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年阿里老兵亲述:三大维度,破局管理的落地窘境

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未必过得好人生。同样,学了很多管理理论,依然做不好管理的人比比皆是。我在阿里做管理近10年,从阿里出来后,走访了大量的一线企业。在与管理者交流时,很多管理者发出这样的困惑:

学了辅导员工之术,可在实践时,还是习惯性地直接给出答案;

学了用人留人的方法,可依然留不住人才;

学了盯目标的策略,可团队依然拿不到结果;

......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从“知道”到“做到”?

我从自己的亲身管理实践出发,通过三个层面和大家聊一聊:管理者如何把学到的管理理论更好的落地实践?

一、认知上丨管理是个慢变量

管理就像在推一个巨大的“飞轮”,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需要使很大的力气持续地“推”它。但只要你不放弃、不松劲,你会发现飞轮开始慢慢转动,并且越来越快。当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你无须再费劲,飞轮自己也会快速转动,而且快到让你难以想象。这就是著名的“飞轮理论”。


管理是个慢变量,按“飞轮理论”抓管理,重要的是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一种实践,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唯有最后的成就是权威。对于管理者来说,开始推动飞轮的这一行为十分关键,是打好基础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碰到有的学员空有一身“本领”,有着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也对自己的管理之路充满着期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落地实践。面对这样的管理者,我想说的是:别想那么多,先开始去做,并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不踏出那第一步,一切都将是空谈。

管理是一件关注过程的事情,需要时间和毅力才能看到成效。很多时候,我们拥有了知识,但是从知识到成果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做到学、知、行三者合一,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阿里有句老话说得好:最好的学,是教;最好的练,是赛。比如,在我的团队,每个伙伴都要学会分享,一方面分享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分享自己的短板。分享优势,其他的伙伴会受益;分享短板,通过教的形式来快速充实自己,这是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只有我们实实在在去做了,去练了,去感知了,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是痛苦的,但,使我们痛苦的必定使我们成长!

二、思维上丨背后的底层思维

光有认知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管理者在认识和实践上是合格的,那么,阻碍管理理念落地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我发现“管理底层思维”对于一个管理者的重要性,这也是造成管理做不好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以最常见的“三报四会”为例,来阐述“管理底层思维”在实际管理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阿里,“三报四会”是我们日常必做的管理动作,它有两个底层思维:成长思维和目标感。“三报四会”一方面是围绕目标达成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它是员工成长最好的载体和抓手。我们要明白:管理不是去管控,而是去帮助员工获得成长思维和目标感


1.成长思维

许多管理者都会遇到员工日报千篇一律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员工不具备成长思维。

管理者要遵循由内而外、从模糊到清晰的“非凡模式”,要常问为什么。我们要知道,员工是不会长时间做一件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事情的。当你向员工说清楚为什么要写一篇日报时,他就会明白每天所写的日报都是自己的总结和沉淀。而当这种行为成为一件长久之事时,他就是在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如果我们团队中的伙伴没有成长思维,那么“三报四会”将永远只留存于形式;而当他们认真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明白这对其成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阿里有句土话: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资源,但是成长要靠他们自己。我们永远也叫不醒装睡的人,而对自己成长都不负责的人,也不会得到成就。

那么成长思维应如何激发呢?首先,管理者自己应该具备成长思维。大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很难去直接改变一个人,只能用影响使之改变,而影响又分为境教、行教和言教。

(1)境教:为员工搭建一个成长的环境。这就像是一个人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他要养成这个习惯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加入一个读书社群,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的成长。

(2)行教:相信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用“我做你看”的方式来行教。管理者自身就应渴求成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到“stayhungry,stay foolish”,做到“勇敢向上,坚决向左”。“勇敢向上”是指承担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责任,“坚决向左”是指要跳出舒适圈。管理者一定不能在被激励中荒废,不要成为稻盛和夫口中的“不燃型”的人,要成为“自燃型”的人,通过自身来影响员工。

