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新定义体态纠正——只有在可以说的地方,才有答案!

全文共2302字丨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左右

世界是由语言系统构成的,用语言自身去冲破语言构成的牢笼是绝无可能的,也正因为此,语言系统的不健全将永远影响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人无法挣脱它。但是,人始终具有挣脱语言牢笼的冲动,使模糊事物逐渐清晰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在过去的3000多年中,解剖学语言体系的谬误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被纠正的。

传统解剖学的语言体系是基于维特鲁维亚对人体的认知而架构起来的:“大自然即建筑师”,人体是宏观世界的缩影,因而在其中潜藏着宏观世界的“缩小蓝图”。基于该思想,人类可以从人体结构中获得对建筑学的启发,例如对称性、稳定性、比例的协调程度等等,诸如此类的启发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人体结构的描摹。 

相应语言体系伴随着维特鲁维亚的著作影响了后世绝大部分的解剖学家,他们认为骨骼肌肉系统是一个个骨关节与肌肉所拼接起来的。诸如“力偶”等工程术语大量地进入解剖学的世界中,规范和简化了解剖学的描述方式。然而工程学中孤立的观点也随着这些术语流入了解剖学中,这种机械的描述方式直到现在才被现代筋膜学所批判。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体解剖被批判和重塑,不是因为人体结构自身的演变,而是描述人体结构的语言体系的更新,我们对人体解剖认知的边界其实是语言的边界。如果没有筋膜学的描述方式,我们很难想象膈肌和腰大肌的筋膜连接如此紧密,以及为什么腰痛无法和呼吸模式分开。目前,似乎解剖学的语言危机已经解除了。然而现代筋膜学的理论还是忽视了至少一个视角。

骨关节是通过肌肉收缩牵动筋膜、骨膜,潜台词即是:“骨关节位置的变化,将影响肌肉拉力线/筋膜张力排列的方向,而我们却不可能单纯地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让骨关节位置还原。事实是,骨关节的位置变化构筑一个新的筋膜系统张拉模式。新的张拉模式与最初的张拉模式无关,而是在骨与韧带提供的各肌肉在多个平面内的力学优势中生存。”

当我们说出某一侧“骨盆前倾”的瞬间,我们已经出错了,因为我们至少涉及了髂骨、股骨头、骶骨的同时运动,用任何一种语言来定义它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它还会引起两侧骨盆一起水平旋转。这意味着肌肉起止点也在三维层面而中发生了变化,而非传统解剖学通俗理解的二维层面(单纯的额状面或矢状面),由肌肉走向决定的肌肉功能也并非原来功能。例如因为“骨盆前倾”导致的坐骨结节向内上方运动(这种描述也是不准确的)让腘绳肌失去了一些矢状面的力学优势,却在额状面获得了一些力学优势;髋关节的内旋又使半腱肌与半膜肌相对于股二头肌在矢状面上具有更多的力学优势。从经过这些肌肉的筋膜经线来看,原筋膜经线的位置也在三维空间内发生了变化,使后表线的“伸展”功能产生丢失而获得一些旋转功能,因为筋膜也开始依赖骨关节的位置而“生存”。 

上面的胸廓俯视图是描述肩胛稳定肌是如何随着肩胛骨与胸廓位置变化而改变自身功能的,翼状肩胛着无法通过单纯的肩胛骨回缩训练动作使骨骼排列恢复第一个图的位置,是因为菱形肌的止点已经移动到了后方。这就使菱形肌还增加了“类似肩胛骨内侧向内、前运动”的功能,而该功能无法用任何关节运动术语说清楚(既不是回缩,也不是前引)。由于它不存在于现存语言体系中,也没有更加精密的语言系统的介入,它在漫长的时间中或者被忽略,或者通过现存的不完善的解决方法来应对。

只有在可以说的地方,才有答案,有答案的地方才有问题的提出----维特根斯坦。

我们依靠语言来构筑世界,就像现代筋膜学批判3000多年前发源于维特鲁维亚的机械观点一样,不进行第二次批判,建立新的描述系统,上述的问题是无法有答案的。只有用骨与韧带的视角构筑一个与筋膜系统对应的新的描述系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新的描述系统是什么样的,会在以后详细说明)。筋膜是一个整体系统,骨关节与韧带也是一个整体系统,骨的移位借着韧带的张力牵动相邻骨。肌肉筋膜在骨上滑行,骨也在肌肉筋膜上移动,后者改变了肌肉筋膜的功能;只有骨关节之间、骨骼与肌肉筋膜的位置达到良好对应的状态,肌肉筋膜才符合筋膜学现存语言体系所描述的功能,体态的矫正才成为可能。

下面笔者介绍一个简单的动作,运用上面思路来调整胸廓旋转,不直接训练肌筋膜的螺旋线或胸廓旋转肌群。适用于在上肢力量训练中两侧的胸大肌、背阔肌、肱三头肌长头发力不平衡者,进行动作后重新感受发力与呼吸的变化。

起始位:四点支撑于垫上,肩带放松。

1.深吸气并让左臂往地面顶(直臂前伸使肩胛骨移动)。

2.保持左肩胛骨在动作1的位置的同时,深呼气让右臂往地面顶。

3.保持右肩胛骨在2的位置的同时,深吸气让左臂往地面顶。

4.保持左肩胛骨在3的位置的同时,深呼气让右臂往地面顶。

从1再次开始,进行6-8个呼吸周期。

 我想说我们在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当中出现久攻不下的难题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的手法不够精湛,也不是对现在的理论体系不熟悉,而是因为我们用来描述人体的语言体系还不够全面。我们从原来那个一块一块的分析肌肉、一个一个的分析关节的孤立视角过度到新的整体观更强的筋膜视角,解剖学的发现是描述变的更加整体;同理,我们要超越美式、意式筋膜体系的“视角”,也要靠语言体系的进步。这个进步就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肌肉筋膜的运动牵动骨关节,骨关节韧带的位移改变了肌肉筋膜的功能,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的视角既不能在“正面”,也不能在“反面”,而要把硬币立起来,看到它立体状态下的正反两面。

这就像很多做中医伤科的医生总喜欢去纠结到底是“筋柔骨正”,还是“骨正筋柔”一样(甚至有人把它比喻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真正要看到这些立体投影下的所有因素,才是我们人类探知身体的真正整体观,而不是觉得自己知道了筋膜链是从头连到脚底,脚痛可以从头治,以及自以为知道一些中医经筋的循行路线,觉得这样就完了,人类关于身体语言的完善和视角的重构才是我们对身体最真实的认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剖学笔记分析】8大肌肉起止点、功能、解剖学分析
脖子都差点扳断了,为何还是没治好颈椎病?(正骨的误区)
重新认识肩伤头号杀手——肩撞击(注射针下的欺骗)
筋膜 | 到底什么筋膜(二)之深筋膜
【每日一讲】第386期 肩胛间区疼痛的5个原因
解剖学分析:机体代偿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