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夏天给身体加把火——浅谈夏至灸法(三伏灸也适用,建议收藏)
前 言


再过几天就要到夏至节气了,本文通过9个方面进行阐述夏至灸法的应用,同时对艾灸穴位的便捷取穴进行了配图说明,供大家参考,文字比较长,七千余字,请耐心阅读。
内容主要涉及:
1、中医对待疾病的解决方法——围师必阙 ;
2、夏至为何用艾灸法? 
3、夏至灸的适宜人群;
4、夏至艾灸时间的选择 ;
5、有烟艾灸和无烟艾灸有何不同?
6、夏至灸的准备工作;
7、选择哪些穴位来灸? 
8、夏至灸过程中和之后的注意事项; 
9、其他方法简要说明。
中医对待疾病的解决方法——围师必阙


看过电视剧《狂飙》的朋友或许记得高启强在给弟弟高启盛讲述孙子兵法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后几句。

“围师必阙”是作战的“八戒”之一,说的是:当你围困敌人的时候,即使你有制胜的把握,也一定要留一个缺口,不要把敌人完全围死,因为围死了,敌人见没有活路,便会做困兽之斗,拼死抵抗;如果能给敌人留一个出口,敌人就会一心想逃跑了。

这句话其实就是传统中医对待疾病的解决方法。无论身体存在何种病邪,需要的是“围师必阙”的智慧。

简单点说,当人体的病邪处于阴面时(下图中的黑色圆圈内),只需要将病邪从阴面从里到外逐层驱赶到A点出口,再进入阳面区域,接下来再从阳面驱赶到B点出口,由此病邪自出,疾病可愈。

倘若人体的病邪处于阳面时(下图中的白色环圈内),只需要将病邪从阳面驱赶到B点出口,由此病邪自走亦可。

倘若能想明白了这个“围师必阙”的道理,再看看现代西医的治病方法,滥用抗生素和大量苦寒之药,就会无限感叹我们的古代先人是多么的智慧。

当然对于医者来说就需要去认真辨别阴阳面的问题了,正如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倘若阴阳辨察不明,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接下来,就来说一说运用“围师必阙”进行驱赶体内病邪的灸法。

夏至为何用艾灸法?

01
灸法和其他调理方法的区别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
  • 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 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注:这里所说的毒药不是我们现代所言的毒药,说的是汤剂)
  •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 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意思是说:
  • 东方地处海滨,人们多喜食鱼类而喜欢咸味,会使人热积于中、皮肤色黑、肌理松疏,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对其调理,用砭石比较合适。 
  • 西方地区,饮食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所以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对其调理,用汤剂比较合适。 
  • 北方地区,处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时常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容易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对其调理,适合用艾火灸灼。
  • 南方地区,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他们的皮肤腠理致密而有赤色,易发生筋脉拘急等疾病。对其调理,比较适合用针刺的办法。
  • 中央之地,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瘘弱、厥逆、寒热等病,对于这些病的调理,宜用导引、按跷的方法。
这里主要论述了五方的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人的体质特点、所患病证以及调理措施的不同等。
此外,在《韩非子·喻老》中有一篇文字,说的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其中扁鹊说了这样一段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古人也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说
可见砭、针、灸、药、导引、按跷这六种方法各有其优势所在。
02
那么使用灸法为何用艾叶呢?

  • 《名医别录》有云:艾叶,苦温,吐血、下利、辟风、长肌、下部疮䘌、妇人漏血、阴气亦利,作炷灸疾,百病可治。
  • 简要意思是说:艾叶味苦,性温,可以止下痢、吐血、下体䘌疮、妇人漏血,祛除阴气,生肌肉,祛除风寒,使用艾灸的方法可以调理多种身体疾患。

  • 《本草经疏》有云:艾叶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故味苦微温,熟则大热。可升可降,其气芳烈,纯阳之草也,故无毒。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烧则热气内注,通筋入骨,故灸百病。
  • 《扁鹊心书》中有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
  • 《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所以说,将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温热刺激人体的穴位或者特定的部位,通过“走窜力”(渗透力)沿着经络传导,可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逐痹、补助元阳、行气通络、回阳固脱、消淤散结、驱邪扶正、温煦全身的调理作用。
03
为何选择夏至节气期间进行艾灸呢?

