺和进去美女的环节。所以曹操气得啊,估计心里用自己的名儿把孔融家所有女同胞都问候了一遍。孔融的这次嘲弄人,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想当然”的俗语。

 

这么多,还没比完呢,再比如,曹操远征乌桓,路上望梅止渴的那次,孔融上书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啥意思呢?这里牵扯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从前商周时候北方蛮夷“肃慎”没有向周武王缴纳贡品一种特殊的树木“楛矢”;另一个是西汉时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以后,匈奴的单于让他在北海边模样,苏武的注意力全在汉皇赐给他的符节上,结果羊被羌族的一个分支“丁零”偷走了不少。孔融笑话曹操,说你这次跑那么远,正好把轻蔑周武王和苏武之羊被盗的事情一起解决了呢。

 

再比如,曹操知道从农业生产入手,若是吃不饱肚子,一切都是零,因此在屯田的同时想节约酿酒的粮食,于是颁布禁酒令,曹操爱喝酒,且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词句传世,所以禁酒也是一时的做法,孔融则反对依旧,说喝酒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并且列出尧帝,孔子,刘邦,樊哙,屈原,汉景帝等一堆名人例子,观点是对于政局其实没啥影响。曹操这次给他回了封信,结果招来孔融第二波的笑话,说既然你说有因为酒祸国的,那夏桀商纣都是因为美女才倾覆,要不,你把结婚这事也禁止了呗?既然是怕浪费谷子你就明说,不用上纲上线到亡国灭种吧?直接赤裸裸把曹操给晾那儿了。

 

再比如,袁术在寿春想称帝,曹操觉着恼火,就想拿袁术的亲戚,当时的太尉杨彪开刀。杨彪是袁术的妹夫,他的儿子远比老爸出名,就是那个恃才放旷的杨修。孔融知道曹操起了杀机,连忙跑去跟曹操说:一来杨家有四世的清誉,二来《周书》上说,即使是父子兄弟,有罪都不应该瘦连累,因此怎么能把袁术的罪迁怒于杨彪呢?你要是敢杀杨彪,我明天就卷铺盖回家。”不管是不是这话的作用吧,曹操最后是没杀杨彪。

 

还有就是,孔融刚到许都的时候,曾经公开表示如果按照古制,京城千里之内是不能封、建的。那时候偏偏曹大丞相刚被封为武平侯,武平在当时的豫州陈国,现在的河南鹿邑县辖下,离洛阳、许都都不远,这又是给了曹操一记不太响亮的小耳光。

 

孔二哥种种愤世嫉俗的刻薄话大多数被曹操受用,这还没算那个初次见面就出言不逊,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曹操倚重的大臣通通骂作奴才,后来索性自己光着膀子一边敲鼓一边骂曹操的祢衡也是孔融倾力推荐的呢。

 

曹操那个阵营有位郗虑,以前曾经和孔融一起被汉献帝召见,汉献帝问孔融:“鸿豫(也就是郗虑的字)有什么优点啊?”孔融的回答迫使不留情面:“他啊,你带着他干点啥或者喝喝酒扯扯淡还行,千万别跟他商量事儿或者让他权衡决定啥。”这句话原本出自孔子,原文是“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那郗虑可就在一边站着听着呢,听孔融把自己贬成这样,当下气不打一处来,就差没抡起手里的朝版砸到孔融脸上了,也顾不得天子就在跟前,上前质问孔融,说:“你当初主政北海郡的时候,整顿不了吏治,也安抚不了百姓,怨声载道的,那你给我看看你的谋略权衡都在哪儿呢啊?”这样的争执,结果必然就跟骂街骂到点儿就偃旗息鼓去做饭或者接孩子一样的家庭妇女一样,没有什么输赢结果,但两个人的梁子算是就此结下了。

郗虑揣摩出曹操想给孔融点颜色看看,就上疏奏了孔融一本,曹操借坡下驴的免了孔融的官,还给他写了封信,让他缓和一下跟郗虑的关系,孔融满口答应下来,虽然没到退休的岁数,但在退回家这段时间内,他还真就美美的休上了一阵儿,每天就是呼朋唤友吃饭喝酒,号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而且一喝点酒嘴上就没了把门儿的,从爱说,更变成了爱瞎说,于是又有雷人的言论流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字面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这个爹呀,对于儿子,能有啥亲情?还不就是当初一发情性生活的结果?儿子对于妈,又能有了不得的,不就相当于把东西放瓦罐里存着,一旦拿出来就各奔东西了?哦,合着儿子就相当于妈腌的甜蒜。

若是从更高的思想上来说,孔融这话倒是没错,但孔融的做派又不具备佛家道家的风骨,因此这样出格的语录不但被世人诟病,也成为后来杀身之祸的罪状之一。

 

 

另一件备受争议的言论,则是孔融对于当时一则民生新闻的短评,据说当时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为了躲避战乱,跟弟弟和弟弟的同伴一起逃荒,因为天降大雪,食炊断绝,三人个人六只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筹莫展。弟弟从管秋阳那火烫烫热辣辣的眼光里读出了“吃人”两个字,所以哥儿俩就把那同伴宰了吃肉,卡路里得到充分补充之后,兄弟俩终于渡过难关活了下来。孔二哥对此的评价是:吃人无罪,活命有理。正是因为管秋阳太爱惜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了,所以才有吃同伴的想法和行为;再说,这只是个同伴,不算是朋友,如果是管仲吃了鲍叔牙,或者汉宣帝时候的贡禹和王吉互相吃,这才有违仁义。管秋阳吃的那个可以当成一只会说话的鸟兽,他吃人,可以等同与狗吃狐狸或者狐狸吃鹦鹉,因此不必大惊小怪。

