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起势,你必须知道的三个步骤!


原文 | 魏坤梁

编辑 | 立夏


起势


起势的整个过程必须始终追求全身放松与追求用传递性的力量来引起手的动作,开始时,获得这种力量,脚往下蹬撑的力量、腰骶与整个身躯向后撑靠的力量需要很大,这种传递性的力量却很小;但是,随着不断锻炼,这种传递性的力量会感到越来越大,而脚往下蹬撑的力量、腰骶与整个身躯向后撑靠的力量的需要会感到越来越小了,最后会感到似乎只有体内一种微小的蹬撑感觉,这种传递性的力量就会发生而引起手的动作了,这是太极拳的所有锻炼所必须要追求的效果。



初练时,全身尽量放松,尤其是两肩臂尽量放松,两手始终松软,手指微微张开、微微弯曲,两腋略微张开,在两脚小开立的“站桩”基础上,以两脚的小腿后部极力用力、后脚跟极力向地蹬撑引起整个身躯以两脚踝为轴前倾,在整个身躯前倾的同时,整个身躯向后撑靠,手不要跟着身躯的前倾向前摆,而是借身躯前倾的反作用向后摆动;当整个身躯前倾到将失去站立平衡时再以两脚的前脚掌极力向地蹬撑引起整个身躯以两脚踝为轴后仰,两手不要跟着向后荡,而是借身躯后仰的反作用向前摆荡;直到整个身躯向后仰也将失去站立平衡时再重复整个身躯以两脚踝为轴的前倾,手也再借身躯前倾的反作用向后摆动;然后整个身躯再后仰,手也再向前摆荡,如此反复进行。


上述练习中两大臂不能贴肋,腋下必须有空隙,不然手臂就难以由于身躯的反作用被带动;手臂在摆荡中必须尽量保持放松,尤其注意肘部不能用力,要努力借身体后靠的反作用力使得手向前摆荡,手臂的前荡过程中,可以略含胸以助手臂的前荡。这种摆荡中的手臂就象是绳鞭,绳鞭摆荡必定是鞭梢领先,而手臂向前上摆荡也必然是手领先而肘部总是滞后被动地带动并略下垂的;这种锻炼中身躯前倾时腰不可向前弯曲,身躯后仰时腰不可向后弯曲;身躯前倾时后脚跟极力向地蹬撑是使得脚跟不离地和身体重心尽量向后移动,而身躯后仰时前脚掌极力向地蹬撑是使得脚掌不翘起和身体重心尽量向前移动,从而使得身躯和手的前后摆荡的幅度尽量大些;这种体内反应与一般人的反应恰好相反,这种特别的反应对于以后步法轻灵的锻炼、避免双重有很大的好处;脚的向地蹬撑不能用脚与小腿局部的用力,而是必须凭借整个身体下沉的力量;沉肩对于手的向前摆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沉肩不能是肩的局部向下沉降,而是在外形上没有反映的由于腰胯的作用下整个身躯往下沉将两肩也往下拖坠;沉肩引起手向前摆荡就象是翘翘板的一头是手,另一头是肩,手的上提是由于肩的下沉。



这种锻炼开始时应该经常抽空单独练习,开始时身体前后摇摆的幅度需要较大,手被身躯摆动的反作用所带动只能向前摆荡起很小的幅度,而且手的摆荡中存在着较多的惯性作用,然而继续锻炼下去,手就能够渐渐摆荡得越来越高了,手臂被动运动中的惯性作用也会越来越小了,直到手臂能够感到由于身躯摆动的反作用不由自主地被动地向前摆荡到与肩同高的幅度,身躯摆动的幅度反而可以越来越小了,直至根本不需要整个身躯前后摆动,只要身躯之内有了这种摆动中身躯整体后撑等的反应,手臂就能够被一股传递性的力量所作用不由自主地被动地向前摆荡到与肩同高了。如果能够到了这种地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就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了,太极拳的起势当然也能够合格完成了。

---------------------------------------------

“起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


⑴在“站桩”的基础上,由下而上敛腹含胸,在不屈膝的前提下,两胯向下松沉,将全身肌肉松沉的一股内力沉降到脚下;在身躯尽量没有后仰的前提下,腰骶部后撑带动整个身躯后撑引起两臂被动地微内旋向两侧张开、以手指领先向前荡起,手指始终松软微屈;要尽量追求两手是被整个身躯的下沉、两肩的松沉、由脚开始整个身躯后撑的一股反作用力传递到手臂所引起向前荡起来的,两脚下有身体重心下降沉甸甸的感觉。必须注意两肩不能被抬起,两肩如果被抬起,身躯的力量就不可能传递至手臂了,两手的向前上提就必然是手臂局部主动在用力了,这样的动作就不可能沾粘连随了;两手臂提起时应该略呈弧形,就是两肘的宽度略大于两手的宽度,手臂的荡起必须以手领先带动肘部,因而肘部总是微沉垂的,手向前荡起到45度左右时要借助身躯后撑的反作用力尽量被动地向前伸就象是要向平肩高处射出去;起势动作往往容易两手提起得高于肩很多,有效的避免的方法就是要使两手尽量向与肩相平的前方伸射出去,这样就能使两手不太高于肩了;这种向上荡又向前射的感觉就象傅钟文先生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所描述的两手将系于两脚的橡皮筋向前向上拉起来;两手荡起、前伸至与肩同高时,手掌心约呈45至60度斜朝向对侧下方,就象是双手臂抚摸着一个大气球;两手臂自始至终如同是绳鞭,肩与手臂的局部不能用力。


