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半句才是经典,但却鲜有人知!

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这句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尤其是会经常出现在老人以及长辈们的口中。俗语,作为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被流传到今天,肯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小编今天跟大家说的这个俗语,其实它还有下半句,与上句相比,就是精华所在,但是却鲜有人知。

儿孙在有儿孙福,说的就是儿孙们他们会有他们自己的福气的,所以自己做长辈的就不必为他们担心了。毕竟到了自己儿孙一辈的话,生活质量肯定比现在的好,所以作为长辈,就想把自己最好的全部给他们,就是为了不让他们吃自己吃过的苦。

关于这个俗语,其实当中还有一个典故。讲的是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姓罗的书生,家里面没有什么钱,但是他很喜欢读书,于是自己便刻苦学习,不放过每一个能学习的时间,所以最后,考上了秀才,但是呢,后来,他选择去外地教书,可是自己当时已经有了妻子还有一个儿子,即使他舍不得最终也是无奈,只能孤身一人去外地教书了。

在罗秀才教书的这段时间,妻子打理家务,还要照顾老人以及自己的儿子,由于长期在外地教书,所以只有快年底才能与家人相聚,聚少离多,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七八岁了,这让罗秀才十分欣慰。他想看看自己儿子是不是能跟自己一样,有着读书的喜好,看看适不适合读书,如果适合的话,就去送儿子上学。罗秀才是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望。

于是,他找到了机会,指着天,想让儿子对出来一个“地”。这个儿子因为经常在家里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活,哪知道什么罗秀说的是什么,于是就愣在那,母亲看到这样的场景,于是便指着地上,儿子见状,对着父亲说:鸡屎。这可让罗秀才气坏了,怒火攻心,于是指着妻子生气的说到:我的儿子会什么会这么蠢,你看看你教出来的好儿子!于是失望万分的;罗秀才选择出家当了和尚,这让妻子十分难过。

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于是她将自己辛苦攒下的钱拿去请老师辅导自己的儿子,经过努力,最终儿子考上了状元。当时罗秀才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欣喜万分,跑下山只为见见自己的状元儿子。十几年过去了,几乎没有人能认出来罗秀才,不给他进去,只当他是来化缘的和尚。但是罗秀才执意要见自己的儿子。

最终,他见到了自己的状元儿子,第一句话就是:离别家乡十八载,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也依旧很有现实意义。这告诫父母,儿孙自有儿孙们他们自己的福气,不要强迫着他们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要期望过高,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家长只要将自己该做的做好,其他的就不要再多操心了。

其实这后半句才是经典,但是却因为时间的流逝,人们只记住了前半句,而忽略了它的存在。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这后半句!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俗语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半句才是经典,只有少数人知道
古代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知道下半句是什么吗?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是什么意思?下半句更经典,道尽了人性
古代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少有人知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只是鲜为人知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才是精粹,可惜知道的人很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