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教学“探究”之探究
古诗词教学“探究”之探究
  
  
  
  在一次以“诗歌教学内容选择”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李白的《把酒问月》研讨课,她抓住“问”字设计教学:问的是什么?——所问有没有答案?——为什么还要问?——你来问月?课堂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在课堂探究环节,教师提问: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怎样的心境让李白对月发问呢?然后学生纷纷猜测:是李白太孤僻,为世俗所不容,所以只能借酒消愁对月发问;是李白仕途不顺畅,人生不得意,只得借酒问月;是李白才华横溢,壮志难酬,只当翰林学士御用文人,所以向月亮倾诉。最后教师呈现李白的人生经历以及诗句加以印证,再深入诗歌品味。
  
  “探究”何为
  
  对于这节课的“探究”环节,设计者本来是为知人论世作铺垫,但笔者听课后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探究成了学生天马行空般的猜测,二是探究完全脱离诗歌本身的语言,这是典型的为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探究”呢?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亦称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按照这个概念,探究应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疑惑或者有发现,然后进行联系、考证、检验自己的疑惑的学习过程。那么,古诗词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活动呢?
  
  首先,探究活动源自学生疑难处。
  
  古诗词教学探究环节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疑点或难点,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考、辨析,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比如《声声慢》教学,根据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全词,能够抓住词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初步感受晚年李清照复杂多样的“愁绪”。但对于这复杂多样的愁绪理解不全面,体验不深入。
  
  据调查,超过90%的学生不能理解作者复杂多变的“愁绪”表现出来的执着抗争精神,95%以上的学生对“这首词是如何委婉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回答是不知道。因此,教师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文本,在学生梳理五层愁情之后,重点探究以下问题: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外在动作行为的变化有何关联?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断排遣内心苦闷的努力,进而领悟其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最后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探究概括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动作:寻寻觅觅……;情感:孤独无聊。动作:饮酒;情感:凄苦。动作:望雁;心情:更伤心。词人想要摆脱一种情感,结果却陷入了一种更痛苦的情感中。词人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不经意间把自己同不幸命运的抗争表露出来了。(钟丽萍《“学情”视角中的课堂阅读经验发展——以《声声慢》的教学为例》《语文学习》2015年9月)只有在学生阅读古诗词过程中疑惑处设计探究题,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这样的语文探究活动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其次,探究活动要体现语文性。
  
  古诗词教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实验探究,而要体现语文性。只有抓住了古诗词言语的规律、体式和文体特征,才能真正体现探究学习的语文特性。比如《氓》的教学,首先要梳理文字、理解内容、把握形象、体会比兴表现手法的魅力。在解读这位弃妇形象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其感情变化,体会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诗中的女子对男子称呼的变化便成了探究的问题。于是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圈出课文中所有称呼男子的词语:“氓”、“子”、“尔”、“士”、“其”……,然后结合诗句探究其称谓变化的原因,体会女子情感变化的过程,再让学生模拟情景演读。在小组讨论探究后,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氓”:从构词方式看,左边是流亡的“亡”字,右边是“民”代表百姓,意为外来的百姓;诗中女子称“氓”表示对一个陌生男子的称呼。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您。因为彼此相近相识,女子在羞涩中流露出爱意和敬重,故称“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淇水见证了女子的绵绵深情。
  
  “尔”:你。自从定下婚期,痴情女子便是望穿秋水,期盼男子的到来,称“尔”刻画出女子以身相许的愿望,确立了亲密无间的恋人关系。
  
  “士”:男子,特指未婚男子。在经历了婚姻失败后,女子喊出了“无与士耽”的悔恨之意,那是血泪的教训;也怒斥负心男子的“士贰其行”,那是道德的审判;女子欲哭无泪,伤心欲绝,称“尔”为“士”就是这种情感变化的体现。
  
  “其”:曾经沧海难为水,往昔的欢笑、旦旦的誓言,都化作烟云,那个曾经的爱人、负心的男人,绝情而去,今后他不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恩断义绝,形同陌路,女子称“士”为“其”,完成了情感的涅槃、生命的新生。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紧紧围绕女子对氓称呼的改变,紧扣诗句品味言语特点,在朗读中体悟情感内涵,走进古代女子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最后,探究要区别课型差异性。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决定了探究的不同特点。古诗词选修课的探究活动,要有课程意识,提供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然后在诗歌流派、整体风格、语言特点、人文精神等方面引领学生向纵深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探究兴趣。
  
  以2016年临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为例,此次赛课选题是“最美的诗歌——中国古典诗词关于**作者的拓展性课程中的一课”,其中备选作者有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8位,选手提前五天备课,准备相关作者一课时的拓展性课程的教材,包括诗歌选文、简要的导读提示、练习活动、知识链接等,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课程和教学要体现与必修课程的关联(拓展的起点和边界),赛课通过1—3首作品展示相关作者最突出的风格特色(或某些独特的容易被忽略的侧面),作为对必修课程的深化或补充。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必修课《赤壁怀古》基础上,选取了苏轼的《卜算子》《定风波》《临江仙》作为拓展性课程材料,引导学生以意象分析法、字词分析法来感受诗人心情,明晰作者形象,归纳出苏轼的三个侧影:“不肯栖”的苏轼、“不打伞”的苏轼、“不进门”的苏轼,从而真正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品读诗歌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无忧无虑中学语文...
求声气 窥情理 解文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思·备课|统编语文八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听课回响
监赏要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