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疗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93.6%,齐肩国际一流水平这里

1

多学科诊治模式提升疗效

1952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李月云教授便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乳腺癌治疗。在李月云、沈镇宙、邵志敏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努力下,乳腺外科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一个病房,一年400余台手术,逐渐扩大到两个院区、四个住院病区,涵盖诊断部、综合治疗部和住院病房等多个部门。2021年,乳腺外科年门诊量逾29.6万人次,乳腺恶性肿瘤手术量达到8100余台

中心成立20年来,乳腺放疗团队的诊治量从最初的百余例,扩大到2021年的近4400例。2021年,放疗科建立“一站式”放疗系统,30分钟内可实现以往需要两周才能完成的首次放疗流程


乳腺病理团队也逐步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乳腺病理中心之一,病理科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病理专科


乳腺多学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注重“质”与“量”齐飞。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MDT),密切联合跨学科专业,加强学科综合实力,为乳腺癌患者制定“一站式”精准诊疗方案。由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癌多学科门诊和由吴炅教授领衔的乳房重建多学科门诊在全国率先开诊,以实体化形式将乳腺癌诊治关口前移,进一步提升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水平。根据中心发布数据,15年间,中心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总体疗效早已比肩发达国家水平。


2

破解难治乳腺癌诊疗“瓶颈”

随着乳腺癌诊治进入分子靶向时代,医学专家根据乳腺癌细胞不同特征,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探索精准诊治策略。针对难治性乳腺癌开展临床治疗研究,针对不同阶段乳腺癌布局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中心打出一套“组合拳”。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辅助治疗的“白金方案”,即单周密集应用化疗药物紫杉醇联合卡铂,将该类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提升至86.5%,相关临床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证实含铂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优势。

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国方案”,是我国在乳腺癌辅助治疗领域首个登上《临床肿瘤学杂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研究成果,可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提升,有效降低复发风险41%。

针对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显著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降低31%的风险,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重要方案,相关研究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中心开展研究证实,肿瘤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强强联合”的乳腺癌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可将疗效提升一倍

中心在不断提升临床研究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基础与转化研究体系的建立。历经数年的不断摸索,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三阴性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之路。历时5年攻关,2019年,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绘制出当时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基因图谱,总结了这类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在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下,最终提出能够应用于临床诊疗的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四分型”和精准诊疗策略。

基于该研究,中心自主设计并实施了FUTURE临床试验,为临床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将这些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从既往的不到10%提升到29%。2021年,中心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再获突破。针对FUTURE临床试验中最具潜力的免疫治疗亚型,中心将治疗策略推广至一线治疗,设计了FUTURE-C-Plus临床试验,该亚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81.3%。因该研究对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引领作用,团队受邀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发言。

3

展示乳腺癌诊疗的“中国力量”

在多学科团队的不断努力下,中心已成为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重要团队之一,不断在国内、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推出“中国标准”,展现乳腺癌诊疗的“中国力量”。

中心自2006年起搭建并主办的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已成为国内颇具规模,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乳腺癌专业会议,诸多国内外乳腺癌诊治经验和标准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借助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平台,中心的多学科团队集合全国权威乳腺癌专家研究并修订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2年以来,由邵志敏、沈镇宙教授主编,多学科诊疗团队共同参与编撰《乳腺肿瘤学》《肿瘤医学》等10余部专著。杨文涛教授参与了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和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ICCR)乳腺癌病理报告模板制定,成为乳腺病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2021年,在国际乳腺癌研究知名会议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邵志敏教授作为会议组委会委员,在世界舞台分享了中心关于三阴性乳腺癌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与会学者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心研究成果多次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意味着乳腺癌诊治的“中国标准”逐渐迈入了国际诊治标准制定的殿堂。

4

畅通患者康复“最后一公里”

随着诊断手段发展和治疗水平提高,乳腺癌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乳腺癌如何预防?诊治方案如何选择?康复期如何管理?庞大的乳腺癌高危、新发人群和大量处于康复随访期的乳腺癌患者,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控制乳腺癌,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在治疗后更好地回归社会,成了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团队关注的重点。

除了开设专科门诊满足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配药、换药等多种需求,中心将全程管理理念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探索乳腺癌慢病管理的过程改革。

2015年,邵志敏教授团队便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设计了乳腺癌全程诊疗平台“妍康e随访”。在这个平台上,医务人员可为患者建立个体化的随访档案,开通线上、线下康复随访绿色通道,还能在诊疗、康复、随访等各个阶段,利用个体咨询、诊疗及康复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科学指导,实现全程管理。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找到专家,帮助解读随访检查报告,完成配药等程序,免去奔波之苦。这个平台不仅引导患者科学合理就医,还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针对乳腺癌术后出现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的情况,中心开设了淋巴水肿评估门诊,更大程度上解决患者需求。

在沈镇宙教授的倡导下,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乳腺癌患者康复俱乐部“妍康沙龙”正式成立。沙龙采用“病友互助”与专业医生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患者与患者、医生与患者沟通的平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康复患者探视组和艺术之家等患者互助和文体康复团体也陆续组建。近20年,探视组累计探访2万余名乳腺癌新病友,帮助她们跨过“五年”这道“坎”。而艺术之家则积极应用网络手段,通过艺术学习和社交活动,帮助患者疗愈身心,让患者在彼此的关爱中,顺利回归社会,从而畅通乳腺癌患者康复的“最后一公里”。

《健康报2022年3月22日  第8版

现场就医提示

进入院区的所有人员包括患者及陪同人员(限1人,75岁以上老年人和轮椅来院患者可有2名陪同人员)均需提供48小时内有效阴性核酸检测报告(以采样时间为准)、接受体温检测,随申码核验。

来院时凭采样时间48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进入院区(门诊放疗、门诊输注、PICC、输液港、内镜、穿刺、伤口门诊、钼靶、CT、MRI、PET-CT、核医学检查、灌注治疗、肺功能检查等部分高风险诊疗检查仍要求24小时内核酸)。

文稿来源:《健康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万余名乳腺癌患者在此重生,“复旦肿瘤”20年探索让乳腺癌不再猖獗
肿瘤医院启动全国首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涉多款“潜力”新疗法
【重要通知】医院乳腺癌MDT门诊开诊啦
持续创新结硕果,乘风破浪续新篇
[名家视点] 王永胜教授:年度回顾之乳腺癌内外科诊疗进展
复旦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诊疗策略」分享,速速围观 | 叶松青医生谈乳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