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画百家作品,美轮美奂,不转后悔

韩学中作品


梁文博 远离尘嚣


何家英 执扇少女


付保民 工笔人物


梁文博 沉寂的阳光


梁文博 乡村


李茀莘 海风


罗寒蕾 阿杏


杨奕 一路春潮八面风


于理 涛声


王申请 春路雨添花


陈白一 戏猫 绢本 77×80cm


陈淑杰 春野牧歌


陈光健 旱鸭子


梁文博 酸草莓 90cm×90cm


王有政作品


耕耘 秋之叙


李永文 阳光 中国美术馆藏


何家英 山地


李传真 工棚


王玉珏 山村医生

【楠溪云山图】

【楠溪云山图局部一】

【楠溪云山图局部二】

【楠溪云山图局部三】

【楠溪消夏图】

【楠溪消夏图局部一】

【楠溪消夏图局部二】

【楠溪消夏图局部三】


【楠溪村舍图】


【楠溪村舍图局部一】

【楠溪村舍图局部二】

【楠溪云山图】

【楠溪云山图局部一】


【楠溪云山图局部二】

【楠溪烟高图】

【楠溪烟高图局部一】


【楠溪烟高图局部二】

【平湖远景图】

【湖光山色图】

【一瀑千山绿成河】




部分展览作品




中国画《逢》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    2013年作品    180cmX200cm




中国画《逢》(局部1)




中国画《逢》(局部2)




中国画《聚》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14年作品    180cmX200cm




中国画《聚》(局部1)




中国画《聚》(局部2)




中国画《市》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大展    2015年作品     尺寸180cmX200cm




中国画《市》(局部1)




中国画《市》(局部2)




中国画《乡集之一》    2015年 作品




中国画《乡集之一》(局部1)




中国画《乡集之一》(局部2)




中国画《乡集之二》    入选2016第三届岭南中国画大展    2015年 作品




中国画《乡集之二》(局部1)




中国画《乡集之二》(局部2)




中国画《趁》    2016年作品   180cmX200cm



中国画《趁》(局部1)



中国画《趁》(局部2)


中国画之传统,乃在于托物言志,由画面与笔触,表现作者的心思和想法。而人物画,除掉“成教化,助人伦”,在宋元以降日渐凋敝,全然不为文人画之主流,难上大雅之堂。直至清末,西风东渐,在“改造中国画”的口号之中,才重新回到进步士人的笔下。及至1949年后,有“徐蒋体系”居前,终于在以素描造型为主导的现代美术口号之下,将写生引入中国画人物画教学,而最终彻底影响了此后的人物画创作。

作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口号下的最强音,中国画人物画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进步之巨大,面貌之新颖,都超乎旧有法度,一变而有新天地。其中的浙派人物画,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态度,从写生来,到创作中去。通过对日常的积累和记录,留下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作品。

诚然,自人物画改良肇始,有关无笔无墨或者缺乏笔墨的争议始终挥之不去,对于传统或者创新的讨论也依旧存在,水墨实验和复古尝试不乏来人。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始终是美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写生的意义,即在于记录并思考生活的意义。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一)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二)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三)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四)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求学于浙派人物画发祥地的中国美院,在多年的学习中练就了扎实的造像能力和笔墨功夫。这为她的创作和写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由目中所见,生心中所思,得笔下所写……所谓写生,并不是单纯地记录下某些瞬间——即并非作为摄影的补充,而是通过尽可能精到、准确地把握形象、动态、场景、道具,来锻炼自身抓形、默记的能力。通过对于具体事物的观察和记录,酝酿创作构思——换言之,即功夫在画外,而非单纯的受困于画面。

罗小珊的创作,若以题材或者对象的虚实来分,恐怕是可以切割为基于全然虚构之物的创造和来源于现实的重构。前者所写大概可以涵盖戏曲人物之类,画家笔下的万千风华,不过是文人流露的方块文字而已。所有的光影与色彩,都来自于创作者的积累和巧思。至于历史人物画与人物群像创作,则应该归为后者:虽然所有画中所见皆为真实,然而却又无法于现实世界中切实地找寻到合用之物。依然需要通过调整与想法,才能使之和谐的融为一体。于是乎,彼此依旧须凭借既有之物的改变。

所以写生的重要性之于罗小珊自不待言:从构图上,需要的乃是对于形态和容装的积累;从创作上,需要的是对于流逝之物有心的记录——这一点,或许对所有这一代人物画家都有异常的重要性。我们处在一个变革和创造的时代,对于新的事物所具有的无限热情,有时会惊人地夺走过去留下片段。然而没有历史的现在毫无意义,回望过去而无有所得是令人恐惧的悲哀。所以用画笔记录下尚且可见的片段和可感的心绪,就有无限的意义。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五)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六)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七)  180cm×48cm 纸本设色

罗小珊  水墨人物写生(八)  180cm×48cm 纸本设色


应该说,写生之于她,就如同粉本之于匠人,规则之于技师——纵使有万千的才华,尚需脚踏实地,倘若空中楼阁,倒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

何况笔墨与线条,那虽然是另外一个故事,另外一种关注,却也无时不刻的流露在她的画面上。毕竟我们所赞赏中国画,并不是记录形貌的概念,而更加在乎观者与画者的内心。罗小珊在美术创作上的学习经历与美术史论上的学养,给予她对于传统更多理解与思考,这种思考伴随着驾驭和操控能力的提升,使画面呈现超越传统而又不越法度的韵味。我们依旧可以见到文人千百年来追求的性灵和思想,而时代所赋予的对于造型的关注也全然不曾失去位置。这或许是追求理想的一种方式,一种调和传统与现代,兼顾笔墨和写实的回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墨缘写生研修班作品选(写生)
写生·创作丨王燕楠:​丰物向秋
卢沉和他的水墨论为中国水墨“寻道求变”
冯远|不懈追索艺术情境理想的修行者——杜滋龄和他的水墨人物画
「易雅•美术人物志」康文宁 | 笔墨融情自天真
任惠中水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