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DT简讯】第29次上海长征医院胰胆肿瘤多学科研讨会

    2016年08月29日(周一)下午14:00—17:00,在长征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29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邵成浩主任、介入科董伟华主任、影像科萧毅副主任、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共同主持,参加者包括肿瘤科焦晓栋主治医师、介入科江海林主治医师及普外科、消化内科、影像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医生。上海长征医院普外科邵成浩

    会议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我院医教部蔡剑飞主任作《医疗风险与防范》的学术讲座,第二部分为病例讨论,共讨论了来自胰胆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6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主持人

会议现场

学术讲座


 长征医院医教部蔡剑飞主任---《医疗风险与防范》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保本点”,因此,重视医疗安全,如何认识及防范医疗风险应时刻贯穿在医疗工作中,蔡主任为大家系统分析了医疗风险的原因,阐述了医疗风险的表现形式,并就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对医疗风险进行防范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肯定了多学科协作在对病人的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方面的肯定,可以有效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



病例讨论

 1、肿瘤科原凌燕主治医师《胰腺浸润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癌(IPMC)一例》

   患者为53岁女性,于2014年11月因上腹部饱胀伴皮肤巩膜黄染,行ERCP检查见胰头部占位伴胰胆管扩张。2014-11-24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头肿块5*4cm大小,包膜完整。术后病理:(胰头)浸润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癌(浸润成分为中分化导管腺癌),(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G1型。术后2015-2-28起行单药吉西他滨方案化疗4次,具体为吉西他滨1.6g vd d1.8,21天一个周期,末次化疗时间为:2015-5-22。2016年6月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反酸、呃逆,伴有阵发性腰背部针刺样疼痛。于2016-8-15腹部增强CT提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改变,腹腔干下方软组织影复发待排,肠系膜根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肝右叶新见小结节,转移待排。2016-8-8  PET-CT提示:1、胰头癌术后,术区肿瘤复发,胆囊窝区高代谢灶考虑种植转移可能。2、肝右叶小囊肿,脾大,肠系膜根部脂膜炎及炎性淋巴结可能。术后随访期间肿瘤指标正常范围,此次查CA19-9 90.58U/ml,CA12-5 51.9U/ml。2016-8-23患者于我院肿瘤科行GS方案(吉西他滨1.6g vd d1.8+替吉奥60mg po bid d1-14)化疗1次,目前化疗疗程中,轻度胃肠道反应,可耐受。

  原凌燕主治医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Neoplasia , IPMN)占全部胰腺外分泌肿瘤的 1% - 3% ,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 ,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具有临床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的特点。IPMN可以从不同程度异型性增生发展为浸润性癌。2010 年 WHO 根据 IPMN 的恶性倾向,将IPMN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异型性增生和浸润性癌。2012 年 IPMN 诊疗指南建议放弃原位癌的概念,而将其视作重度异型性增生。有研究认为IPMN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形式,如KRAS,BRAF,P53等。那么针对不可手术的或术后复发的浸润型IPMN如何治疗?此患者为浸润型IPMN,是否适用于常规胰腺癌化疗方案?该患者肿瘤复合神经内分泌肿瘤G1成分,后续如何随访?

  影像科萧毅副主任:就该患者术前CT所见,其表现为胰尾萎缩、胰管扩张、胰头部低密度肿块,首先影像学考虑胰头癌诊断,鉴于该患者胰管扩张非常明显,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应把导管内乳头状癌列为其首位鉴别诊断,常见的导管内乳头状癌胰尾萎缩一般不明显,可以结合ERCP检查,如乳头处有粘液流出,可以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诊断。其术后八月份增强CT可见原胰头手术区域低密度团块影,结合其PET-CT检查,符合胰腺癌复发。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就目前提供的该患者有限的术前的胰腺增强CT层面可见胰管扩张,胰头部肿块仍以实性为主,不符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囊实性肿瘤诊断,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但其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考虑可能提供的CT的层面未能完全显示该肿瘤。目前术后肿瘤复发诊断基本明确,考虑行全身化疗。

