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圣解(四十七)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②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④

   【注释】

   ①范应元曰:“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并无'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无'也’字,则文意不足,今依古 本。”下句《韩非·喻老篇》引作“自见之谓明”,误,自见者不明,自知者方得谓之明。《吕氏春秋·自知篇》曰:“败莫大于不自知。”

   ②强,敦煌作“疆”,古字通。《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即本老子。子由曰:“我 能克己复性,非力之所及,故可谓之强也。”

   ③景龙、敦煌本,下句无“者”字。子由曰:“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是终身不能 富也。”《冲虚经》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故求自足者,全在求足于内也。

   ④易顺鼎曰:“《意林》'亡’作'妄’,死而不妄,谓得正而毙者也。河上本虽亦作'亡’,而注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 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是亦读“亡”为“妄”矣。’”亡、妄,古字通用。鸠摩罗什曰:“在生而不生曰久,在死而不死曰寿。”案: 死而不亡者,非指形不亡也,在神而不亡者,犹今之言精神不死者是。吴澄曰:“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贵明强者 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耳;内非不强,外示弱者。其昧其弱,治外之药。其明其强,守内之方;其实一也。”推此以及其他, 则无不通矣。

   总阐修道心印第一

   承上章主以抱道守朴知止之旨,而开示修道证道之心印,以为自行自验与入道成道之门。夫道贵行证而不贵贵知解;既闻道矣,知 守知止矣,尤贵能自求验证,俾得能即身作圣,即身成道,即身神化,而与天地共长生,与日月共久视,与宇宙共迁流也。故曰本章画龙 点睛句,全在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二语为玄微心印。不能由此中悟入,不能于此中证得,即能倒背《道德经》,亦无益也。

   夫生生之谓道,而道生天地,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龙山子曰:“人生之大养曰神,性命之大本曰生。”老子既曰:“谷神不 死,是谓玄牝。”又渭:“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又曰:“道乃久,没身不殆。”《庄子》引广成子告黄帝以“至道”之语曰:“来,吾语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无使女思虑营营,乃可长 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 未尝衰。”历世之言修道者,言长生久视者,莫不本此。为秘传心印,以尽其性命之极,而为养神养生之主。夫“不失其所者久”者,不失 其宇宙天地之真宰也。“死而不亡者寿”者,形亡而神不亡,身死而道常存;故能“没身不殆”、“神化无方”,而与道合一,故能与天地日 月共其长生久视!非言其形不死,乃言其神不死与道不亡也。此乃全章头脑处,故先提举之,用以晓世之修道人也。

   夫知人易,而知天下人难;知天下人易,而自知难;故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胜人易,而胜天下人难;胜天下人易,而自胜难; 故曰:“胜人者有力,自胜着强也。”知足者,常自足其足,且自足于内;以其有止,故少分即足。不知足者,常求足于外,求足于外则无 止,是即能富有天下,亦不能足。故曰:“知足者富。”《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者,强行也,健行也,力行不已,而周行不 殆也;不能锲而不舍,生死以之,则其于道也,难成难证;故曰“强行者有志”。无志者,常半途而废,是以孟子曰:“持其志,毋暴其气。” 又曰“强恕而行。”龙山子有云:“行道不力,修道无成,不能生死不休者,志不逮也。”故孔子曰“志于道”。志之所极,道自至焉!未有不 持其志,强行其志,而能成道证道者也。且强行者,乃强行其道于天下,以救天下万世苍生,非谓强行其事功也。事功,外也,非内也,成 与不成等耳!圣人志于道,而不志于功名富贵;其所以异于凡夫者,其在斯乎?否则,又乌能有“死而不亡”之境界乎?