(3)言教:做100遍,说100遍。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影响,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但在这种影响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超强的管理力。今天,管理者200%的重视,最多换来50%的认同;但哪怕1%的忽视,都将换来100%的漠视。因此,管理者要言如所行,行如所言,做100遍,说100遍。


2.目标感

要让团队具有凝聚力,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核心就是目标感。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弄清“三报四会”的目的和逻辑,进而不断激发员工的目标感。


(1)“三报四会”的目的

“三报四会”的所有设定围绕的都是目标。当员工具备目标感的时候,他就会明白日报是日事日毕的抓手,周报是阶段性的目标和成果,会清晰一个月的目标、三个月的目标,会知道“三报”不是给别人写的,而是给自己写的。

(2)“三报四会”的逻辑

定目标:有月才有周,有周才有日。周目标是月目标的拆分,日目标又是周目标的拆分。月会开不好、月报写不好,何以谈“周”,更何以谈“日”呢?因此,我们要先定好月目标,再通过月报和月会去对其进行管理,这样才能确定好周目标和日目标。

盯目标:有日才有周,有周才有月。以我的团队为例,伙伴们在开周会、写周报的时候,都会写上月目标,因为周目标是月目标的落地;而在写日报的时候会写上周目标,因为日目标是周目标的落地,第二天的规划都是由周目标来决定的。当我们从日到月层层递进地去盯目标时,就不会担心三报四会流于形式,想要的目标无法达成了。

(3)“三报四会”的落地

我很喜欢达喀尔拉力赛的创始人泽利·萨宾说的一句话:出发之前一切都只是梦想,上路了才是真正的挑战。想要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就像你不去推动飞轮,飞轮就永远不会转动一样。我们需要的便是推动飞轮的第一把力。“三报四会”如何落地?我的答案很简单:抓紧时间去做,先做了再说。做完没有成果,我们再去复盘和迭代,但是努力迈出第一步才是一切的前提。

三、制度上丨落地的制度保障

说完思维层面的,还需要制度上的保障。我还是以“三报四会”为例,看看它在落地中需要哪些机制的保障。

(1)机制落地的四大保障

①角色保障:确定相关负责人,清晰责任。

②制度保障:明确相关的制度,制定标准。

③激励保障:确定好正向激励,随时表扬。

④结果保障:制度落地有结果,树立标杆。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感受这四大保障的作用。比如,在日报制度推行之前,管理者先确定好负责人,然后明确惩罚机制。一开始员工写不好日报,但是没关系,先让其有从0到1的过程,并且管理者在过程中不断向其告知写日报的作用和目的。当确保所有人都开始写日报后,管理者可以把写得好的日报展示出来,以此正向激励员工,并树立起标杆。当优秀的日报逐渐增多时,就要开始抓质量,用负向激励的方式对劣质的日报进行批评,该罚就要罚。所谓“下不为例”就是“下可有例”。


管理者能否“一米宽,一百米深,一把钢尺量到底”,真正展现出自己的管理力,就取决于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

有了机制的保障,我们还需要懂得如何搭建机制。

(2)机制落地的四大核心

①有框架,才有基础。

②有责任人,才可运转。

③有复盘,才可迭代。

④有结果,才有价值。

我们要知道,对于管理来说,只要结构对了,结果就不会有太大纰漏。框架是机制的基础,而在构建框架的同时,管理者要用践行去影响责任人才能让机制运转起来。当我们有了三报四会等一系列框架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复盘和迭代了。不断地复盘、迭代,目的是让这些机制扎扎实实地落到底,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之前付出的努力才有价值。

有了上述方法再结合切实的行动,我们还会再怕“三报四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吗?我想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管理是门学问,但看的却是落地的效果。我们只有打好基础,将管理力渗透进团队中去,才能收获那个快速转动的美丽“飞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员工离职的背后,是管理者职责的缺失
“势、人、事”:面对不确定,送你一套管理简化“组合拳”
做管理,先把自己练好
员工最喜欢的,往往都是助燃型领导
吴伯凡丨无所事事的忙碌
当领导,必须拥有的:6个思维,6个心态,6个能力和6个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