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四个方面理解《中庸》之“诚”

德有精舍

2016-12-15 10:39

关注

  关于“诚”

  “诚”这个概念,如果仅仅从比较平面化或通俗化的理解,好像就是诚实,是一种品格,就像今天用的“诚”字,说这个人很诚实、有诚信等。

  确实,在儒家伦理里面,“诚”是非常重要的德目,是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分寸,当然有这层意思。但“诚”这个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又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所谓“天人合一”的一个枢纽性概念。

  关于“天人合一”,今天我们经常挂在嘴上,讲中国文化,讲儒家思想,最高的一个理想就是天人合一,但何为天人合一?这实际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庸》“诚”这个观念来看天人合一如何可能?《中庸》第二十一章以后,有十几章是专门讲“诚”的,从“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以下,整个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诚”这个概念来展开的。它大概讲了这么四层意思:至诚尽性、至诚能化、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1

  第一,“至诚尽性”

  “至”就是最,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或者“达”,就是得以、达致。“至诚”不是一般的诚,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品行,按照《中庸》的理解,它是天地的最高属性,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东西就是天地的“至诚”,天地的这种精神便可用“至诚”二字来概括。

  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假如不是从原始宗教的神灵意识进入,很自然地便要考虑天地运行的节律问题,比如说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晚上太阳下山,月亮出来了,有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年的季节会有变化,气象上有风霜雨雪,有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象,以一种很朴素的理解和认识,就会认为这些是天地最根本的东西,它呈现了出来,我们能够去理解和解释天地自然的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的节律把握好,就能够与天地相和谐,可以合乎它的本性,按照它的节拍得到一种最好的、最佳的结果。农业民族的这种观念是非常强的,它要和天地自然有一种融洽感,有一种亲密感。

  今天讲的自然生态,只是对工业社会破坏生态之后的一种修补,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本来就没有这种背离性,可以说是天然的生态主义。人存活在世间,和自然万物打交道,就要考虑如何与环境相融合,不光是索取,而是要有一个交互的关系,这在《中庸》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所谓的“至诚”精神。

  “至诚尽性”,就是凭借对天地的理解、对天地的把握,去发挥人能,去尽人之性,把我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说人生天地之间,在天地人三才之道里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有特别的担当,人和自然万物是不一样的,是天地之中最有灵气的存在,是万物的精灵。所以人生天地间,尽管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是非常特殊的角色,需要尽人之性,发挥人能,来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则天地位、万物育,达到“与天地参矣”。这可以说是人的生命意义的最高表现,怎样能够在宇宙自然当中把人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儒家的理想,所以不管是君子人格也好,儒家对社会治理的期望也好,就是要参天地之化育,要“能尽其性”。

  2

  第二,“至诚能化”

  《中庸》讲了“致曲”的概念,就是天地万物很不平常,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想象得那么简单,我们对天地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体会“至诚”的过程,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致曲”的复杂性,由形著到变化,大概就是说世界不那么简单,人生也不那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充满皱褶的、而不是平面的,所以要以至诚起化。这个“致曲”而化的意识在《中庸》里面有充分的阐述,就是“至诚能化”。

  3

  第三,“至诚如神”

  可以说是儒家对于鬼神的理解,都是沿着这个思路。儒家一开始就是“准无神论”,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太讲鬼神那一套,只是存而不论。《中庸》也讲“前知”、预言这些,但更重“以德配天”,对鬼神的理解,相当于在天地之间或人与天地相合之后的某些神妙的表现,它不是外在的偶像性存在,而是贯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至诚”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与神灵相通,但这均是与人的实存性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有另外的一个世界。这样对鬼神的解释,显然有其宗教性的一面,但非偶像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所谓“至诚如神”,神鬼这些东西都是“至诚”的某种表现、某种状态而已。

  4

  第四,“至诚无息”

  《中庸》讲了很多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些思想和《周易》是相通的。《易》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说“天地之道,博厚高明”,都强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宇宙千变万化,均是“至诚”的表现,是一个必然的东西。

  “至诚”的精神所含范围是非常广的,天地万化、生生不息的状态都是“至诚”的一种表现,所以《中庸》对天的意向的描绘不是把它塑造成一个上帝,而是体现“至诚”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显然与人有直接的关系,是人自身想象的一种投射,是从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天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反过来,又从天的这种“至诚”精神来解释人,寻找人的存在的终极性意义,塑造形而上的意义世界,表达某种宗教性的依赖情感。这里面当然有信仰的成分,因为你面对这样一个“天”的时候,就有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需要保持一种敬畏感,不可随便造次,更不能随心所欲。你的行为要符合它的节律,符合起码的要求,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对大自然的敬畏是相通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形而上”的信仰世界,在冥冥中有这样一个东西制约着我们人类,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天”。但这个“天”,不是西方宗教讲的上帝,它跟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通的关系,所以《中庸》讲了天的“至诚”精神之后,接着就讲人的问题,就是从君子、从圣人,尤其是从孔子的一些道德理想来讲人应该怎么做。而人的理想行为恰恰是和天的“至诚”精神有某种契合性,不违背这一“至诚”性,这样才能达到与天相合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至圣”的追求。所以,“天人合一”不只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那么简单,这个过程是从道德、心灵、意志、情感,然后到知识、教养、行为,我们人类的全部活动,包括社会制度的安排都融汇在里面了,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从“至诚无息”的道理来看,儒家理解的天是什么,人是什么,天人如何相合,这里面的问题和环节非常多,并不是简单说人与自然相处好就可以了。还有就是人在这个动态的结构之中,怎样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参天地之化育,成就一个美好和谐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同时也是一个信仰的世界,不是纯物质意义的,它有某种抽象性,但它又是具体的,天地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鱼虫,我们都看得见,这跟西方的上帝形态是不一样的。但这种信仰又不是一个所谓纯自然状态的,不是万物有灵论,不像原始宗教那么简单,它要经过一个人文化的塑造过程,是按照人的精神想象或者可以理解的精神世界的要求,给自然的意义赋予了某种灵气,这种情况下才能讲所谓的“天人合一”,它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外化和文化创造的结果。

  《中庸》起首一句,只说“天命之谓性”,不解释何以为性,更没有阴阳等生生环节夹杂其间,而是直接说人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它也不用生化的逻辑程序来谈论天道,只捻出一个“诚”字来,便打通了天与人,在己性和物性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诚者,天之道”和“天命之谓性”一句,语义上相回环,所以后面讲的性,都是在“诚明之谓性”的意思上立论的,而所谓的天,也是在说“至诚无息”意味上的天道,人与天均归并在“诚”的意义之下,为“诚”的精神所统摄。这样,在至诚之道底下的天与人,实际上就没有了间隔,在“诚”的意境中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像清初大儒陆世仪所说的:“《中庸》一部书,句句言人道,却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在此合一的状态之下,尽己性即是尽物性,体物而不遗,尽物性便是尽己性,周遍而不流,“故至诚如神”,天与人是不可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之道的精髓指什么?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
任蜜林:《大学》《中庸》不同论(大学言心,中庸言性)
中庸之道: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中庸》注释(四)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