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道德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如果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能被“道”来定义,那么这个“道”就不能准确地说明单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所有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一样,即“道”不同。虽然所有的事物都逃不过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但是在每个阶段中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同理,如果希望通过一个“名称“来说明所有事物的功能,那么这个“名称”也就不可能解释所有事物的功能。因此,“不存在”的功能,被定义为宇宙的初始阶段;而“存在”的功能,被定义为所有事物的发展起因。通过“不存在”来观察其中的变化,通过“存在”来观察其中的发展。比如: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能量的总量不变。这里的“产生”就是“存在”,这里的“消亡”就是“不存在”。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然而功能不同则名称不同。但是都可以称为“奇妙”。比“奇妙”还要“奇妙”,“存在”和“不存在”,即“有”和“无”是所有“奇妙”的来源。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当人们都有“喜欢美”的概念时,那么“讨厌丑”的概念就产生了;当人们都知道“善”的定义时,“不善”的定义也就有了。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的概念也是这么产生的。所以,非常聪明的人不做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他们知道一旦做了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就会产生在正常的事物发展规律下不可能产生的结果。这个道理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正做到的!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去人为的打断、改变,相互依存而不去占有,做事不凭借个人意愿,结果圆满不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正因为知道不是个人的意愿就能左右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就不会去做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无不治。

解读:(根据上文的逻辑)不去定义“贤”的概念,那么“不贤”的概念就不会产生,人们也不会去争着当“贤人”;同理,不去定义贵重物品的概念时,轻贱物品的概念也就不会产生,人们就不会去偷盗难得之货。见不到、想不到有什么可以占有时,人们不会乱了心智。因此,非常聪明的人的管理民众的方法是:让民众的心智空虚,没有欲望,让民众吃饱,弱化民众的志向,强壮民众,这样总使民众处于这种衣食无忧、不懂得好与坏、贵与贱的差别的状态下,使一般聪明的人鼓惑不了民众,这样的话,一般聪明的人也不敢去做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形成这种人人不去做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的条件时,就没有什么事物需要治理了。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道冲”即规律的作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是浅显易见的,但是它的作用之大,又让人觉得它如同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支配者。我试着将其淡化以求说明事物的发展并非是“道”支配的,即使这样,“道”依旧好像存在着。我不明白是谁将“道”置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似乎这就是万物万象的先天特征。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宇宙间没有仁爱的定义,所以宇宙对待万物就如同对待草扎的狗一般,没有仁爱和憎恨;非常聪明的人也会如此,对待所有人如同草扎的狗一样,没有区别。宇宙间,不就如同一个大风箱吗?看起来空虚无物且无边际,发展过程中却有很多的变化产生。因此,过多的说教会使事物发展的变数没有了,不如保持一种如同宇宙一样的状态,中空而却有无穷的变数。

第六章、第七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这两段要放在一起解读才能正确地理解其含义,不然有疑点而不能解之,这是很多其他版本的解释所忽视的。懂得承上启下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孕育、生养的规律是不停止的,即在能量守恒的规律下,“有”与“无”的交替是不停止的,它被称为万物的母体。母体的来源被称为天地产生的根源。它无处不在地存在着,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因此,天长地久。天地能长而久的原因就是因为天地不是因为它自身的主观意愿而生且长久的,天地是因为玄牝之门才有了长生。所以,非常聪明的人先满足能决定他生存的别人或先创造出能让他生存的外部环境,这样反而让他有了生的先决条件。不是因为非常聪明的人无私吗?正是因为非常聪明的人这样做,满足了他们的私--生且长久。(“以其不自生”有的版本翻译成:因为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着。这个逻辑是错的,自然界的生物都具备两个特征:生存和繁衍。没有不为自己生存而活的生物。还有“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版本解释为:“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大公无私吗?所以才成就了他们的功绩。”这个逻辑也是错的。如果是因为圣人大公无私的话,那么何来“成其私”?“成其私”说明了圣人是有“私”的!逻辑上是相驳斥的。我读过《资治通鉴》后,有感于历史上多数的能人志士之死,往往是环境或敌对势力所不容而造成的。故重新解读之。)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我依旧遵循承上启下式的逻辑分析方法来解读,这样读者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在逻辑分析方面是多么的缜密!)天地间最善于做到先满足决定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的事物就是水!水先满足万物的需求,以致于万物都离不开它。而非常聪明的人处于大多数人不愿去的地方的原因就非常接近这个道理。因为如果非常聪明的人去了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或者去做众人都不愿去做事而让众人得利后,众人就不必再去那里或不必去做某事了,所以众人需要这样的聪明人,以致于聪明人得到了生存的环境!非常聪明的人,居,任何场所都能处于其中;心,善于思考深远的问题;与人交往,一律都是仁义而没有憎恨;言,说出来就有诚信的保证;正,通“政”。善于政治;(“政治”的含义是财富的再分配。)处理事务,能力卓越;任何行动都时机恰到好处。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非常聪明的人不和影响他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势力争资源、财富,所以他们没有被排挤、杀害的担忧。(对于这一章节,我的解读是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版本的解释,一方面是因为我依据承上启下式的逻辑分析法来解读,另一方面,我在有的章节中重新断句、修改标点了,因为最初被记载下来的《道德经》原本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市面上出现的版本中的标点都是后世学者们根据他们的理解加注上的。我一向不迷信所谓的学者,故自行反复思考,逻辑推敲后,发现他们有些章节的解释牵强附会,逻辑混乱。故我用现今被广泛应用的能量守恒定律的理念加以重新解释。)

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解读:得到了好处而不停地想要继续得到好处,不如见好就收。揣磨物件而不停地锋利它,终究易断而不可长期保存。拥有巨大财富,不要做守财奴。拥有富裕、权贵而因此骄横,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功成身退,是自然的法则。

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庛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这段话从六个反问句开始,论述一个观点:你以为你去做,你就一定能做到极致吗?即有志者未必事尽成。)专心致志,就一定能不分神吗?你想气定神闲,就能做到婴儿睡眠般的境界吗?摒除杂念而极致地观察,就一定能做到丝毫瑕疵不放过吗?你做到爱民且治理国家,就能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吗?天门开启,就能产生万物吗?你事事明白,就一定能做到不去做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吗?生了它,养了它,生了而不去占有,擅长某个特长而不仗着这个特长随意做事,这被称为最高境界的优点!(这里的“德”我解释为优点,而非现今所指道德范畴的“品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 --3
《鬼谷子》捭阖篇第一弹:兴亡之道是为根本
我对老子《德道经》的解释
五千言(1—5)
《阴符经》思维,绝利一源功十倍,至静之道心不累
3《易经》系辞传上下原文及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