   参证章旨第二

   千古来自为圣智者,愈爱用己,英雄豪杰之士则尤然;目中视天下若无人,其失在自见其长,而不自见其短;自见其智,而不自见其 愚;自见其才,而不自见其不才也。此为有我而不能无我之病痛,知人而不能自知之病痛。故老子教人宜反观自身,反观自心,自观自 明,自知自圣,而不执我见以量人知人,即能周知天下人而无或遗,亦属于“智”边之事。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者,要皆为不自明之 类也。不能自明者,常好用已,而不好用人,尤好用不如已者,奴视天下而自尊自大,结果恒至于自败自亡而不自知!其弊在于不能自 明而好胜人也。

   胜人者唯在力耳,不足以有为,尤不可以入道;能自胜者,方能曰强。自强不息,则近道矣,故能强者无敌于天下。自胜之道,主在 “克己”。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已复德,天下归义焉!克己复性,天下归道焉!克已复神,天下归化焉!克尽我见、我是、我欲、我 私、我成,而至于无我,人而无我,复无我身,吾有何患?以何自胜?曰“以道自胜”也。以何克己?曰“以道克己”也。以何无我?曰“守 道无我”也。克之又克,损之又损,自可至于无我矣。孔子答颜渊之四勿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犹仅为复礼 归仁之目耳,非礼勿思,非礼勿虑,非礼勿欲,非礼勿得,以至一心不动,一念不生,湛然寂然,人天同忘,便入道矣。能入于道,则自可 “虚中而应”矣!以无我之我入天下,则天下无不可入,且无入而不自适矣。以无我之我契天下,则天下无不可契,且无契而不自得矣。 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强者不能也。而其所以能强,强而至于能顶天立地,则首在其能无我而唯道是守 也!道之所在,生死不易,岂仅不淫、不移、不屈哉?

   尤贵在能知足,知足者自能知止,知止方能有守,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足其足,自足于内,自足于己,又何有不足 哉!正所谓“性中常自足,天地一沙鸥”。富贵如浮云,帝王安足论?故曰“知足者富”!以其于道自足也。所谓富者,非富有天下之富, 而系以道富也。以道富者,知万物皆备于我,何外物之可务?知天下之为稊米,毫末之为丘山,何内之不足?知宇宙皆尽于一身,则即 箪食瓢饮,曲肱而枕之,道自在其中矣!亦自富可胜天下万世,何不足之有?

   修道人,既内自足而外无求矣,然亦不可以自圣自足而已,自足而足人,自觉而觉人,自救而救人,自化而化人!并由人推而及于天 下人,非有强行其道于天下之志者,不能也。以斯而自强不息,非救尽天下万世不已;外物不足以动其心,死生不足以挠其神,故曰“强行者有志”。欲以道自化并化天下者,不志于道,不可也。

   修道与证道之要,首贵乎有信心、诚心、恒心、勇猛心、精进心,所谓“五心法要”者是。如此才能“守死善道”,强行不息,故曰强行 者有志。凡夫肆其心于欲,智者肆其心于学,能者肆其心于利,贤者肆其心于名,圣人肆其心于道。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唯 此犹为自得其道于身者也。进之,尤宜强行其道于天下,并传之于万世而不朽,方为止矣至矣。

   或曰:“不失其所者久,何谓也?千古来无的解。”曰所者,老子之道纪也,庄子之道枢也,龙山子之天枢也。亦即孔子所渭“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所”也,大道之元,天地之性,宇宙之府也。唯精唯一,唯中唯常之道心也。天地可坏,而此性不坏;天地密 移,而此心不移;万物迁流而无常,而此道唯常。放能不失所而守之,守而行之,行而不息,自“可与道合一”。是故孔门所谓之“天地 位焉”者,位于此所也;“万物育焉”者,育于此所也;“万化成焉”者,成于此所也。是以不失其所,则自能与天地共其久长矣。

   夫人之为道,能万物一府,则物我一矣;能夭寿不二,则生死一矣;能我与天地一体,则天人一矣。且夫死者形也,不死者神也。无 道于身者,身死即为死,死无有不亡者存焉!有道于身,并与道合一者,身死而道犹存,形死而神常存。故身死而仍有其不亡者存焉。 龙山子曰:“体尽无穷,而神常不灭。”故不亡者,非不亡其形,乃不亡其神也。神亦即性也。尽人之性,以尽天地之性;尽我之神,以合天 地之神;则天地不亡,而我亦不亡矣。且夫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互根则虽死而仍有其生生之神在!唯其神不附形,而上与太虚 合一,超现实世界,超四度空间,而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也。故曰得道者,乃与天为徒,与神为徒者也。失于道者,乃与人为徒,与物为徒者也。此所以有“即死即亡”,与“死而不亡”者之分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 《庄子》 《孟子》 《孝经》中的经典语句?
老子四字真经
四书五经名言荟萃
《文子》摘录十守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56~60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55句经典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