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时记忆:祖父的诊所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学中医,是受到祖父外祖父的影响。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将我送到祖父祖母家里,那时候祖父在县城里开了一间中医诊所,叫做“仁济堂”,我常去祖父的诊所里玩耍。诊所约有一间半屋子那么大,正对着门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两个单凳,旁边是两条长凳。靠里面有一张诊床,是给患者腹诊或针灸时用的。


右侧整个一面墙是中药柜子,一个一个的药斗,标着各种中药名字,有三四百种。药柜最上方是一列瓷坛,内装不能受潮走气的名贵中药。一列瓷坛的正中央悬一朱底金字的木匾,上写:济世活人,童叟无欺。药柜前面是一张长长的案台,上面放着一个青铜乳钵,一把大算盘,还有一个柳条编的
笸箩。

笸箩里面放着称药的铜戥子,一摞包药的草纸和一卷捆扎药包的细纸绳。案台靠窗的一侧,竖着一面铜牌上写:尊古炮制,货真价实。案台里侧地上放着铡刀和药撵子,药撵子旁边还有一把厚实的座椅,是留给撵药徒弟用的,徒弟撵药时要坐靠在椅背上用力脚蹬滚轮,才能将药材碾碎。

祖父的诊所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个病人求诊,祖父忙不过来,就留用了一个药工和一个学徒帮忙。我那个时候还小,去诊所就只当玩耍,祖父在诊治病人,我在一旁默默地看,不敢出声。

病家坐下,祖父并不说话,直接搭脉。左手搭过,再换右手。然后让病家张口,望望舌苔。然后让病家放松坐定,祖父再端详其面部3-5秒。如此时病家无话,祖父就直接开处方
。然后徒弟过来取走药方交与药工,药工照方抓药,徒弟将药包好再捆扎好,附上药方,再写上病家名字,唤名字让病家将药取走。

若脉诊望诊时,病家有话,祖父但听,并不多问。有时也只问病家纳眠及二便,须臾,处方已经写好。写好的处方祖父都要再过目一遍,恐有疏漏。


祖父诊病,常见正襟危坐,面沉似水,那叫个庄重。一次诊余饭后我问祖父,为什么总是那么严肃?祖父说:“病家是衣食父母,不可不敬;
医者操大权于掌控,攸关病家生死,不可嬉笑儿戏!

最让我难忘的是祖父的针灸。祖父嘱病家或坐或卧,深呼吸。话音未落,针已刺入,病家绝无痛感。记得祖父有个一尺余长的铜制针盒,是祖母手织的家织布做的里衬,上面插满各式长短钢针,尤其是那几支大号的莽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祖父针灸有个定式:男8,女7。就是病家如果是男性,针刺最多不会超过8根针;如果是女性,最多不超过7根针。我问祖父,为何这般定数?祖父说:“,血(精)1支,气1支,神1支,天1支,地1支,人1支;再有,万病心头起,内关上总要来1支,这总共是7支。原本男女都是这个定数,但是男人乃一家之主,无欲则刚,关心则乱,所以还需加上膻中1针,才算圆满啊!”

观祖父针灸,很少提插捻转,多以盘针施术,不痛、不紧、不滞,病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病已无踪。而今盘针之法,几近失传,回想起来,也是一件憾事!

60年代初,全国流行腮腺炎,俗称“痄腮”,学龄前儿童许多都被感染,而当时的抗生素和黄胺类药物对此病无效。祖父就研制出来一个偏方:1、外敷。取辽西地区山沟里特产的大头老葱,将葱白捣碎,以纯蜂蜜调匀,收纳于玻璃容器内,密闭放置24小时后外敷患处,止痛消肿效果十分明显。2、内服。患病儿童本人晨起第一泡尿液泡新鲜生鸡蛋,浸泡48小时后,煮熟食用。不仅止痛消肿,还可以有效预防“痄腮”引发的睾丸炎及卵巢炎等后遗症。那一年我也不幸感染了“痄腮”,就是用了祖父的方法很快治愈的。后来,祖父的方子不胫而走,治愈了许许多多患病儿童。

祖父有位老乡,鼻子长了恶疮,初起疼痛难忍,继则病势急转直下,破溃流脓久不封口,鼻垂很快就烂掉大部,省城几家医院,都没有办法。鼻腔通脑,病情发展下去堪堪性命危矣!找到祖父诊所,当他揭掉脸上纱布,我吓得目瞪口呆:病家鼻垂几乎都已烂光,只剩下两个黑洞洞的鼻孔,看着让人恐怖!疮口处还飘过阵阵令人窒息的恶臭......

