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岳圣帝

中国五岳皆有岳庙,每个岳庙都有岳神。南岳衡山之神老百姓都尊称为南岳圣帝菩萨。他是谁的化身?在五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这尊威灵显赫的菩萨也有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普通走向辉煌的历史。

岳神是伴随五岳的产生而产生、辉煌而辉煌的。

历史学者认为,给五岳的封禅、祭祀,对五岳的崇拜,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对天地、对太阳、对山岳的崇拜。《山海经》把所有的大山都说成是神人和怪兽居住的地方,《礼记》也认为山峰能兴云做雨,把山峰当作求雨、治洪的神灵来崇拜。古代传说中,从炎帝神农氏游息南岳水帘洞,黄帝有熊氏分九州奠五岳得祝融辨孚南方,以及后来的赤帝、祝融、尧舜、禹等首领都巡祭衡山,行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典,基本形成了夫山者,万民之所仰也的理念。这种尊天亲地的原始宗教精神[用现代语言就是尊重大自然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祭祀 文化的本质与精髓。在对土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44神的祭拜中,五岳山神被列为首位。历代帝王对五岳的祭祀都不敢怠慢轻薄,且把此作为显示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象征。南岳衡山在五岳的祭祀秩序中排位第二,仅次于东岳泰山。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南岳衡山离京城最远而独为崇,其神必灵。事实也的确如此,南岳祭祀之盛经久不减,甚于平临四岳。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南岳衡山在洞庭湖畔的湘江流域,为人类社会实践特别是农业、医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各种各样的传说便不断产生,自然崇拜对象的南岳衡山被逐渐赋予了灵气并予以神圣化。因此,南岳神在人们对南岳衡山的向往和崇拜中诞生了。

在原始崇拜阶段,南岳神是依附在南岳山中的。祭典活动都是在山顶设祭台或祭坛,祭礼仪式为柴、望。所谓柴,是幡柴,以祭天;所谓望,是望祀,以祭山川。经过这一漫长时期的准备,作为南岳神的象征南岳菩萨虽未出现,但完全具备了产生神的一切客观条件。人们对南岳崇拜的确立,其客观因素: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风光秀丽的山峦,鬼斧神工的景观;二是四季变化明显,垂直分异突出的气候物象;三是丰富的物产、无穷的资源、理想的生态之周边大环境;四是坚实的人文基础、深广的历史根基。离开这些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南岳神是不可能产生的,南岳的文明也是不可能称的。

偶象的菩萨只不过是崇拜对象神化后的文化工艺品。南岳菩萨也不例外。现在看见的南岳圣帝不知是第几代工艺品了。起初,南岳山神被神圣化以后,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南岳神才以人物形象被人们捧上神坛,祭拜活动的地方也由野外走向了室内,祭典仪式也由柴望改为庙享。南岳菩萨所居的南岳庙,传说秦汉即有之,从有关资料来看应是在祝融峰顶,现时人们仍称之为老庙。汉武帝借交通不便把南岳移至潜山,但在人们的习惯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始终是衡山作为南岳向往和礼拜的。隋文帝重新明确江南衡山为南岳,南岳开始在山下建新庙,初在现庙址的东北侧也就是万寿大鼎的下面,兴建万寿广场时还挖到了当时岳神庙的遗址。唐玄宗李隆基遵司马承祯的建议封五岳之神为真君,按道教的规范在山下建南岳真君祠,也就是现存的南岳大庙了。从唐代大文豪韩愈谒南岳庙的诗中,有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的生动描述,足见当时的南岳庙的宏伟和壮观。

被神化了的菩萨是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因此关于南岳菩萨的来历就太丰富多彩了。相传,隋文帝重新明确江南衡山为南岳之前,祝融峰顶立有山神祠。当时的南岳菩萨还应只是个代表南方的地方长官神,传说叫司天霍王庙。古时衡又可读霍,霍王就是衡山王。一直到唐代,唐明皇还不清楚五岳之神是谁。他问司马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镇。出云降雨,为国之望。然灵山之隐,别有仙官居之。于是他下诏建真君祠,并随之封南岳之神为司天王{东岳为齐天王、西岳为金天王、北岳为安天王、中岳为中天王}。从此,岳神在五岳山大王的同时沾有了道教的仙气,尊为真君。

