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立宁:谈谈太极拳的“轴”

谈谈太极拳的“轴”

——郭玉和传太极拳体悟录之二

项立宁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ao)。”源自《十三势行功心解》。有的文章以此解释为“以腰为轴”,笔者认为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全赞同。“纛”者,古时军队里的大旗。大旗处,乃军中主帅所在。主帅就是靠大旗来行兵布阵和指挥作战的。“腰为纛”是“腰为主宰”的意思,并不是“以腰为轴”的意思。直到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才正式提出“腰似车轴”的概念,笔者觉得腰似车和太极拳的“轴”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笔者结合自身学拳路上参悟改误的过程,在此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体悟和看法。

  笔者练拳时,常犯有“上身不直、驼背”的毛病,被师父师兄指正后,自己恍悟,常言道:“脊不竖劲难出”,还有“用脊柱行拳”的说法,可见竖脊在练拳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此推理,笔者逐渐明白了太极拳“轴”的概念,笔者认为练拳初期就是个养“轴”的过程。

  太极拳的“轴”是什么,怎么养呢?

  笔者认为太极拳的“轴”在练拳初期可以理解为以腰为轴,甚至可以直接理解为以“重心”为轴,练拳中期太极拳的“轴”逐渐变为球体感的球心,到最后变为意识轴,即所有在圈内的虚轴(意识轴)均可为轴,随心所欲,只要有了轴,就有了内劲的传输通道,无论对方多大的力过来,竖向的棚劲都能棚的住,且不用动作变化也不用力,很轻松就可以做到。

  那怎么养“轴”呢?

  很多文章里讲练拳初期要站桩,在笔者认为打拳就是站桩,太极拳就是动桩,桩动即拳行,拳静即桩立,桩拳合一。很多文章谈到太极拳的松,用松静的状态去站桩,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怎么找到这个松呢?如果仅仅从思想上去理解松,从意识上去找松,可能要走弯路。笔者认为要想做到松应该从练拳规矩上去找,这样不容易走旁门也容易做到,规矩做到了自然就松了,想用拙力僵力是不可能的。

  首先,要做到骨节拔开,骨肉分离,不做到这些基本要领站桩打拳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肩不松开(也就是胳膊和身体不连着,这是一种体悟不是动作),小臂就没法放松,小臂不放松就不可能有松沉劲。松沉劲就是源自骨节拔开、骨肉分离的体悟。骨节拔开了,骨肉分离了,头顶上一提脚下一走,轴就有了,这时候竖向的棚劲就出来了。笔者认为,手有拙力是因为肩没松开,脚有拙力是因为没有轴。

  其次,练拳初期宜采用大虚大实,虚实分明,到后期逐渐过渡到阴阳相济,有了轴的概念笔者才真正明白了刘晚苍先生说的“出”和“收”是什么意思,“出”就是从轴里长出去,“收”就收到轴里来,所有的动作无非就是出和收,这里要注意,手是从轴里“长”出去的,不是伸出去的,“长”要一层一层的长。有了轴的体悟剩下的就是养轴的过程,涨功夫的唯一途径就是多打拳,打明白拳。在养轴的过程中要细细体悟“开肩”“开胸”“开背”“开跨”的过程。

  最后,手领身随,笔者练拳初期也常常困惑,是手领身,还是身催手,还是以腰带动四肢,后来明白了,这是不同层次的练法。练法不同收获自然不一样,练拳初期也就是第一层次宜采用以身催手的练法,以此训练自己的松整,把手练没了只是基础,即太极不用手,后期即第二层次必须采用以手领身的练法,把身体练没了练空了(空腰),才能应用,只有手领身随才能做到开合虚实。师父常说,手上要干净,刚开始不理解,后来笔者体悟就是不给对方感觉,也就是“喉头永不抛”,拳论讲“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英豪”也就是这个道理。想练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是必须走的阶段,没有那个层次就没有后来的层次,很多人明白了第一层次就一直练放松去了,到头来不能接手,表现功夫只能靠喂劲才行,有的人一开始就练第二层次,结果基本功不扎实,到最后走了旁门,所以笔者觉得,练功夫是个系统工程,缺哪步都不行。

  笔者练拳时,师父曾称自己为“蜂腰”,这是功夫低的表现,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开胯,练拳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中盘最为重要。打拳时(中盘)腰要有个大圈,一直在大圈里走,有轴的初期“蜂腰”是因为重心和轴完全重合,大虚大实所至。随着功夫日深,大虚大实变为阴阳相济,具体表现为,轴和重心之间不再完全重合而有了距离,就像骨节拔开一样有了量,这时候腰就变粗了。师父讲移胯,因笔者水平有限,还没有腰胯瞬移的体悟,目前只能体悟到把胯分成左胯和右胯,一个阳轴一个阴轴,感觉像两个人一样,左胯为阳轴时,右胯为阴轴,这时重心在左边,左腿为虚,左手为实,反之亦然,打拳过程中阴阳虚实互相转换。

  第二,顶头悬,“蜂腰”还可能跟虚领顶劲有关,顶头悬没有,腰脊就用不上,腰就显得细。外三合,笔者以前只知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在刚明白不仅有正相合,还有反相合,即左右相合,左右相合才是关键,即右肩与左胯合,左肩和右胯合,右肘与左膝合,左肘与右膝合,右手与左足合,左手与右足合,左右合则轴正身稳,腰也就粗了。太极名家王培生大师总结为“神意不同位”,笔者觉得真是至真至理。

  第三,球体感,打拳的过程就是球体切线的过程,平圆、竖圆……无数个圆圈形成的球体。人体的各个部位均是小球,所有的小球在一个大球内滚动。这个球是空的,因为空,太极拳无限变化均在于此,精妙亦在于此。这个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过球体感,在此不再多述。太极拳的实“轴”就是球心,球体感圈内还存在无数个虚轴(意识轴),所有虚轴(意识轴)均可瞬变为实轴,此皆为意识活动,非动作变化,这些意识活动(内三合)和动作变化(外三合)的手领身随没有冲突,均是同时要做到的要求。所以说太极拳的“轴”不是腰,轴是点,腰是圈。

  因笔者水平有限,文中不免谬误之处,希望大家谅解,期待拳友批评指正,甚为感谢,笔者有了新的体悟再与大家分享。(学拳路上于己亥年冬月初四随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入门与进阶之第六阶段 以脊椎行拳
太极内劲大泄密
太极拳入门六步诀
对拉伸筋骨练习太极拳的看法
陈氏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武当密传太极拳四十八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