记得祖父先是为他开了一付方剂,叫药工赶紧抓药煎制,又取来双头火针,在病家溃处连刺数针,又在合谷、大椎、内庭、曲池等处,盘针多时。最后把汤药喝下,临走又取走几剂,嘱其自煎。大约一周后,那个老乡来复诊,摘去纱布他的患处不仅止住了流脓,还隐约长出新的肉芽,看到有了生的希望,病家十分欣喜。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尽管悬丝诊脉虽然确有其事,但更多的是一种蒙上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打点后妃贴身的太监,详知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我不由想起小时候,祖父曾给我讲过的一段他亲历的往事:“民国末年,辽西某县一大户人家请祖父为其女儿看病。旧时看病不像现在,人们观念还比较封建,年轻女子是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给人看的。即使是看病诊脉,也要用盖头遮脸,隔窗把手递给先生。而先生必须用一片10✖6公分的竹帛置于女子寸口之上,脉要隔帛而切。可见旧时中医大夫的功夫,还真不是吹的。


祖父说,“中医传承,其实弟子什么都可以跟师傅学,唯独诊脉不能学。为什么?因为四诊当中,望、闻、问都能出现假象,唯有脉诊才最真实。脉诊不单是一种物理的律动,更是医者与病家心灵感应上的沟通和体悟,完全是医患两人之间的事,师傅怎能帮得上?所以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教得了技术教不了技巧,因为技术刻苦即能学,技巧只能悟得靠天性。”祖父的教诲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脉诊怎么学?多年前,我的老师曾将他临诊体会总结如下,特分享与大家:

A、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乃脉诊初学者所处之境,在此境界中可抛开二十八脉,用心去体悟指下的感觉,此时最关键的是要多练,我在学脉之初,坐在老师旁边,老师摸完,我再摸,也不看老师写的是什么脉,就只体会自己指下的感觉,或如水漂木,或如盘走珠,或如捻葱管,或如按鼓皮,或如轻刀刮竹,或如病蚕食桑,诸如此类。老师的病号很多,我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常见脉的指下感觉就都有了,接下来便进入第二境界。

B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到此境界已经对各种脉象的感觉了然于胸,此时一要在老师处求证,询问老师的感觉,看老师定为什么脉象。二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以证测脉,然后用心体悟。如外感寒邪之紧,中风之缓,中暑之虚,失血之芤,木郁之弦等等,慢慢的各种脉象便真真切切得如山如水,现于眼前。此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山有山形,水有水象,若达到此种境界,便可指导辨证治疗了。随着临证积累,指下的感觉越来越丰满平实,渐而山真水切不断深化,若此,便可达到指下山河可辨的境。

C山外还有山,水外还有水。
此乃脉诊的最高境界,山外之山水外之水,乃圣山圣水,山水言形言象,山外之山水外之水,言气言化。达到此种境界,便可由形而上近于道,此时,当可体悟言外之意,画外之音。传统脉诊的最高境界是体悟病人的脉气,气的寒热温凉,气的升降出入。正所谓“上工调气,中工守气”,即是言此。达到此种境界便可在气的层面上与患者交流,甚至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此时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境界如处化境,悟者方知。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人中医硕士毕业,善脉诊,针药并用。怎么才能经营好中医诊所?
不容错过的最全的宝宝生病知识
颈椎病治疗一例──整体、恒动、审机
放血可治急病大病
【国医讲堂】朱南孙:医生手握生杀大权,不可以马马虎虎
认识一个中医,五代世家,可以年入千万,你周围中医年收入大概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