经过261年,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由于其它四岳落入真人之手,朝廷对南岳更为重视。他把五岳之神由王晋升为圣帝,南岳神被加封为司天昭圣帝[东岳为齐天仁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中岳为中天崇圣帝]。同时按帝王之居扩建岳庙,并初步奠定了岳庙的规制。正殿独一神座,监庙和礼值官日上香火。又过280多年,元世祖忽必列为了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和对汉文化的尊重,于至元28年元月又加封南岳之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他认为惟名山大川,国之秩祀。自己既然是一国之主,就应对封宇之内的岳神加封,以期保佑民富国安。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虽是蒙族统治,但对汉文化习俗可是相当重视。元代最末一个皇帝顺帝还下令对南岳庙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整修。人们为了纪念当时修庙有功的蒙古人潭洲府同知阿尔思兰,给他立了个辖神总管的神位,安放在庙后门的辖神殿内,供奉至今。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则认为五岳之神,神灵莫测,岂国家封号可加?凡是岳、镇、海、渎,都以本名称之。因此于洪武三年[1370]南岳圣帝被改称为南岳衡山之神。这并不表明他对五岳之神不重视,而是他认为自己只是个人君,不具有给神加封号的资格。事实上明代也对南岳庙进行过几次大的扩建修护,使其更加雄伟、壮观、崇严,且逐渐兴建依傍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东八宫、西八寺,并彻底整治了大庙的周边环境,使南岳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古建筑群,致有江南小故宫之称。事实上在朱姓王朝中南岳菩萨享受了超过帝王的待遇。

清代,虽说是满族兄弟统一大业,但政治、经济、文化并不曾排斥早已开化的汉族民众。从康熙开始,对五岳特别是南岳尤其重视。从1705年到1879年间先后6次对南岳庙进行大的维修,其中光绪年间一次耗银一亿二千万两,创造了修庙史上花钱之最。清代的皇帝虽然没有对岳神加封,但前后钦赐给南岳庙的御扁有7块,康熙御书的光辅紫宸永峙南维,雍正书的功宏育物,乾隆书的灵曜南云,嘉庆书的宅南标极,同治书的铨德钧物,光绪书的黄离永吉等。这些,足以证明清代王朝对南岳的重视和对南岳圣帝的崇拜。

据《南岳志》中不完全的统计,历代朝廷祭祀南岳圣帝是比较频繁的,其中宋朝29次,元朝8次,明朝33次,清朝42次,足以表明南岳圣帝菩萨的地位是何等显赫!但最能说明南岳圣帝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数唐中宗李哲在给南岳的《玉牒》中写的那句话:凝薰万姓,陶化八肱。这就是五岳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南岳文化的巨大力量。而清人江有沅也有一句是写南岳圣帝的,即:百神俱庑下,万古在山中,倒是有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毕竟是先有山,后才有庙。名山是体,圣帝是魂,山是神的根本。

南岳圣帝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南岳圣帝是山神衍生出来的,没有具体的原身。另一种认为南岳圣帝有具体的原身。但原身是谁,意见也不一致。

地理学家认为,江南以衡山为镇,故封禅南岳神位,圣帝菩萨是总管南方的地方之神。星象学家认为,南岳之镇曰衡宿当翼轸,度应玑衡,且轸星之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注生、主寿,因此南岳圣帝是天上派下来主宰人间生死寿命的天神。相传寿比南山不是陕西的终南山而是南岳衡山。以上的这些说法是主张圣帝菩萨没有原身的。

民间传说南岳圣帝是姜子牙封的,其原身是崇黑虎。这根据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不过,未免有点牵强臆造。

研究历史的文人和社会学家则以为,神都是由人演释出来的,南岳圣帝应是历史上为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伟人或伟大的氏族。而这位伟人或氏族是谁?现有资料也很难认定。

一种意见认为,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氏族首领还是一个氏族部落意见不一,我以为是一氏族部落]。按易经的五行学说南方属火,炎帝以火德王,是南方最大最强的一个氏族部落,也就是上古时期厉山国[今湖南属其地]的首领,按现在的说法他是南方的第一任长官,故称厉山氏。他对人类的贡献不容置疑,神农尝百草、教耒耕,应算是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农业的创始人和水稻种植以及中草药的发明者。虽然他帝都长沙,葬在炎陵,但游息之所和主要活动在南岳衡山。且大南岳当时的概念也包括了长沙、炎陵乃至整个荆楚之地。从古至今,南岳的民间祭祀之盛,信众之广,渊源之长是其它四岳望尘莫及的。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仅用任何某种宗教信仰难以解释。追溯其源,我以为这不能排除有史以来人们对自己祖先炎帝的怀念和祭奠。

另一种意见认为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祝融。不过祝融也还有多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祝融氏,另一个是祝融君,其实也都应是一个炎帝管辖的地方官职位。