  肿瘤内科焦晓栋主治医师:该患者诊断已由手术及病理证实,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基因的突变,如:KRAS,GNAS,BRAF,P53等,目前主要集中在KRAS和GNAS,但其诊断效果尚有待证实,目前针对针对不可手术的或术后复发的浸润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化疗方案仍采用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临床上有1/3患者选择GS(吉西他滨联合S1)方案,患者耐受性尚可,该患者目前亦采用此方案。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1、该患者术前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胰头部低密度乏血供肿块,囊性成分不明显,胰管明显扩张,胰尾部明显萎缩,影像学上诊断考虑为乳头状粘液癌不典型,其术后病理亦证实具有胰腺导管腺癌浸润。2、针对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好发于男性,分为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前者恶变率高于后者,主胰管型可恶变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或浸润性导管腺癌,分支胰管型恶变率虽偏低,但一旦恶变,往往为导管腺癌,但就既往经验及文献报道,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后其余后优于胰腺导管腺癌。该患者目前术后生存期已达两年,再结合其术前影像学特点,其胰尾部萎缩明显,考虑肿瘤生物学行为偏惰性。3、该患者近期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支持术后肿瘤复发,根据2015、2016年NCCN指南,不论胰腺导管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等均推荐联合吉西他滨为一线化疗方案。



2、消化内科王剑主治医师《肝门部梗阻导致黄疸一例》

   患者为61岁男性,患者因“乏力、纳差伴肤黄、眼黄、尿黄1月余”入院。吸烟史30余年,每日约10支,未戒烟;饮酒史30余年,每日饮用白酒100g。入院前辅助检查:CA19-9 2075.60 U/ml,CA-125 467.30 U/ml,AFP、CEA未见异常。上腹部CT:胰尾部占位,考虑胰腺癌,并肝区、胃窦周围、大网膜、肠系膜根部多发淋巴结转移,胆道梗阻,腹腔少量积液;胃窦壁水肿、溃疡形成。入院后辅助检查:血生化(2016-08-17):TB 319umol/L,DB 234umol/L,TP 54g/L,Alb 29g/L,ALT 119U/L,AST 95U/L,γ-GT 482 U/L,AKP 892U/L,Glu 5.3mmol/L,Cr 49umol/L,淀粉酶 340U/L。CA19-9 3272U/ml,AFP、CEA正常范围内。电子胃镜:胃角巨大溃疡,胃窦多发小溃疡;病理活检提示炎性改变。上腹部MRI平扫+增强:胰尾部占位,考虑恶性,伴腹腔及腹膜广泛转移,胰源性门脉高压,腹水,肝内胆管明显扩张。MRCP:肝门部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胰尾部胰管显示不清。于2016-08-22行ERCP+胆管金属支架置入+鼻胆管置入术, 2016-08-25复查肝功能:TB 210umol/L,DB 158umol/L,TP 49g/L,Alb 27g/L,ALT 77U/L,AST 73U/L,γ-GT 316 U/L,AKP 636U/L,Cr 43umol/L,淀粉酶 31U/L。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该患者首先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结合其入院前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考虑为阻塞性黄疸:肝门部转移癌,胰腺癌伴腹腔淋巴结多发转移,胃溃疡性质待定。入院后首先行电子胃镜,可见胃角巨大溃疡,恶性不能排除,取活检明确溃疡病理性质,并行ERCP胆管金属支架置入+鼻胆管置入术,解除胆道梗阻,目前黄疸已有明显消退,其溃疡活检病理尚未回报,并下一步拟行超声内镜下胰尾占位穿刺,明确病理后行全身化疗。

