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立于一 抱一合道 丨《道德经》“一”字辨解

原创 恒真子 青城山道教 2017-01-19 01:19 发表于四川

道立于一 抱一合道 

--《道德经》“一”字辨解

“一”在汉字里是笔画和结构最简单的字,作为数字,也是最小的自然数。但“一”的意思却一点也不简单。查汉语字典,“一”的意思有11个之多。在道教圣典《道德经》正文里,其中有八章共出现“一”字14次。 

第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能 无 离 乎 。

第十 一 章 三 十 辐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有 车 之 用 。

第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名 曰 夷 ﹔听 之 不闻 , 名 曰 希 ﹔搏 之不 得 , 名 曰 微 。此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混 而 为 一 。

第二 十 二  章曲 则 全,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多 则 惑 。是 以 圣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第二 十 五 章 故 道 大, 天 大 , 地 大 , 人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第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地 得 一 以 宁 ﹔神得  一 以 灵 ﹔谷 得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以 为 天 下 贞 。

第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三 生 万 物 。

第六 十 七 章 我 有 三宝 , 持 而 保 之 。一曰 慈 ,二 曰 俭 ,三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其中第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六十七章的“一”字,比较明显地是表示数目或数序。但其它几章的“一”字与汉语字典上的字意解释并不相合,似乎另有更深的含义。要探究这个深意,我们就须从《道德经》四十二章入手:“道生一, 一生二 , 二生三 ,三生万物。”这句话可以看出,汉字的“一”与阿拉伯数字“1”虽只有写法上横与纵的差别,但与“1”仅表示数字相比,“一”还表达了道家万物的源起观。道德经认为大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但大道之体,无形无名,抟之不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一个“无”的状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即是无生有。易经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就是说,一切有形的最初,大道体现为一,开始生成天地,化生万物。古希腊大学者毕达哥拉斯也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而一又是数之始。《五运历年纪》用神话的方式,生动地记述了这个天地化生的过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

盘古开天辟地(资料图)

而现代物理学则根据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的不断膨胀,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释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宇宙起始于一个非常小的点(奇点),并在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中诞生,之后一直膨胀至今。宇宙诞生之初,没有物质,只有以辐射形式存在的能量。在宇宙早期极高的能量密度下,使得能量与物质间维持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达到一种热平衡,光子与核子间的比例约为10亿比1。而且高温下物质也表现得极像辐射,可以认为宇宙此时是一锅炙热的宇宙汤。具体来说,宇宙诞生1微秒后,随宇宙膨胀,温度下降到1万亿度,光开始转化成最基本的物质,如电子正电子中子质子中微子等。3分钟后,温度下降到1千万度左右,这时基本粒子开始结合形成最基本的原子核氢、氦以及少量的锂,宇宙的基本成分从此固定了。但直到约38万年之后,宇宙温度变成1万度时,原子核才能和电子结合形成原子。再往后,它们随宇宙膨胀而分散,但相邻的星云又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凝结成恒星,大约在宇宙诞生后10亿年,宇宙中第一个星系形成。

宇宙大爆炸(资料图)

而另一部道家经典《列子》在《天瑞》篇中,是这样说的: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的实证方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推导,虽然所用的语言和阐释方法各不相同,但对宇宙万物的生成,都认为经历了一个从无形(能量)到有形(物质)的过程。而最初的物质是浑沦一体的,而这个浑沦一体的物质(等离子态的基本粒子),就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的“一”。

“一”为既为形变之太始,也引申浑沦一体,不相分别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阴阳未判,五行未生,无形无象,但一切有形,莫不包含其中。

矛盾论指出,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阴阳,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又互相转化,而这种阴阳对立的“二”状态是因为由浑沦为“一”的状态发展而成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如果要保持万物的活力,就必须要回到“一”的状态中去。“一”虽不是阴阳的任何一方,恰因如此,却可以化生为阴阳的任何一方,所以保持了大道生生不息的特性。

《列子.天瑞》中说: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皆无为之识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有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因此,《道德经》提出了在修身、治国等方面,要见素抱朴,抱一不离的方法。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修身者,“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者为魂,为阳,魄者为身,为阴,将两者相合不离,须用静定的方法。 

在很多道书上都有记载了道家守一法。很多人误以为这个守的这个“一”,是一个具体的人体部位,于是守丹田、守眉心、守松果体,不一而足,都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一”字。

《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而广成子的回答正是载营魄抱一的最好注脚: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在《道德经》中,也提出: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治国方面,《道德经》指出了圣人和侯王的守一之道。

首先是要浑沦贵贱为一。

教化之圣人,统治之侯王,不可不谓人中大贵,然而:“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但是贵和贱,都是相对存在的,脱离了贱,也就没有了贵,所以道德经说达到至一境界的圣人:“是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再者,行无为以行“一”道。

在这一方面,《道德经》对此有大量的阐述。比如: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如若深入挖掘,此类表述在《道德经》中还有更多。其思想的大要在于,为侯王圣人者,必无欲无为,无偏无党,守朴守真,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而民自会返于淳朴,天下自会得到安宁。

《道德经》把看似普通的“一”字,却表达了道家的宇宙万物生成观,和深刻的哲学内涵,并用以指导修身治天下。前贤曰:得其一,万事毕。若能体证此“一”,则可得道之柄,应于无穷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老道长说,如果修道人不知道、不修炼“六图”,到老一场空
《道德经》一部揭示了宇宙起源及规律和文字起源的伟大绝学
《道德经》心得体会(9-15)
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解读《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