夏至节气,我们居住的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光照加热能力最强。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亦有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应于人体,此时人体气血充盈于表,借天之阳气运用艾灸之法,最易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正如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言:“阳气流通,阴气无滞。”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冬病夏治的调理作用。

注:尽管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光照加热最强。但由于地面加热再传导回大气,有一个滞后期,因此要到7-8月的三伏天期间会达到最热。在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中伏最热,北方地区偏向于初伏更热,各地略有差异。所以本文所谈夏至灸的做法也适用于三伏天进行艾灸。

夏至灸的适宜人群和不宜人群


适宜人群:

  • 先天体质中阴值高,阳值低的人;

  • 运气体质中,寒体、风寒、寒湿、寒燥之人;

  • 经常伤风感冒、面色唇口苍白、四肢厥冷、目暝倦卧、少气懒言、口吐清水、饮食无味、喜欢热饮;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指甲发青等免疫力低下之人;

  • 有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盆腔炎、胃脘痛、腹痛、泄泻等病症的人;

  • 气血凝滞之疾,例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等病症之人;

  • 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久利、遗精、阳痿、虚脱及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如脱肛等病症之人;

不适宜人群:

  • 血虚的人;

  • 类风湿关节炎的人;

  • 阴虚火旺、湿热、热毒炽盛之人;

  • 对于女性生理期和孕期要慎灸,不同问题不同对待,需要遵医嘱。

  • 严重心脏疾患、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等人应慎灸或禁灸。

夏至艾灸时间的选择


一般选择夏至的前一天、夏至当天、夏至的后一天,共计3天(见下图)。 

夏至灸每天的时间选择:建议上午8:00-11:00,下午13:00——17:00为适宜,不应在晚间进行艾灸,不利于阳气潜藏,同时也会影响睡眠。

夏至灸在施灸过程中,每个穴位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当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大的原则是施灸时间以局部皮肤变红或者红晕就可以停止。

施灸过程中有的穴位附近会发痒,不用担心,此时更要多灸一灸,灸到不痒微微有一些痛就可以了。

有烟艾灸和无烟艾灸有何不同


当下艾灸可分有烟艾灸和无烟艾灸,有何不同呢?

  • 首先是烟雾大小不同,有烟艾灸在实施过程中,烟雾较大,而无烟艾灸是对艾绒进行了碳化处理,故而烟会少一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左右。但如果对烟比较敏感或者患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建议使用无烟艾灸。

  • 其次,两者的热量的渗透力( 也可称为“走窜能力”)不同。有烟艾灸的热量相对温和,走窜能力强,无烟艾灸的热量更大,但走窜能力不如有烟艾灸。

综合来看,有烟艾灸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调理作用比无烟艾灸更强一些。

夏至灸的准备工作

01
艾的选择

艾有新艾、陈艾之分。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陈艾叶中以三年到五年为佳,俗称“三年陈艾”和“五年陈艾”。

建议使用三年陈艾为宜,一般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高一些自然有它的道理。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选用野生的紫杆艾,这种野生艾得天地之气的精华,而且“走窜能力”更强。

02
艾灸前的身体状态问题
  • 应情绪平和,不宜在大惊、大恐、大怒的情况下施行;
  • 不宜在过劳、过饱、空腹、醉酒的状态下施灸;
  • 重大器官及大血管分布的区域,如颈部大动脉、心脏的区域禁灸;
  • 灸时应避风,不能开空调直吹。
03
身边备好一瓶水和一小盒面粉或白砂糖

一瓶水主要是防着火;一小盒面粉或者白砂糖二者有其一即可。

笔者是用面粉在身边的。倘若在艾灸的过程中不慎被烫到了,如果面积不大,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仅仅是痛,尚未起水泡,此时可以迅速把面粉敷在上面,让面粉完全遮盖被烫的区域,过一会,被烫的区域会开始疼痛加重,不用害怕,再过一会就没事了,这样处理既不会起水泡,也不会留下疤痕。

(注:此方法也可用在开水烫伤、炒菜时被油溅伤等

此外一般艾灸10-15分钟后,穴位周围泛红晕,此时大都已经轻微灼伤,建议用面粉覆盖一会再擦去面粉,这样可以避免起水泡,也不会留下深色疤痕,使用白糖的办法同理,不再赘述。

但是倘若被很粗的艾灸条烫伤,如果已经出血、皮肤脱落以及烫伤面积较大,建议尽快去医院处理。

04
隔姜灸法

如果实在担心艾灸后的水泡和疤痕问题,还可以用隔姜灸法。

具体做法为:将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心用针或牙签穿多个细孔,然后再进行施灸。当感到灼痛时,将姜片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冷之后放下再灸,至穴位周围的皮肤泛红即可。

隔姜灸简单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多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

可以选择哪些穴位来灸?


