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情绪好不好,身体都知道



有人曾说:

世界上所有的病,

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深以为然。

好友小李总是面部过敏。

然而,她始终没有查出过敏原。

她心理咨询后才意识到,过敏的背后有规律:

母亲在身边她就过敏,一走又消失。

从小到大,母亲对她有着超强的控制欲。

面部过敏的本质,是她与母亲的关系“过敏”。

在潜意识,她非常抗拒母亲侵犯自己的边界。

没有释放的强烈情绪,积压下来,形成了身体的隐疾。

来源:Pexels

身体和情绪密不可分。

很多时候,身体的问题,其实情绪问题的隐喻。

如果我们能及时觉知情绪问题,就有机会调整失衡。

做回情绪和身体的主人。

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如何通过4个小动作,正确认识并管理情绪?

01

情绪炎症:
身体成了情绪的替死鬼

舞动治疗师王宇赤曾写道:

皮肤经常会过敏、长痘,很可能是生活中被人侵犯了边界;

常常突然头痛,可能是委屈自己去接受别人的想法;

身体肥胖,减肥困难,很可能是长期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况被称为“情绪炎症”。

和受伤而引发的身体炎症一样,

积压的情绪,也会让人发热、烦躁、不舒服,甚至会感到疼痛。

当我们产生情绪问题,最先被攻击的是免疫系统。

超过70%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情绪。

这是导致身体疾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许多慢性病相关。

比如,我们一直用“心碎了”来形容分手后的感受。

实际上,这并不仅是一个浪漫化的比喻,而是可能发生的事实。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悲伤故事:

结婚多年的夫妻在几天内相继去世;

父母在失去孩子后几天内去世。

来源:Pexels

一项研究显示,孤独寂寞与心脏病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

“心碎了”可能会引发冠状动脉阻塞。

关于丧偶与死亡率的统计数据证实:

在配偶去世后的头三个月内,

一个人去世的可能性是未丧偶人士的2倍。

这种极度悲伤所触发的病症,被称为“心碎综合症”。

除此之外,近期一项研究表明:

一周内有过强烈愤怒情绪的成年人,

白血球介素6(IL-6)水平会升高——

这是身体有慢性炎症的指标之一。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很多身体隐疾,都是“情绪炎症”。

激烈的情绪,有害身心健康。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消灭这些情绪吗?

并不是。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情绪共存,成为情绪的主人。

02

如何与
情绪共存?

辩证行为疗法(DBT)里有4个步骤。

1、2个简单小动作,让你快速恢复平静

  • 第一个小动作,身体前屈。

弯下腰,然后试着用手去触碰你的脚趾。

不要在意自己能否真的碰到。

如果觉得站着太累,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着。

然后试着身体向前弯曲,与此同时,用头去靠近你的膝盖。

为什么这个简单的小动作能缓解情绪?

因为,身体前屈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

负责休息和消化的系统。

当你感到安全而且是被保护时,

副交感神经系统会让你的身体平静、放松。

来源:Pexels

  • 第二个小动作,有节奏地呼吸。

呼吸,其实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情绪控制方法之一。

不过,需要把握好呼吸的节奏,才能有效缓解情绪。

呼气时间一定要比吸气时间长。

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我们感觉更平静。

怎么才能控制呼吸节奏?

其实很简单。

当你吸气时,在内心默数时间;

当你呼气时,以同样的速度默数时间。

如果你吸气默数了4秒,那么你呼气时至少要数到5秒。

如果想要获得双倍功效,你可以在做前屈的同时,有节奏地呼吸。

来源:Pexels

2、准确地描述情绪,为情绪命名

如果想要长远地管理情绪,你需要深入认识你的情绪及其组成部分。

也就是,学会准确地描述你的情绪。

也许你会疑惑,你当然知道自己的感受,对吧?

但你怎么知道你所认为的“愤怒”,就一定是愤怒。

而不是焦虑呢?

其实,很多人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情绪。

我们只是在把我们认为的感觉,当成了实际的感觉。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在情感忽视的环境中长大。

所以,会习惯性地忽视或回避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就导致很难准确地给情绪命名。

很难梳理自己的真实感受,迷失在情绪“迷雾”中。

当你感到心烦意乱时,你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吗?

如果不能,可以仔细思考以下问题。

来源:Pexels

首先,你可以问问自己:

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感觉?

你对此有什么反应?

不要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你只需要诚实地描述一切。

接着,你可以进一步思考:

你对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

你如何解释当时发生的事情?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随意评判、急于下结论或做假设?