祝融氏有说是火正[实际上也是南方的长官之意]重黎,能光融天下,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帝喾命曰祝融。且说他是古之王者,擅长音乐,辨乎南方,被黄帝使为司徒。《路史》载:祝融氏一曰和,未有嗜欲,无所造作。师于广寿,以毓其德,刑罚未施而民劝化。三纲正,九畴序,是以天下洽和,万物咸遂。于是听龛州之鸣鸟以为乐歌,作乐属续以通伦类,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而寿命长[这就是南岳之为寿岳的文化和科学的根源所在作者注],移风易俗,天下大治,则歌乐为之节文也。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号,都如郐,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准南子》载:南方之极,自北方之界,至炎荒之野,都是赤帝祝融之所司。《竹书纪年》: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诚如斯,他做南岳圣帝固也是当之无愧的。

再说祝融君。《帝王世纪》载:祝融君,即祝融氏之后也。《名胜志》载:祝融峰最高,位值离宫,以应火德,乃祝融君栖息之所。《楚宝》载:祝融者,炎帝神农氏之后,而帝里之玄孙也。

还有人认为,祝融只是一个方位,或一个行政区划,或一个官的职位,而不是指具体人。因此,祝融氏或祝融君是担任祝融这一职务的官。但根据历史记载,不论是哪个祝融都是为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或伟大的氏族部落。

其实,神也罢,菩萨也罢,都是人的杰作,是人们根据社会和自身的精神需求所创造的文化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信仰寄托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和客观物质基础。因为在人类较长的远古时期,五岳文化集中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五岳文明代表了民族文明,若要天下太平,安抚百姓,必须打五岳的旗帜。对统治阶级而言,祭祀五岳、宣传五岳、建设五岳,也是一种政治需求,以图民安国富、鸿基永固。而普通百姓对岳神、对菩萨的信仰和崇拜,则是一种各自的精神需要,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难免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也不可能对未来没有任何的企盼或寄望,因而就会想到只有威灵显赫的南岳圣帝才可以保佑自己。尽管这只不过是一种精神慰藉,但这种精神慰藉恰恰是人们心里欲望的满足。仍可以预言,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而致来南岳朝圣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人类本身是一个怪物,越是古老的文化,越让人感兴趣。只不过朝圣祭祖的目的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会从科学与保护环境出发,趋向文明、简捷、研究、欣赏。

南岳圣帝的地位越高,社会各个政治、文化团体和民间组织都会向其靠拢,打出他的旗号。其中佛、道两教表现与其更为亲密融合,有关他们的祖师同圣帝的传说就是例证。

在道教的典籍中,圣帝爷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弟子。在《九转经》中老子以广寿子的身份下界收圣帝原身祝融君为徒,授以《道德经》等秘籍。唐初,朝廷因道师司马承祯之谏而为南岳设真君祠,并被赐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还有历代道教中的文人如李白、徐灵期、李泌、李冲昭、轩辕弥明、陈田夫、李长庚等,为宣传推崇南岳圣帝,弘扬五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来佛教到南岳比道教晚近两个世纪,但在对待圣帝菩萨这个问题上也是极为重视并相当明智的。历史上编释了其开山祖师慧思大和尚同圣帝菩萨赌棋借地建般若道场的故事。并在慧思所建的南岳第一古刹设立了南岳圣帝殿堂,以示真有其事。既体现他们对地方宗神的尊重,又示其不卑不亢的园融精神。

不论道教还是佛教,他们都非常明白,在中国要生存和发展,不能不屈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在南岳这座名山要站住脚,要发展,不能不打圣帝菩萨的旗帜。因而在五岳中,唯独南岳山和南岳庙逐渐形成了三教共存的文化奇观。南岳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南岳圣帝菩萨事实上早已成为南岳文化的始祖,有关祭祀他的一切活动也早已成为南岳文化的主要内容。南岳如此,其它四岳也合当如此。中国五岳历来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一种政治地位。五岳文化也应是一种政治文化。南岳圣帝也顺理成章由山神、民间神、地方神逐步走向了官神帝王神万能神

 

南岳神在古代名声并不大,许多地方都有被称为南岳庙的,如洞庭湖畔、华山脚下蹬均有,唐玄宗时封为司天王,宋真宗加封为司天昭圣地。南岳神人格化以后,传说的名字很多,如丹灵峙、朱丹、崇覃(金禅氏长子)、伯益、崇黑虎、茹瑺等,但以金禅氏之长子崇覃的说法最为流行。