重点是中脘穴、关元穴、肾俞穴及命门穴、膏肓穴。此外还可以灸大椎、身柱穴、足三里等来增强免疫力。

每次施灸选穴不宜过多,容易“壮火食气”,反而容易损伤人体正气。

01
中脘穴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中脘穴,属于任脉。中脘穴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是胸剑联合与神阙穴(肚脐)连线的中点,也是神阙穴(肚脐)上4寸之处。

简便取穴法:找胸剑联合可以自胸部正中向下慢慢点按,会发现指下由硬变软处,胸骨下端尽处这个点就是胸剑联合,更简便寻找穴位的办法:五指并拢贴着腹部,小指对齐肚脐水平线,大拇指水平上方就是中脘穴。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穴可补益后天、滋养肾气、调控胃腑气血,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吞酸、开胃消食、止泻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02
关元穴

顾名思义,关元穴就是元气的关口,属任脉。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的下面3寸处。

简便寻找穴位的办法:四指(食指到小拇指)并拢贴着腹部,食指对齐肚脐水平线,小拇指水平下方就是关元穴。

艾灸关元穴可守养元气、补益先天、理气和血、益气固脱,对调理阳虚证、气虚证等各类虚损性疾病,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大小便失禁、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闭经、虚劳羸瘦、少腹瘀血等。

注意:艾灸关元穴务必要掌握“力道”,要温而不烫,灸到红晕为佳,以达到热量内透,腹内的寒气会立觉消散,如融化般的舒适。 

03
肾俞穴和命门穴

肾俞穴和命门穴位于腰部的一条水平线上。

穴位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缘,后正中线旁开1.5寸;命门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简便取穴法:先找命门穴,命门穴和神阙穴(肚脐)是前后相对的,以肚脐为中心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与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是命门穴。肾俞穴位于命门穴旁开两指的位置(食指和中指),左右各一个。

另一个取穴的办法是:挺胸,用力吸气,在侧胸部可以摸到肋骨下缘,沿着肋骨边缘水平向后面摸,摸到后腰部的肌肉的时候,这就是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分布在脊柱两侧各一个。而两个肾俞穴与脊柱的交点就是命门穴。

艾灸肾俞穴、命门穴,可以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能调理腰部虚冷疼痛;男性遗精、阳痿;妇女肾虚疾病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病证;足冷;腹泻;肾虚耳聋、视力下降、面容缺乏光泽、头晕、头痛等头脑失养证及虚劳证;并能延缓人体衰老,疏通背部气滞点。

04
膏肓穴

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肩胛骨内侧缘(脊柱缘)边,左右各一。

便捷取穴法:第四胸椎棘突的下方,距离脊柱四指(从食指到小指)宽度的外侧,左右各一个。

由于穴位藏在肩胛骨脊柱缘里,在多数体位中,肩胛骨都会挡住这个穴位,一般手法很难刺激到而取效,故古人有“针石不能及”的说法。

艾灸膏肓穴,对肩背酸痛、心悸胸闷、心律失常、失眠、抑郁症、汗症、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都有明显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艾灸膏肓穴时候,需要水平展开双臂,使肩胛骨外移展开,露出膏肓穴才可以进行施灸。

此外,除了使用节气灸进行调理外,日常还可以运用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和“五劳七伤往后瞧”两个动作对膏肓穴进行调理。

05
大椎穴

大椎穴:属于督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简便取穴法:低头,在颈部有一个凸起,那个就是第7颈椎棘突,大椎穴就在下方的凹陷处。

艾灸大椎穴,有温补阳气,散寒祛邪的作用,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表证;哮喘、气管炎等;过敏性疾病;癫痫、失眠等神志病;颈椎病;以及虚劳、内伤发热等气血津液病等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注: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各种轻症,除了艾灸法,日常居家还可以取鲜生姜,捣烂成泥,涂在纱布上,放于微波炉中适度加热,温度以皮肤能够承受为宜。然后敷于大椎穴上,可以散寒祛邪。