  影像科萧毅副主任:其上腹部增强CT可见,胰尾部可见明显的低密度占位,磁共振检查可见T1加权该占位呈低信号,T2加权稍高信号,强化后呈明显低信号,符合胰腺癌影像学特点,肝门部、胃窦部、肠系膜根部可见多发延迟性强化大小不等占位影,考虑为腹腔转移,另T2加权可见肝周及肝肾隐窝片状高信号,考虑为腹水。延迟强化后可见胃短血管及胃大弯侧血管曲张增粗,该患者诊断考虑为胰腺癌伴腹腔多发转移。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该患者CT、MRI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该患者目前诊断考虑为胰腺癌腹腔广泛转移,肝门部淋巴结转移造成梗阻性黄疸,胃角部溃疡性质待定,恶性不能排除,目前胆管支架及鼻胆管已置入,黄疸已有明显消退,针对该患者下一步治疗建议:针对胃窦部病变先按溃疡治疗同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并限期行超声内镜下胰尾肿块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后行全身化疗。其胃底静脉曲张考虑为胰源性门脉高压,暂不考虑手术治疗,但应注意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能。



3、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十二指肠水平段GIST一例》

  患者为60岁男性,因“黑便1月,加重1周”入院。血常规:WBC: 3.9×109/L、RBC: 2.83×1012/L、Hb: 80g/L,PLT: 257×109/L。大便隐血阳性。肝肾功能(Biochemical examination):TB: 5umol/L、DB: 2umol/L  Alb: 36g/L、ALT:19U/L、AST: 20U/L、r-GT: 18U/L、AKP: 56U/L。AFP、CEA、CA199、CA125均正常范围。电子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CT平扫+增强:十二指肠水平部软组织肿块,考虑间质瘤可能。

  萧毅副主任:上腹部增强CT所见:由胃窦始层面追踪十二指肠圈,可见该肿物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边界清楚,质地均匀,包膜完整,有明显延迟性强化特点,考虑间质瘤,近端十二指肠壁有增厚表现,考虑为水肿可能性大。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病灶,患者无梗阻症状,不考虑十二指肠腺癌。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该肿物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质地均匀,包膜完整,考虑为间质瘤,可以完整切除,同时该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有手术指征,如术前需病理明确,可行小肠镜检查,可以达到术前明确目的。

  陈丹磊主治医师:该患者CT检查所见,符合十二指肠水平段间质瘤特点,距离十二指肠乳头有一定距离,可考虑腹腔镜探查,行kocher切口,翻起胰头部,充分显露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至屈氏韧带,再完整切除肿瘤后修补十二指肠,术中注意避免肿瘤破溃。

  朱洪旭医师:该患者影像学检查符合间质瘤特点,但术中应注意探查是否存在其他小病灶可能,手术应尽可能局部切除,避免联合脏器切除。

  侍力刚医师:该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起始部,肿瘤大小约5cm以上,可考虑先行术前辅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可避免联合脏器切除。

  邵成浩主任医师:结合增强CT检查,该患者十二指肠水平段占位诊断明确,外生性生长,质地均匀,包膜完整,强化以静脉期为主,这种强化方式符合间质瘤特点,该患者有消化道出血表现,手术指征明确,术前评估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方式考虑为局部切除+十二指肠修补,此部位行腔镜手术后修补有一定困难,建议开腹手术,术中仔细探查是否存在其他部位并发小病灶可能,另修补时应采用横向连续缝合,并间断浆肌层缝合加强使其浆膜化,术后胃管放过修补口,进行有效减压。术后根据其病理、免疫组化及基因学检查明确其危险组分级,确定其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4、普外四科侍力刚医师《胆总管下段占位一例》

  患者为65岁女性,因“皮肤巩膜黄染,伴乏力纳差1月余”入院。实验室检查:TB163umol/L↑, DB 112umol/L↑,Alb 39g/L,ALT156U/L↑,AST 106U/L↑,r-GT 380U/L↑。CA19-954.77U/ml↑,AFP、CEA、CA125、CA724均正常范围。MRCP:胆总管下端梗阻,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增强CT:胆总管下段占位,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恶性。胆总管下段低回声占位。