南岳神庙的主要职责

南岳神的主要职责是主星象分野,管水族鱼龙,上调和气,下拯黎民,阅校众仙,制命水神。南岳神的名声虽不大,但还是很灵应。传说唐朝时有个叫刘山甫的人路过洞庭湖上岸旅游时见南岳神庙破烂不堪,香灯不续,便题了一首讽喻诗。当夜刘山甫睡觉时梦见被南岳神责备。刘山甫顿时惊醒过来,风浪骤起,倒桅断缆,有船翻人亡的危险。刘山甫便向南岳神表示悔过,并命人把诗版撤掉,这样才免于淹死在洞庭之中。现在除了在衡山上的南岳庙以外,各地已无南岳神庙,祀者也少。

南岳之神的身份演变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4-27 15:45  责任编辑: 老北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古代帝王与南岳始于祭祀。早在轩辕黄帝时代,南岳衡山就已被列为华夏四岳之一(当时尚无五岳之称)而受到人们的崇拜。随后,唐虞舜都到过南岳巡疆狩猎,祭祀山神。夏禹治洪水经过衡山,也曾杀白马祭告天地,求取治水之法。到了商、周时期,自然神被人格化了,祭祀也被列入国家严格的政治制度。约在此时,曾在榆罔手下任火官、黄帝手下任司徒而治理南方的祝融氏,也就被尊奉为南岳衡山之神。周朝时且已在山顶建祝融庙,山下建明堂,作为举行祭祀之所。战国时期,山属楚地,亦间有例行的祭祀活动举行。

唐开元十三年,玄宗封南岳神为南岳真君,故庙名又改为南岳真君祠。天宝五年,封南岳神为司天王,司天霍王庙其名始观。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诏封南岳神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同年底封神夫人为景明皇后,并敕建后殿,于是岳神庙乃直书之曰南岳庙,其形制亦取则帝居。元至元二十八年,世祖加封南岳神为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据史载,自唐至清,朝廷遣官致祭南岳的次数分别是:唐8次,宋22次,元17次,明33次,清44次。为与已有帝王爵号的南岳之神相对称,历代王朝还不惜耗费巨资,鸠工耗材,对岳神之祠一而再地进行修建。据查考,自唐迄清,南岳庙曾5次毁于火,又经过去次重建和16次的修缮与扩建,几乎无一次不是由皇帝亲自下诏或批准督抚之奏而办理的。清康熙年间的那次重修竣工时,康熙帝还亲笔撰写了碑文以记其事,并御书光辅紫宸永峙南维二匾额悬于大庙正殿门上。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有5位皇帝也都向南岳庙颁赐了匾额。到清光绪八年的一次重修后,已形成一座占地九万八千五百平方米,拥有四重院落、九进房屋,红墙外两翼还有八观八寺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庙

整个建筑物既扬北方宫殿之雄,又有南方园林之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布局严谨,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与高超技艺。棂星门外御街南端有石制牌坊一座,正中坊额上刻的天下南岳四个大字,乃宋徽宗当年手书。字虽四个,却给了南岳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徽宗还在南岳留下了寿岳石刻,充分肯定了南岳的寿文化地位。由于历代皇帝与官府的崇信和推崇,南岳圣帝的名望日高,更吸引了众多黎民百姓前来烧香朝拜,历千年百载而长盛不衰。

 《封神榜》五岳大帝: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五色神牛、金眼神鹰;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青骢马;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黄彪马;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乌骓马;

东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110—104)五年(106)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日南岳。这个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为湖南南岳衡山,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日:唐太宗贞观(627-650)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

南岳大帝的来历

  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神姓崇,讳。《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南岳大帝的神职

  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南岳大帝和宗教

  道教沿袭这种信仰,据道经《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记载:南岳君讳祝昌,南岳衡山君,姓讳洋光,头建八朗宝光玉冠,衣赤锦飞裙,披神光绯文之表,带封灵制魔之章,乘赤霞飞轮,从南岳仙官十二人。《云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龙。并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南岳大帝的地位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日: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南岳大庙

  另据《癸辛杂识》记载:衡岳之庙,四门皆有会郎神,唯北门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则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哲《寓简》亦日:衡山南岳庙,国家每大出兵,则遣使祭告。 旧时全国各地均建有南岳庙,以湖南衡山南岳大庙最为著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文存典藏
汉域稀有满愿之神王:南岳大帝的灵验与加持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卷二十三
中国的五岳大帝
南岳衡山烧香攻略
中国名胜金银纪念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