06
身柱穴

身柱穴,身为身体之意,柱为支柱之意,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重要穴位,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身柱穴为督脉腧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简便取穴方法:首先找到大椎穴,再往下数3个椎体即为第3胸椎棘突,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身柱穴。

艾灸身柱穴,可以调理感冒、咳嗽、哮喘以及脊背强痛。儿童使用灸法,还可以调理消化系统如消化不良、泄泻、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以及神经系统方面如儿童急慢惊风、癫痫、小儿脑发育不良等。

艾灸身柱穴的时候需要注意:艾灸点燃后置于穴位上方,需要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即可。在给儿童艾灸身柱穴的时候,由于儿童不一定能及时反映灼热的程度,家长应将食中二指置于身柱两侧,感知艾灸的温度适当调整艾条的高度。

07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便捷取穴法(两种):

1、坐立姿势(屈膝90度),四指并拢(食指到小拇指)与大腿平齐,食指指头指向外膝眼(犊鼻穴),向下量四横指,小拇指指头所在处就是足三里穴区域,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2、站立姿势,弯腰。四指并拢(食指到小拇指),同侧的大拇指水平伸直与四指成90度,用虎口围住髌骨(膝盖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即为此穴。

艾灸足三里穴,有补益脾胃、温中散寒、化淤消肿、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驱邪防病的调理作用。尤其对胃痛、胃下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呕吐、腹痛、肠鸣、泄泻、便秘;以及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都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夏至灸过程中和之后的注意事项


1、施灸手法上,笔者建议使用“悬灸”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以艾火之“走窜能力”深透体内,产生麻、胀、痛、寒气外散等传感。

2、施灸前建议喝一些淡盐温开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从而引起虚脱。

3、施灸过程中出现晕灸的处理:施灸的过程中,有人也会出现晕灸的情况。如果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颜面苍白、手冷脉细、血压降低,甚至眩晕等症状,则可以判断是晕灸,此时立即停止灸法,并安排静卧休息片刻,喝一点儿温开水即可缓解。

4、灸后的注意事项:

  •  艾灸结束先将艾条彻底熄灭,笔者的个人做法是把未用完的剩余的艾条放在一个长筒状的金属罐子里,盖上金属密封盖,艾条很快就熄灭了,下次再用很方便,不至于浪费。

  •  艾灸结束后先喝一大杯温开水,不可喝冷水;

  •  灸后出汗需要及时擦干;

  •  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不要立刻起身;

  •  灸后半小时后才能洗澡,应使用温水洗澡,不可用冷水;

  •  在施灸周期内,饮食应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之品;

  •  尽可能不吃海鲜、羊肉、鸡肉及白酒等肥甘滋腻发物,以免诱发过敏反应。

其他方法简要说明

01
天灸法
借太阳之热量进行天灸,在阳光明媚之日,选择一露天阳台或小院,裸露后背趴下(建议头部带个帽子,不要晒头部、颈部),将艾绒铺于后背,晒到全身微微出汗。(此法的难点是露天阳台和独立的小院不太好找) 
02
点按脐周排肾寒

稍微用点力,点按神阙穴(肚脐)两侧一个横指宽度的左右各一个点,在夏至灸的时间周期(夏至前后各一天和夏至当天),可以排肾寒,会感觉有一股暖流流入后腰部的命门处附近。

03
关元穴颤法

对关元穴位置使用颤法,就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轻放在关元穴位置,轻颤法5分钟左右。

(注:以手掌三指自然伸直,轻贴于穴位周围,用腕部内劲作细微的振颤。)

04
助阳“强肾法”
站立,挺胸,两眼微闭,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手握拳,拳心虚空,拳背轻贴肾俞穴,利用身体上下抖动来按摩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双拳不可移动,是利用两只腿的上下抖动来带动双拳反复摩擦穴位,每次练习三到五分钟,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即可。

注:本文为研究性文章,仅供学习及研究参考,不能作为调理处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个常用的特效保健穴位
腰间有个“大补穴”!能激发人体机能,快速提升免疫力
好!艾灸——温经通络(增强免疫力)
7月16日,初伏将至,伏前灸赶紧灸起来!三伏灸一灸,疾病绕道走!
升阳气,补肾虚,艾灸救治命门火衰
艾灸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