  影像科萧毅副主任:结合该患者MRCP、胰腺增强CT检查,可见肝内、外胆管均有扩张,肝外胆管扩张明显,胆总管下段呈明显的截断征,胰管未见扩张,未见明确的高密度影,考虑为起源于胆管下段的恶性肿瘤,未累及胰头。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该患者超声内镜可见胆管下段1.2*1.0cm大小低回声占位,结合其影像学特点,考虑胆管下段恶性肿瘤。

  普外四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因梗阻性黄疸入院,MRCP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呈明显“截断征”。增强CT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末端“横断”,强化后呈稍低密度,结合其超声内镜所见,考虑胆管下段的恶性肿瘤,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方式考虑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5、普外四科侍力刚医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一例》

   患者为20岁女性,因“反复中上腹痛2年余”入院。CA199、CA125、AFP、CEA均正常范围。上腹部CT平扫:胆总管明显扩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可能。MRCP: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处多发结石;胆囊炎可能。

   侍立刚医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为五型:I型为胆总管囊肿;II型为胆总管憩室;III型为十二指肠壁内段胆总管囊状扩张;IV型为肝内外胆管多发囊肿;V型为肝内胆管多发囊肿,即Caroli病,结合该患者影响学特点,考虑为I型。

   影像科肖毅副教授:结合MRCP及CT检查可见,肝门部至胰头区圆形囊状低密度区,壁薄而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囊肿较大,挤压胰头区致其左移,符合胆总管囊肿影像学特点。

   普外四科陈丹磊主治医师:结合该患者症状及影像学特点,符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I型诊断,具备手术指征,可行囊肿剥除+胆肠吻合术。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胆总管囊肿多属先天性发育畸形,其病因尚存争议,多数认为本病与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胰胆管交界部发育畸形、神经分布异常、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包块、寒颤、发热、黄疸等,分为五型,该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MRCP、CT可见肝门部至胰头区圆形囊状低密度区,壁薄而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囊肿挤压胰头区致其左移,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诊断符合I型胆总管囊肿,因其可造成黄疸、胆道感染及恶变,因此,胆总管囊肿一般一经发现,均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剥除囊肿,远端结扎闭合,近端行胆肠吻合,术中剥离囊肿时应避免损伤左右肝管汇合部。



6、普外四科曹坚平主治医师《胰体部占位一例》

   患者为62岁男性,因“中上腹胀3月”入院。血常规:WBC:7.4×109/L GR%: 75.2%↑、RBC: 2.61×1012/L↓、Hb:76g/L↓、PLT: 147 ×109/L。肝功能:TB:3umol/L  DB: 1umol/L、Alb:33g/L↓、ALT: 18U/L、AST: 15U/L、r-GT:41U/L、AKP: 93U/L。CA19-9: 1273U/ml↑,AFP、CA15-3、CEA、CA125、CA724均正常范围。上腹部CT:结合病史考虑胰腺体部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囊肿,肾囊肿。超声内镜:胰体部占位,考虑CA,行穿刺活检。病理尚未回报。

   影像科肖毅副教授:增强CT:动脉期可见胰体部低密度占位,累积腹腔干,肝动脉、脾动脉,符合胰腺癌影像学诊断,肝动脉旁及腹膜后可见延迟性强化结节,考虑淋巴结转移。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影像学特点诊断胰腺癌较典型,讨论主要集中在下一步治疗方案,CT检查可见肿瘤接触腹腔干小于180°,腹腔干根部完好,胃十二指肠动脉完好,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受累,属于可能切除胰体癌,依据2016 NCCN指南,胰体尾癌侵犯腹腔动脉,归类为可能切除胰腺癌,推荐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与R0切除率,提高中位生存期。该患者已行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可待病理回报后先行新辅助治疗,方案考虑为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2-3疗程后评估,肿瘤缩小或不进展,再行手术治疗。




聆听和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ERCP、CT、MRCP对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应用
胰腺病变(四)
【疾病防治】“深藏不露”的器官
胰腺癌
[胰腺疾病] “胰头癌及胰头钩突癌”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C068】胰腺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