想清楚后,你可以试着回忆:

你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

例如,某些部位变得紧张或紧绷,以及呼吸、心率和体温的变化。

你的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以试着描述你的肢体语言,姿势和面部表情。

接着,再试着回忆:

当时,你的内心产生了什么冲动?

你想大喊大叫或者扔东西吗?

有没有想要避免眼神交流,马上逃离的冲动?

你有冲动行事吗?还是做了别的事?

来源:Pexels

回答完这一系列问题,你就可以给情绪命名了。

你的情绪属于哪种基本情绪:

高兴?伤心?恐惧/惊讶?还是生气/厌恶?

如果想更深入更具体,你还可以借助情绪感觉轮来命名。

情绪感受轮。来源:网络

为什么给情绪命名这么重要?

正如美国精神医学临床教授丹尼尔·席格(Dan Siegel)所说:

“如果你无法说出它的名字,就无法驯服它。”

3、不要评判感受,学会接纳情绪

评判自己的感受,只会平添痛苦。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你很生气,朝孩子发火。

事后,你又会反思——

也许孩子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和朋友吵架了。

然后,你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于是,你不仅对孩子感到生气,还会为此感到自责。

情绪不仅没有缓解,还增强了。

要记住,情绪没有好或坏,对或错。

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

你产生了某种感觉,就是你此时该有的感觉。

来源:Pexels

但你也需要注意,不要将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

比如,感到愤怒(情绪)和生气时大喊大叫(行为)是两码事。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评判某种情绪,可以再思考一下:

比如,你是从哪里得知“悲伤是不对的”?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接纳你的情绪。

接纳,并不是说你要喜欢这种情绪,或者希望它一直存在。

而是说,你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

可以试着写下这些句子,比如:

我很生气。

我觉得生气没什么。

我现在生气是有道理的,因为……。

我的脾气大,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我的成长环境不好。

你可以重复这个小练习。

不要进行自我对话,因为很容易又开始自我评判。

最好把这些回答写下来,或者存在手机里,这样你就可以随身携带。

有情绪时,翻出这些句子,读给自己听。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对这种情绪的看法变了——

你变得更能接纳自己的情绪,更少地评判自己的感受。

来源:Pexels

4、“反其道而行之”,降低情绪的强度

一旦你稍微平静一点,弄清楚了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并且接纳了它。

下一步,就是决定是否要做些什么来控制这种情绪。

你可能会想:“这种情绪让我不舒服,我当然想控制这种情绪。”

但请记住,任何情绪的出现是有原因的。

重要的是,你要弄清楚情绪在传达什么信息。

情绪过于强烈时,会阻碍这些信息传递。

比如,你对某人很生气,但你想和对方沟通。

然而,你过于生气,导致你们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再比如,人一多,你就很焦虑。

你其实很清楚,没有人会对你的安全构成威胁。

但是,这种焦虑就是让你没有办法出门。

如果是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减轻情绪的强度。

这时,你需要注意到,这种情绪让你想要做什么?

在DBT中,有一句俗话叫做:“情绪爱自己。”

也就是,情绪会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强化这种情绪。

这会让我们掉入一个死循环。

所以,我们要打断这个循环:

通过做出相反的行为,来减轻情绪的强度。

以下是一些例子。

来源:Pexels

1)愤怒:

伴侣做了某件事,让你感到很生气,这种情绪让你很想说些伤人的话。

相反的行为:

稍微回避一下你的伴侣。

如果ta在客厅看电视,你可以去卧室看书。

这并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种体面。

这意味着,你想尊重伴侣,不想让事情变得更糟。

如果你在卧室里,还是无法平静,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评判你的伴侣。

那么,你的愤怒情绪还是会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可以试着做一些与你的想法相反的事情。

比如,你可以试着列出关于伴侣的3个优点。

2)悲伤/抑郁:

情绪低落时,你可能会自我孤立,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和外界联系。

相反的行为:

和朋友联系,或者和他们呆在一起,继续参加一些你平时会参加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确保自己是享受这个过程的,你会感到愉快或平静。

来源:unsplas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容纳之窗”:在极端情绪下,让自己回到正常状态
疏通腰部气血常练五个小动作
焦虑到底从哪里来? 怎么和你的焦虑愉快相处?
请不要再让情绪失控
(月运)Skyhoroscope_2022年4月星座运势
对内在价值说是—活出丰盛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