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4】老刘讲《大学》——第一章(四)

《大学》第一章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部分是讲《大学》的条目功夫和次序,《大学》首章是定调子,把大脉络先说清楚,后面的章节再展开详细阐述。

明明德于天下,是复其万物一体之仁,这是儒家外王事业扩展到极致,由“修己以安人”扩展到“修己以安百姓”。“明明德于天下”从自身性体的角度来说,就是“止于至善”。

大学八条目详细解释一下:

平天下:即明明德于天下,具体表现就是国泰民安享太平,天下处处平安无事,整个社会祥和安宁。注意,此处对“天下”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八条目的整体理解。从“心即理”的角度来说,“天下”指个体意识世界所能达到的极限边界范畴,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天下”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譬如作为周天子,他的“天下”就是华夏大地和周边所有外夷番邦等等;作为一个一生没有离开过村庄的人来说,他的“天下”就只有方圆百里之内。从这个角度理解“明明德于天下”,即在自己意识世界所能达到的范畴内,复其万物一体之仁。《传习录》第九十章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治国:“治”字本义是一条古代河流的名称,属于淮河的主要支流,历史上以水患频繁危害大著称。“治”字引申义为“治水”,治理水患让水资源为人所用是治水的目的,治世安民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古时代,大洪水导致天下部族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尧舜时代治政史基本就是治水史。国家雏形形成,源于大禹治水时代,当时治国目的是为了治水服务的。后来水患治理好了,但治政模式留了下来。治国如治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国家政务就叫“治国”。

齐家:“齐”字的甲骨文字形是麦苗冒出地面的形态,《说文解字》说:“齐,禾麥吐穗上平也”,麦田中的麦苗吐绿,看上去很平整的景象。“家”是以血缘和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整治家政与整治国政是有区别的,国政以“事”为主,家政以“情理”为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亲爱和睦,共同把日子过好,子孙延绵不断,才是家政的目的,所以说“齐家”。

修身:《说文解字》曰:“修,饰也。拂拭之则发其光采,故引伸为文饰。”古“饰”字通“拭”字,所以“修”字有“擦拭物品让其焕发光彩”的意思。“修身”即去除私欲牵引,让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天命之谓性”的自然彰显所谓“修行”,“修”即修之于身,“行”即行于大道。

正心:“正”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上为城池形,下为足,本义为征行、征伐,是“征”的古字。《孟子》曰:“奉辞伐罪曰征”,“征者,上伐下也。”,“征”是名正言顺,以纠正为目的发动的战争。心是身的主宰,“正心”即以是否符合天理为正确的标准来导正己心,克除私欲遮蔽。心如果不正,被心主宰的身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必然会偏离道义。从体用一源的角度来说,“正心”是恢复“心之本体”,“修身”是“心之本体”的“用”显著出来。

诚意:“意”是会意字,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声音,当心感知到物时的一涌动,就是“意”。《大学》后文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心能导正的前提是自己不欺骗自己。掩耳盗铃就是最直观的自己欺骗自己,但客观事实不会因为自己欺骗自己而改变。自己不欺骗自己是导正己心的前提。意诚了,心才会正;意不诚,心是不可能正的。

致知:此处的“知”指的是“知觉”,是人的心对外在和内在具有的感知能力,这是人心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个本然如此。人与世界的一切都是以人心具有“知”的这个功能为基础展开的。

注:此处说的“知觉”的理解,是按照《说文》:“知,词也。从口,从矢。”(徐锴系传:“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会意。);《说文》:“觉,悟也。从见,学省声。”不能想当然的把“知觉”对应成西方心理学名词。西方心理学中“知觉”的定义是“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显然不是一回事。

“致知”即让自己正确的“知”得到正确的落实。譬如尽孝这个事情,自己知道如何对老人尽孝的具体操作,比如说自己以前伺候过别的老人,对其中操作驾轻就熟,知道怎么干,这是“知”。把这些具体操作不打折扣的落实到自己父母身上,才算是“致知”。再譬如凡是知道作为君王应当做个“仁君”的君王,如果不能致他的“仁”,就算不上是“仁君”;凡是知道作为臣子应当忠的臣子,如果不能致他的忠了,就算不上是“忠臣”。即仅仅“知觉”到却不能具体做到,是算不上“致知”的。由此可知,要“致知”就必须有“行”,没有“行”的具体落到实处,就不能算是“致知”。

格物:“物”在此处不能理解成具体的某个物品,而应该理解成“意”的指向处。也就是《传习录》第一三八章对“物”的定义:“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传习录》第六章说:“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格物”的“格”,意思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打个比方帮助理解“格”字,譬如在路上开车,保持车沿着车道走,发现车的行驶方向偏了,就转动方向盘,把车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个导正的动作就是“格”。“格物”就是把“物”导正,让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譬如尽孝这个事情就是一“物”,能完全依照自己良知指引,心中无丝毫私欲遮蔽的把尽孝这件事情落到实处,就是“格物”。对双亲尽孝的“物”被“格”了,对双亲尽孝的“良知”也就被“致”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内圣功夫的范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现在不能完全看懂不要着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先有个大概印象就好,在后面的学习中反复体会,随着水平的提高,自然就能理解了。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里最精华的17个字,你知道吗?
要想读懂《大学》,先看看这些,会让您脑洞大开
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欲明其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孝敬父母顺口溜:可怜天下者,唯有父母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