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非一病,百病兼之!艾灸这 6 大穴位,祛湿不成问题!

比如: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



湿气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

自然界中的水湿,比如天上的云、地下的水、早晨的雾露、冬日的冰雪。


 内湿

人体内的津液,也就是西医学上的体液。


实际上,正常的湿气没什么,但湿气太过,就叫做湿邪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植物本来需要两天浇一次水,可我们若每天都浇上两三次,过不了多久,这些植物就会烂根软叶。


人体也是如此,如果水湿过剩,排不出去的湿气就变成湿邪,成为了致病的因素。


有无湿气,伸舌便知


判断自己体内湿气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



1、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


水分越少,舌体越瘦;水分多了,舌体就会胀大起来。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


2、舌苔厚、发黏


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清净的,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出现了腻苔,那可能就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腻苔就好像舌面上挂着一层刚喝完的牛奶一样,又白又厚。


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对舌苔的影响较大,吸烟之人不适合这种辨别方法。


3、其它症状:


  • 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湿性重浊)

  • 便完不爽,大便冲不净,小便淋漓不尽(湿性黏滞)

  • 下肢容易水肿(湿性趋下)

  • 面色淡白,精力不济(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胃:产生湿的主要脏器



脾的主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五脏之中,所有的水湿代谢都离不开脾。而湿在脾和湿在胃也有不同,湿在脾的运化有关,湿在则与水湿停积有关。


一般湿邪在脾时,可用古方参苓白术散,一般药店都有成药出售。但是服用此方剂时,要有方法。临床上有些人也说这个方子的效果并不好:


第一,急于求成,药量用量较大;

第二,时间短,没有等脾胃功能恢复就停药,所以效果不好。


这里有一个老中医的经验服用方法:现在市场的参苓白术都为丸药,需用热枣水化开,1次3克,一天2次。要调理脾胃,缓慢图之,剂量要小、长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湿邪在脾的表现可以为腹泻,也可以为便秘。


  • 夏季暑湿腹泻



夏季出现腹泻,老中医经验:止泻不可过早,如果急于止泻会把湿热滞留在肠道中,不利于水湿代谢。


如果夏天着凉,出现轻微怕冷,低热,恶心呕吐,伴腹泻。可用芳香化浊的药物:藿香正气。


藿香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之功,本品性温而燥热,既可化在里之湿浊,又可解在表之暑湿,用于暑湿症及湿温症初起,为暑令常用之品。


本品又能和中止呕,常用于呕吐,对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最为适宜。


  • 湿邪在脾便秘


如果湿邪在脾的表现为便秘:大便粘滞不爽,欲便不尽,质地不干,排便时间长,许多达半小时以上。


老中医验方:莱菔散


  • 湿邪停驻肾腑:肾着腰疼



人一上了岁数,都会出现腰疼的症状,有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伤”,有的说“我肾虚!”。其实您的腰疼并不是腰椎损伤,也不是肾虚,而是肾着腰疼。


何为“肾着”呢?肾着说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湿邪,这里说的肾只是肾脏的反射区,并不是肾病。


正是因为湿邪停留在肾府,所以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寒者热之”。


脏腑失调,产生内湿


虽然脾胃是产生湿的主要脏器,但许多脏腑功能失调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谢失调,而产生内湿。


而这种内湿产生后,可以停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肠胃、肝胆、皮肤、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比如说寒湿、湿热、痰浊等,关键要看病人的体质,或者说脏腑的功能状况。

  

哪一个脏腑功能失调,湿邪就容易侵犯哪一脏腑。换句话说,湿邪停留的部位,一定是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而且,湿邪停留的形式,是随着病人的体质转化的。


一般这样的病人,平素容易动怒,经常饮酒,参加各种宴会,饮食不节制,又正当壮年,应该是肝火或肝阳偏亢,内热偏盛,这样湿邪产生后,就会随之化热,我们称为湿热。


停留在肝胆,就叫肝胆湿热。


出现肝胆湿热,怎么办?


1
茵陈大枣水



【原料】茵陈蒿30克,红枣10枚


【制法】将红枣掰碎,与茵陈共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1~2次食枣、喝汤。


2
凉拌天麻



【原料】鲜天麻、葱、姜少许


【制法】


1、将鲜天麻块洗净,用刀像切土豆一样切丝。然后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待凉后和姜丝、葱丝一起加盐、味精等调料拌合就成了。


2、此外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加一些搭配的食材。


肺脾功能失调,产生痰湿。


肺气通于天(气温、粉尘、细菌、病毒等),为娇脏。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脾功能失调都会使水湿代谢失常,所以水湿就变成痰湿。


痰湿蕴藏于肺,所以导致肺的功能失调,加重水液代谢失调,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疾病。


对于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饮用三子养亲汤来进行调理。



  • 苏子:辛,温。归肺、胃、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润便。

  •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豁痰利气,温肺散寒,通络止痛。

  • 莱菔子:辛,甘,平。归肺、脾、胃经。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


艾灸祛湿的6大奇穴


1、关元穴



关元,是一个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等。


3、丰隆穴



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4、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5、解溪穴



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6、足三里



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灸疗时间:


每天一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艾灸一周后休息一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堂视频+文稿 国医大师巧祛湿(视频)
打呼噜--试试按摩4大穴位止鼾
宣肺祛痰治打鼾
补脾以治咳嗽:咳嗽从脾胃调治之法
栾博士的贴穴方
化痰最强穴,艾灸以后,痰湿一扫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