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十四单元 针灸治疗
细目一  针灸处方
(一)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腧穴的选穴原则;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绎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通常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广泛用于治疗脏腑病、头面、五官、躯干疾患。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腰背痛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上牙痛选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等。
3.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自汗、盗汗、贫血、月经不调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因无法辨病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需辩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辨证选穴所含内容丰富,应用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型而选取不同的穴位。
4.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位。由于对症选穴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疗效较高,又称为“经验选穴”。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对症选穴所用的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二)配穴方法
在指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可概括为按部位配穴和按经脉配穴两大类。
1. 按部配穴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远近配穴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附近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组成处方的方法。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远端的光明相配;痔疮以局部的长强、下肢的承山相配;痛经以局部的关元、远端的三阴交相配。
(2)上下配穴法:是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子官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等。入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鱼际、下取太溪。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即属于下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是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筋缩等。此法还用于治疗一些躯干病证,如腰痛前取天枢,后取肾俞;脊柱强痛,前取水沟,后取脊中等。俞募配穴属于前后配穴法。
(4)左右配穴法:是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法是基于人体十一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总结而成的。
临床上,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如胃痛可选用双侧足三里、梁丘穴等。但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右侧面瘫取右侧的地仓、颊车和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选左侧的太阳和右侧的外关同样属于左右配穴。另外,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右同取,也可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2.按经配穴
按经配穴是根据经脉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等。
(1)本经配穴法: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用本经脉的腧穴配伍组成处方的方法。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取率谷、风池、侠溪;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可取颊车、内庭;咳嗽可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等。
(2)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本经和其相表里经脉的腧穴配合组成处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胃痛取三阴交、足三里;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组成处方的方法。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太阳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失眠、多梦,取手少阴经的神门配足少阴经的太溪。
细目二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十类。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被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1.分布特点与组成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由于毎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并穴属金,以此类推。十二经脉五输穴的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下表。
六阴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川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致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六阳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行               小海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2.临床运用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又有“合治内腑”之说。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根据《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使用,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本经子母补泻法较常用。例如,肺经实证“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即尺泽;肺经虚证“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输穴太渊。这都属于本经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各经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取穴见下表。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表
相火
相火
经脉
肺经
肾经
肝经
心经
心包经
脾经
大肠经
膀胱经
胆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母穴
太渊
复溜
曲泉
少冲
中冲
大都
曲池
至阴
侠溪
后溪
中渚
解溪
子穴
尺泽
涌泉
行间
神门
大陵
商丘
二间
束骨
阳辅
小海
天井
历兑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
1.分布特点与组成
原穴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的十二经上。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即阴经的输穴与原穴为同一穴,阳经则除输穴外,还有一个原穴。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见下表。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2.临床应用
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灵柩·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难经·六十六难》记载:“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畅,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络穴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十二经的络穴除可治疗本经脉的病证、本络脉的虚实病证外,还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又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也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痛等疾患;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证,又可治疗胆经病证;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
原穴和络穴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如肺经先病,先取其经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本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三)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背俞穴分布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共十二个,依据脏腑的名称来命名。
募穴分布在胸腹部相关经脉上,又称为“腹募穴”和“前募穴”。多位于脏腑附近的部位。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共十二个。
背俞穴与募穴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俞
章门
胃俞
中脘
肝俞
期门
胆俞
日月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2.临床应用
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
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治疗,脏病多选其背俞穴治疗,但并不是绝对的。
脏腑之气可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密切联系脏腑之气,所以临床上常用俞募配穴法,即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发挥其协同作用,也称前后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实例。
背俞穴和募穴也用于疾病的诊断,因为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背俞穴、募太上出现阳性反应,如压痛、敏感等。因此诊察按压背俞穴、募穴,可结合其他辨证资料诊断脏腑的疾患。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2.临床应用
古人认为这八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医学入门·子午八法》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
临床应用中,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道,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又常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的疾病,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病证列表如下:
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病证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孙
冲脉病症
心、胸、胃疾病
内关
阴维脉病症
后溪
督脉病证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申脉
阳跷脉病症
足临泣
带脉病症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外关
阳维脉病症
列缺
任脉病证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阴跷脉病症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会”,是聚会的意思。
1.分布特点和组成
八会穴分部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八会穴的组成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照会绝骨。
八会穴表
八会
穴名
经属
脏会
章门
足厥阴肝经
腑会
中脘
任脉
气会
膻中
任脉
血会
膈俞
足太阳膀胱经
筋会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
脉会
太渊
手太阴肺经
骨会
大行
足太阳膀胱经
髓会
绝骨
足少阳胆经
2.临床应用
八会穴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此外《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提示八会穴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郄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称为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表
阴经
郄穴
阳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睥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跷脉
交信
阳跷脉
跗阳
2.临床应用
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一般来说,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
另外,脏腑疾患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荥穴、井穴、经穴、络穴、原穴等的意思
特定穴1
针灸技术的进阶技巧,对穴的配穴这些新姿势你了解吗?
针灸学重点-(2)
102天|针灸06 治疗总论(下)
【针灸学】特定穴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