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气及其行状态

气是养出来的,不是努出来和憋出来的。努出来和憋出来的,不努不憋气就没了。养出来的,啥时候都有,就长在你身上永远不走了。

——周身经脉就像曲了拐弯的气通道,气不足时,只能通一小块儿地方,你就踏踏实实地去养气,它足一点,你就通一点

——足到一定程度,命门自然就压开了,(肾气,也就是元气由命门而出),就开始向身体的其他地方散了。

——再养足到一定程度,带脉就自然冲通了,腰部的前后就连结上了,腰部有巴掌宽的整体一圈范围内就像一个大气垫子,称为前后丹田贯通。这时你就有元气的根了(丹田总是充实的,就是待着不动,它也不会丢,不会跑,所以说“静曰归根”。

——再继续养下去,腰间这个气盘子会越来越大,不断的向上、向下扩散,先冲到肩关节和胯关节,它们也会慢慢形成气垫子,这时就真的能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开肩开胯了。

——再养下去,它就越来越足,就会冲到手腕、脚踝,最后手指、脚趾,全身就都充满了,这时就是中气贯足、周身一家了。

最后都通了,就自然达到了:由腿而腰而手,总是完整一气!

养气就是在出功夫。太极功夫就是这么养出来的,有什么玄的、难的?难就难在都没恒心去慢慢养

气养的越足,元气越旺盛,生命力就越强,病机就越弱,身体就越好,功力也越强。

内气,有中气,亦有横气、逆气。人皆有内气,但多横逆,若加以涵养功夫,去其横逆,养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性,是谓得“中”,内气之性倘能得中,才可谓之“中气”。

气得中谓之中气。一旦体内养出了真正的“中气”,那么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不加思索,自然就出来了!

中气,中是中,气是气,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谓也。

中气,就是既可生阴也可生阳,但既没生阴也没生阳之气。

中气运行了叫立身中正,以中气行于周身。

打太极就是称桩,运动中守中,慢慢让内里气性变成中气

拳论说,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气自然得中之谓也。

太极拳的修炼,就是去横逆,养中正的过程。


内气的运行有“外放”“内敛”两种状态。

“太极动则阴阳分”,即“太极本体”一运行起来,就会产生“阴、阳”两种性质的变化了,阳性发散,阴性收敛

内气在意识的指挥下由内向外逐渐的发散出来,充满身体四肢,就是生阳的过程意识指挥内气由身体的各处向内收敛聚拢,就是生阴的过程,而这一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太极图”中所描述的阴阳变化的渐变规律。这样一来,内气的运行就形成了“外放”“内敛”两种状态。

内气向外运行的过程就称之为“呼”,而内气向内收聚的过程就称之为“吸”量。太极拳讲“呼吸开合”,是在强调内气的出入运行的能力,和鼻子的呼吸没有关系内气在意识指挥下的周流运行,呼吸收放,是太极拳运动的根本因素

真正能通过习练产生意识引导内气进行一收一放的“呼吸”功能气机运行的“阴阳变化”也就可以真正的实现了。

气遍周身不少滞。

一个气球,你说气能存到哪个具体位置。所以要气遍周身,而不是聚于某处。通过训练,周身贯通,你就和气球一样了。一个大气球,打在它上面是什么样,你就知道了。

随着太极拳放松修炼的深入,这种内气(即内能量)会越多越壮,渐渐布散于全身各处,即“气遍周身”,而这个“内气”又会像水一样,具备应物生力的性质,气流到哪里,就如同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那种“柔中之刚”的力量。

当我们的意识对这个内能量的感知已经十分清晰和敏感时,这个内能量(内气)就会逐渐被我们的意识所统治和调动。意识想到哪里,就可以让内气往哪里走,内气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那种性质的力量,也即产生“太极劲儿”。

所以拳论才有:心为令(心之所发谓之意)、气为旗,身为驱使,意到、气到、力(即劲儿)到,只要用意,就会动气,气一动,劲儿即走。

所以,太极拳所说的“用意”,实际就是通过意识的指挥产生一气流行,气到劲生的效果。只有“用意”,才能调动内能量系统产生作用,形成“太极劲”的实际功效。

而“懂劲儿”之前,是谈不上“用意”的,因为还没有用意识指挥的那个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伟太极观真(59)太极得“中”
混元太极拳修炼纲要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想练好太极,必先练好无极
太极阴阳手
陈子明《太极拳要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