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三单元 其他外科疾病
细目一  烧 伤
(-)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烧伤深度的分类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积或散在烧伤的计算。
(2)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分。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3)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法:小儿的躯干和双上肢的体表面积所占百分比与成人相似。特点是头大下肢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比例也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头颈面部百分比=9+(12-年龄)
双下肢百分比=46-(12-年龄)
2.烧伤深度的计算
烧伤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烧伤。
烧伤深度计算法
分度
深度
创面表现
创面无感染时的愈合过程
Ⅰ度(红斑)
达表皮角质层
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
2-3天后脱屑痊愈,无瘢痕
Ⅱ度
(水泡)
浅Ⅱ度
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剧痛,感觉过敏,有水泡,基底部呈均匀红烧、潮湿,局部肿胀
1-2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深Ⅲ度
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
痛觉消失,有水泡,基地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潮湿
3-4周愈合,可有瘢痕
Ⅲ度(焦痂)
达皮肤全层,甚至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
痛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干后皮下静脉阻塞如树枝状
2-4周焦痂脱落,形成肉芽创面,除小面积外,一般均需植皮才能愈合,可形成瘢痕和瘢痕挛缩
(二)重度烧伤后辨证分型、治疗原则
1.火毒伤津证
主症: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加减。
2.阴伤阳脱证
主症: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无苔,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护阴。
方药: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3.火毒内陷证
主症:壮热不退,口干唇燥,躁动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刺,脉弦数等。若火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若火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火毒传肝,可见黄疸,双目上视,痉挛抽搐;若火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结,便溏黏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有呕血、便血若火毒传肾,可见浮肿,尿血或尿闭。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或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4.气血两虚证
主症:疾病后期,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愈合迟缓,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兼清余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加金银花、黄芪。
5.脾虚阴伤证
主症:疾病后期,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糜,舌暗红而干,苔花剥或光滑无苔,脉细数。
治法:补气健脾,益胃养阴。
方药: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中小面积烧伤创面的正确处理
一般肢体部位中小面积烧伤创面多采用包扎疗法,头面、颈部、会阴部和大面积创面多采用暴露疗法。
小面积Ⅰ、Ⅱ度烧伤可外涂京万红烫伤药膏、清凉膏、紫草膏、万花油等,暴露或包扎;或用地榆粉、大黄粉各等分,麻油调敷后包扎,隔日换药1次。
较大面积的Ⅱ度烧伤,皮肤无破损者,抽出疱内液体后,用虎地酊喷洒创面,每日数次;水疱完整或水疱已破者,剪去破损外皮,外用湿润烧伤膏。
细目二  毒蛇咬伤
(-)毒蛇的种类、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1.毒蛇的种类
目前已知我国的蛇类有173种,其中毒蛇48种,危害较大,能致人死亡的主要有10种。神经毒者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毒者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毒者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2.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被毒蛇咬伤后,患部一般有较大而深的毒牙痕,往往是判断何种蛇咬伤的重要依据。无毒蛇伤的牙痕小而排列整齐。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蛇毒系风、火二毒。风者善行数变;火者生风动血,耗伤阴津。风毒偏盛,每多化火;火毒炽盛,极易生风。风火相加,则邪毒鸱张,必客于营血或内陷厥阴,形成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三)治疗措施
1.局部常规处理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咬伤后,在短时间内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局部用药等。
2.辩证论治
根据毒蛇咬伤的毒理、病理和症状,将毒蛇咬伤分为风毒证、火毒证、风火毒证、蛇毒内陷证四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3、血清疗法
采用抗蛇毒血清治疗。
4.其他
危重症抢救。
细目三  肠 痈
1.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肠痈。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
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滯,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
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神,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肠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70%~80%的病人有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也可有压痛点。一般可伴有轻度发热,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2)酿脓期:若病情发展,渐至化脓,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见壮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4)变症:①慢性肠痈:本病初期腹痛较轻,身无寒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苔白腻,脉迟紧,或有反复发作病史者,为寒湿夹瘀血凝结所致。②腹部包块:本病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块(肠间隙、膈下或盆腔脓肿),为湿热瘀结,热毒结聚而成。③湿热黄疸: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肝肿大和压痛,黄疸(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④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部分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溃,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在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白细胞计数常升至18 ×109/L以上。
(三)辩证论治
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1.内治
(1)瘀滞证
主症: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湿热证
主症: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热毒证
主症:腹痛剧烈,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可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急性盆腔炎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肠痈的辨证论治
急性阑尾炎,采用中医治疗,不用手术,效果神奇
第九章 其他外科疾病
糖尿病足的治疗(二):中医名家诊治经验介绍
漏睛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