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在的幸福,从不是名利给予的 ——读《品格之路》

内在的幸福,从不是名利给予的

——读《品格之路》

马维

大约是从十年前开始,有一个词悄悄流行起来:“我一代”(the “me”generation)。西方记者用这个词来称呼那些1980以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顾名思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在社会交往中首先强调个人的感受,是这群人的共同特点。但事实上,“我一代”远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事务特别敏感,职业记者也不例外。这一次,西方记者之所以会着力报道中国的“我一代”,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从中国年轻人身上嗅到了与西方同龄人相似的气味。

美国知名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在他花费数年时间写成的《品格之路》一书中,回溯了“我一代”在美国兴起的过程。在他看来,这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至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慢慢形成了。

从1929年的大萧条开始,经历了整整16年的贫困、匮乏和战争,人们终于得以重新享受生活,他们一头扎进商店,疯狂购物,希望尽快摆脱自我克制的镣铐,忘却此前的所有伤痛。就这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放任着自己的欲望。恰在此时,一本极其迎合大众心理的畅销书《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上市了,该书竭力敦促人们抛弃自我压抑的想法,提倡一种“爱自己”的文化,认为让自己活得舒服,才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此后,凡是持类论调的书籍,在美国和西方都能大卖。而这一潮流的顶峰,则是那本不少中国读者也熟知的《积极思考的力量》,它在美国权威畅销书榜单上停留的时间,居然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98周。

在媒体如此这般的推波助澜下,一种新的、崇尚“自我”的文化逐渐盛行于世,这也预示着整个世界道德文化的变迁。要知道,仅仅在此之前几年,这一切还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人们,总是竭力避免在他人面前谈论自己,即使必须谈论,也要尽可能保持谦虚,以免给人以自吹自擂的坏印象。这类传统的处世方式不禁让人想到:我们真的应该像现在这样,如此看重自己的欲望,而将它置于一切考虑之上吗?这世上难道真的没有比“自我”对于名和利的渴求更重为要的事情了吗?这正是布鲁克斯想要通过这本书来追问自己和读者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美德”。更准确地说,这种美德,必须是一种内在的、能让人在追想一个人的生命时,总还能回忆起来的美德。毫无疑问,它与如今流行的那类自我推销、自我炫耀式的“简历美德”相去甚远。在这个主题下,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八位杰出人物的故事。

读到这个似乎早已过时的关键词,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书,不是充满说教意味、让人敬而远之,就是流于俗套和空泛,总之很可能是鸡肋。的确,这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题目,好在作者对切入点的把握十分巧妙,对人物性格的阐释能力也属上乘,而视角独特的开场白和让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的尾声,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书中论及的八位杰出人士,职业各异,其中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有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有民权运动领袖伦道夫和拉斯廷,以及社会改革家、“罗斯福新政”的幕后推手弗兰西斯·帕金斯,还有作家乔治·艾略特和学者塞缪尔·约翰逊。作者为之立传的这些人,在性情上常常大相径庭,有的对人热情友善,有的以“中庸”为人生准则,还有的人,意志坚定却抑郁寡欢,不喜欢取悦任何人,但总能赢得各方的尊敬。不论怎样,在作者看来,他们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读者可以瞥见一种古典的品味,它不是以崇尚个人享受和满足,也不以“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是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自律和品格的提升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在如今的世界上,这样的人大概真是凤毛麟角了。但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目下这种人人似乎都在被逼迫着,去追求名和利的生活,真的能给人以幸福感吗?相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恐怕也未必。而在作者看来,这一丝对目下潮流的不满,其实和追逐名利的取向一样,也是深深扎根于人性中的。对人类心灵的这两种相反倾向,作者分别以“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来命名。前者是指人性中自我中心、过分自信和追求名利的倾向,它的目的是征服世界。但它绝不是人性的全部,只是眼下的家庭、学校教育和周遭环境,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人性中的这一面,而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人性的全部,却忽视了自身的另一种需要,那就是尊崇责任的感召,服务他人,服务世界。事实上,正是在这种服务中,人才有可能克服“亚当一号”式的人性缺点,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幸福临近自己。

而这本书里写到的人,也都曾有过自我中心或享乐主义的倾向,也都曾屈服于“亚当一号”的诱惑。但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自我反省和行动,他们在各自的生命的历程中,成功地克制了自我中心的欲念,他们的生命便不再流于肤浅,而是深深扎根在他们为之服务的事业中。不过,“亚当一号”也仍会时不时来搅动他们的灵魂,有时也会让他们再度迷失方向,但最终,这些人还是通过了考验,在“美德”上为自己加了分,至少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他们不再有道德上的遗憾了。

在《品格之路》的结尾处,作者写道:“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身处这个言必称“我”的物化社会,我们能不能从这本讲述“美德”的书里,窥见一丝别样的精神光芒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追求名利才合适?|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
第四期书籍专题分享活动之《品格之路》读书分享活动内容整理
芝加哥大学教授TED演讲:你应该为简历而活,还是为悼词而生?
庸常的生活中修炼自我
品格之路,亦是幸福之路
真正的幸福是注重内心的修养,关注内在,不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向内心寻求幸福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