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仪礼(详解版)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部记录上古时代礼仪的重要典籍,它就是《仪礼》。

  《仪礼》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今本《仪礼》共十七篇,内容丰富,为我们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礼仪制度、民俗民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仪礼》本称《礼》,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看,当时人们都是这么称呼的。到了汉代,《仪礼》一书又有《礼经》《士礼》《礼记》三种不同的称呼。之所以被称为“礼经”,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了“五经”博士,《仪礼》就在“五经”之列。之所以被称为“士礼”,可能是因为书中所言多为士人应当遵循的礼仪。被称“礼记”,则可能是《礼》的经文之后大多附有“记”的缘故。像《史记·孔子世家》言:“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其中的《礼记》就是《仪礼》,并非今天“三礼”中的《礼记》一书。到了东晋元帝时,荀崧奏请设置《仪礼》博士,始有《仪礼》之名。之所以改名,是为了将其与新立的经典《周礼》相区别。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的《仪礼》有古文和今文两种:“《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前者为古文,后者为今文。“《经》七十篇”中的“七十”是“十七”之误倒。可见,今文《仪礼》比古文少了三十九篇。需要指出的是,今、古文《仪礼》都有的十七篇,内容基本相同,仅文字上有差异;而古文《仪礼》因藏在“秘馆”,没有流传,只有后世郑玄给《仪礼》作注时参考过,所以多出的这三十九篇后来渐渐失传,人们称之为“逸礼”。

  到了东汉时期,出了一位学者名叫郑玄。他游学十余年后,回归故里,聚徒讲学,弟子达数百千人;并潜心学术,遍注“五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是最早为《仪礼》全书作注的人。经过郑玄杂采今、古文并为之作注的《仪礼》,就是当今通行本的《仪礼》。

  今本《仪礼》的次序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性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具体到每一篇的内容:

  《士冠礼》,记述了贵族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加冠礼仪式。加冠意味着此人已经成年,在享受成年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士昏礼》,记述了贵族青年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缔结婚姻的一系列礼节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按照礼制规定,古代男子娶妻要在昏时,取其阳往而阴来之义,故名“昏礼”。后世将“昏”加女字旁而成“婚”字。

  《士相见礼》,记述了贵族之间初次交往的礼节仪式。包括初次见面时的介绍、馈赠的礼物、应对、复见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士相见礼》所述礼节并不仅限于士人之间,还包括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庶人士大夫见国君的礼节。之所以用“士相见”命名此篇,是因为士见大夫等礼仪“皆自士相见推之”。

  《乡饮酒礼》,记述了古代乡一级的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宴饮活动。会上饮酒不是单纯的喝酒,而是一个重要的仪式,长幼亲疏不能混淆,饮酒礼仪不能乱用。

  《乡射礼》,记述了古代低级贵族与士人,在以乡为范围的射箭比赛中应遵守的举止规则和礼节仪式。举行乡射礼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个活动考察参与者的德行和礼仪修养,以便选举贤能。

  《燕礼》,“燕”通“宴”,“燕礼”即“宴礼”,记述的是诸侯宴会时的礼仪制度。其中详细描述了宴饮时的酒具、主宾座次、行为举止、答谢程式等。

  《大射仪》,“大射”与“乡射”一样,都是以射箭为中心。但“大射”是诸侯国君主持的射箭比赛的礼仪,就级别来说要比“乡射”高。

  《聘礼》,实际就是外交礼仪,记述的是国君派大臣到其他诸侯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礼节,程序很复杂,包括如何辞君、如何入境、如何答对、如何设宴,等等。

  《公食大夫礼》,记载了诸侯宴请大夫时的礼仪,如迎送、揖拜、座次、方位等等,甚至还包括菜肴规格,如何上菜等等。

  《觐礼》,是诸侯每年秋天觐见天子时的礼仪制度。

  《丧服》,中国古代社会的“五服”制度即来源于此。丧服本指人死后亲族所穿的各等衣服,但丧服之制的含义却广泛得多,它包括丧服的式样等级、服丧的时限长短,并以此来区分宗族中与亡人的血缘亲疏远近及等级差别。

  《士丧礼》和《既夕礼》本为一篇,因为简册繁重而分为两篇,记述了士阶层的丧葬礼仪。其中《士丧礼》讲士死后的收敛方式、陪葬方式、安葬制度等等,《既夕礼》讲到黄昏后如何哭祭、祈祷、守灵、陈列、出殡、下葬等等。

  《士虞礼》,记述士埋葬父母返回家中的安魂礼。“虞”即“安”的意思。与同属于丧礼的《士丧礼》和《既夕礼》相比,后者旨在送形而往,而《士虞礼》旨在迎神而返。

  《特牲馈食礼》,记述诸侯国中的士祭祀祖先的礼仪,包括筮占、立尸、酬宾、献牺牲、祭拜等等。

  《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也是因简册繁重而一分为二。所谓“少牢”是指祭祀时用羊和猪各一。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祭祖可用少牢,而天子的卿大夫祭祖可用“太牢”,“太牢”除了有羊、猪外,还有牛,规格又高了一个等级。《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记载的就是诸侯国内卿大夫祭祖时从择日、筮占乃至于成礼的一整套程序。

  必须承认,《仪礼》中所记载的种种礼典,绝大多数已经在当今社会中消失,即使没有消失,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今天还有重读《仪礼》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仪礼》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它主要记载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书中很少讲关于礼的大道理,只是把礼仪程式一项一项详细地记下来,因而它的一个很大价值就在于它作为史料保存了古代礼俗。现代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都对古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包括婚丧、祭祀、聚会感兴趣,为什么?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了解今天本民族人们生活的风俗习惯,是如何从古代演变过来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些古代的资料,印证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异同。此外,《仪礼》中记载的有关古代宗法制度、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这样一些价值很高的资料,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能够让我们去认识和想像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

  其次,《仪礼》中的《乡射礼》,记载了先秦时期竞技运动的完整规程,将它与《礼记·射义》合读,可以发现,中国式竞技运动,不仅年代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当,甚至更早,而且人文内涵更为鲜明。在体育运动日渐商业化的今天,重读《乡射礼》,对于正确理解体育运动的真谛,促进人的内外兼修,全面发展,极富启迪意义。

  第三,《仪礼》中的《聘礼》,是迄今为止我国年代最早的成文的外交礼的“法典”,将它与《礼记·聘义》合读,可知中国式的外交礼仪,强调相交以德,鄙视金钱奥援,充满理性精神,证明中国自古相传的道德立国的理念,绝非虚言,这为我们观察当今的国际事务,提供了一把崭新的标尺。

  此外,《仪礼》中详尽地记述了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等,考古学家每每要用它与考古遗址及文物相印证。而书中保存的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也为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提供了研究上古时期语言的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仪礼》:谈古代礼仪典章制度
仪礼
第二节 “三礼” 与《春秋》
汉服常见礼仪简介.docx
仪礼白话文
《仪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