孔融是不用大惊小怪,轮到听众来大惊小怪了:原来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兄弟俩是妈生的,另一个就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所以捐献出身体来做饮食研究是件光荣的事儿。

对于这件事,南朝梁孝元帝萧绎先生在他编纂的《金楼子》中《立言》部分也有记述:“昔孔文举有言:三人同行,两人聪隽,一夫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

看,聪明人吃笨人是理所应当理直气壮的,笨人相当于猩猩或者鹦鹉,看来后世得其理论精髓的是那个提倡“优胜劣汰自然选择”谬论欺瞒世人的达尔文。

不知道这是不是孔融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如果他真的有这种念头,那当初他舍弃妻子匆忙逃离北海的行动就不难理解。

 

一年之后,孔二哥被曹操召回,担任太中大夫,基本属于没实权没事儿干的高职,这个阶段内,他最喜欢干的事情还是每日宾客盈门筵席不断。

曹操爱才也惜才,这不假,所以他手底下的才着实太多,对于霸业没有帮助的空谈者只能割爱不忍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终于对孔融失去了耐心。

 

负责把孔融按照法律程序送上断头台的仍旧是郗虑,他授意另一个跟孔融不合的同僚,军谋祭酒,相当于参谋一职的路粹奏了孔融一本: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宁,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言‘我大圣之后也,而灭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与白衣祢衡言论放荡,衡与融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也。’融答曰:‘颜渊复生。’之前的诬陷孔融有谋逆异心倒也罢了,最后一条孔融和祢衡互相捧着玩儿,这个说那个是孔子,那个说这个是颜回,则有点罗织罪状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此举的评价是:“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文人玩儿起人来,太TM阴了。

 

 

这些都是捕风捉影的罪过,最后定斩的还是孔融的“不孝”,根据就是他的爹妈腌甜蒜理论。单纯拿孔融的话说事儿,他肯定是理亏的一方,当从他的行动上来看,十三岁父亲去世的时候“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据说在北海任职之时,曾经因为一个哭坟悼亲的人脸上的伤感度不够,还把这个倒霉蛋儿抓回去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就要被处死之前,他恳求曹操派来的使者“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希望自己的骨肉得以留下性命。

 

史载那年孔融的儿子九岁,女儿七岁,这就应该是他把从前的家人留给袁绍,自己逃来许都之后另立新家的成果。这一双孩子心理素质好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爹妈被带走的时候,俩人正在下棋,跟没事儿人一样,旁边的人劝他俩赶紧收拾收拾东西逃跑,他们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传到今天,变成了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的朋友受托照顾两个孩子,这一天,大家正要吃饭,肉汤洒在了案几上,淡定哥因为口渴,直接上嘴去往肚子里吸,淡定妹说了一句话:“咱爹这次怕是回不来了,估计咱们也活不了几天,你还有心思喝肉汤呢?”淡定哥终于不再淡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而在去刑场的路上,淡定妹劝慰垂头丧气的哥哥,说倘若人真的有灵魂的话,那我们不久就能跟爹娘见面,继续生活在一起了,这有什么可难受的呢?”兄妹俩临刑时“颜色不变”从容赴死。

 

孔融被杀这一年是五十六岁,具体日期据粗略考证,是八月壬子(二十九)日,诏告天下的令文结尾提到:“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犹恨其晚……

 

他与曹操的矛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曹操从因孔融的才华从大爱到因为孔融的放肆到大恨,也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

 

 

 

孔融被处死后,弃尸于市,他他从前的好友里只有脂习孤身前往刑场,抱着孔融的尸体大哭着说:“文举啊文举,你就这么丢下我去了,以后我还能去跟说一起说话呢?”曹操听说之后大怒,叫人把脂习也抓起来丢进大牢,准备问斩。荀彧劝曹操说:“我听说脂习曾经屡次劝阻孔融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否则会引来灾祸,但孔融不听;现在孔融死了,他敢冒着被杀的危险来哭灵,说明他是个有义气的人,要是杀了他,天下人都会认为主公你做得太过了。”于是,曹操把脂习放出来,准许他收殓了孔融的尸身去下葬。曹丕登位为魏文帝之后,称赞脂习有汉初彭越的布衣之交栾布那样的义胆,并把他加以中散大夫的散官。

 

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里,提出了“建安七子”一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孔融居七子之首。

 

孔融死后,曹丕花重金四处悬赏求购孔融的文章,并在《典论·论文》中评论孔融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肯定了孔融的文辞,但其论点显出的局限与偏执,却无法被人认同。这也是孔融内心性格的一个真实写照。

 

对于孔融,不想多做评价,他坚持了他想要和一直在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信念。他在《临终诗》的开篇第一句,就说“言多令事败”,结尾两句,则是“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终其一生想过得像天鹅那样,尽量舒展一些,可惜这种舒展只停留在表面。他的刻薄,随性,滥杀,也许反衬出来的,正是一种不能知晓生死的痛苦与迷惘。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就像我们永远看不到月亮的另一面。

 

 

 

 

 

                                                                 辛卯年 十月廿五

                                                                   小白于听雨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的后人中谁最刚烈?三国时期的孔北海可以名列第一
孔融自小就被当作教育楷模,却因“不孝”而被杀
诗人孔融简介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从4岁让梨的小圣人,到长大以后变成了杀兄弑母大恶人?
“让梨”的卫道士孔融和不驯服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