这一动作的武术作用只能是“沾粘连随”的“接劲”。假设敌人由正前方用两手向我胸部推击而来,我就用两手相迎,以小臂近腕部上下与敌人的两臂相接触。“接劲”要保证不与敌人发生顶抗,就象是接飞来的蓝球一样,所以要主动地将两手由下尽量向前伸至与敌人的两臂相接触,但两手对于身体而言必须是被动的,这样才能保持与对方不是冲击性、碰撞性的接触。“接劲”可能有四种情况:①两手臂与敌人两手臂的下方与内侧相接触,这样,两手的距离应不大于两乳头的距离;②两手臂与敌人两手臂的上方与外侧相接触,这样,两手的距离应与肩同宽;③另两种是一手臂与敌人一手臂的内侧、另一手臂与敌人另一手臂的外侧相接触,两手的距离就均应约与两乳头同宽。由于这样的武术作用,两手掌应该约呈45至60度斜朝自己的侧方;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两手手心始终朝下,两手提至与肩同高时要想两手腕部与敌人相接触是很困难的;如果两手两手心向对,两手提至与肩同高时要想两手臂于与敌人相接触也是很困难的,这样也就没有武术作用了;有的人起势动作的两手比两肩还宽,那就根本没有什么武术作用了。所以,两手在与肩同高时,两手间距不应大于两肩,两手心应该约呈45至60度斜向相对,两肘略下沉从而小臂向上翘起,手可以略高于两肩的高度。



⑵身躯继续后撑、肩继续松沉、胸继续内含,两手就象是被身躯所抽吸进来似的被动地往回缩,两肘被动地往下沉降并略向外张开。两手回缩的过程中整个手臂微微外旋,形成两手掌心相对,两肘领先下降。


这一动作的武术作用只能是“沾粘连随”在“接劲”、手腕与敌人相接触瞬间“随即松开”后的借敌人进攻之力贴附着敌人的手臂被动的后移。无论两手处于敌人两臂之内,还是处于敌人两臂之外,都必须两手处于敌人进攻的小臂之上,从而对敌人进攻的小臂造成了牵制妨碍。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动作是应该配合向后撤步的。杨传叶式太极拳就将向后撤步编入起势中去了。



⑶整个身体外形不变,全身肌肉松沉的内力下沉至小腹,再松沉至脚下,引起由脚而上后撑形成拔背,由于拔背,两肩被动地微微前移,身躯后撑加强,由于腰胯的松沉作用和两肩的松沉再次被加强,既形成两手臂内旋形成两手掌心朝下,又肘的向下沉降领先将两手往下拖按。就象做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起势身躯下蹲,借身躯下蹲将两手往下拖按。这样,手臂既没有用力却又会感到很有力量。两手不应象掉下来似地忽然往下落,必须是两手如浮在水面上被往下拖,如果两手是象掉下来似地忽然往下落,反映掤劲丢失了。这样,两手手心向下缓慢下按直至位于两胯的侧前方为止,两手的手指都朝前。两手的下按时腕部弯曲角度不能发生突然变化的舞蹈型的飘忽现象,手腕部应该象是充满水的软水管既能够弯曲但又不能象飘带那样的飘忽弯曲,所以,手腕部是渐渐弯屈的。按照郑曼青先生的解释,这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坐腕”。两手下按至两胯前外侧时两肘应略有张开,肘部略有弯屈,也就是两手臂都略呈弧形;同时,由于传递而至力量的作用,两手的手指伸直,有手掌心凸出的感觉。


这一动作的武术作用是无论两手处于敌人两手臂的内侧还是外侧都将两手按在了敌人的手臂之上,然后可以是骤然发劲向下沉压,使得敌人猝不及防地失去站立平衡,随即双手提起与敌人的胸部相接触发劲攻击敌人。如果是这样的动作意图,这样的动作就不属于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而是属于发劲攻击敌人了。



虚灵顶劲必须贯串于起势动作的始终,这有两个内容,一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头容正直”,开始时,头的顶点应该是《杨氏老谱》所说的一般人前发际上2寸的“囱会”穴(以中医针灸学一般人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计算),这种情况下人的上下视野最宽广,随两手下按至两胯侧前方时头部可以渐渐略微前倾,这时头的顶点也约在一般人前发际上3·5寸的“前顶”穴至“囱会”穴之间。现代太极拳界所流传的虚灵顶劲“百会”穴为头的顶点是将道、佛练静功垂目的头部状态错误地生搬硬套到太极拳的锻炼中来了;杨澄甫先生从来也没有说过“虚灵顶劲”就是“百会”穴为头的顶点。“百会”穴在一般人的后发际上7寸,也就是一般人的前发际上5寸,可以用条细绳去量一下自己的头部前后发际,除了少数额头特别高也就是前发际特别高的人,“百会”穴为头的顶点就是属于低头沉思的状态了,这样的头部状态是不适用于任何武术的。太极拳的始终,眼睛应该平视,太极拳套路是对实战的模拟,实战中眼睛观察的范围主要是两公尺之内,所谓“平视”就是就这一个范围而言的。如果人的头部处于“百会”穴为头的顶点这样低头沉思的状态,“平视”就必须眼睛的瞳神往上翻了,这样对灵活观察显然是不利的;“百会”穴为头的顶点这样的头部状态,瞳神如果处于眼睛的正中,眼睛就只能看前下方了,平视是根本没有办法的了。所以,头容端正的状态,头的顶点应该在“囱会”穴与“前顶”之间,并不是死板绝对地在某一个点上。虚灵顶劲的另一个内容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泥丸宫虚灵劲上升”,就是现代太极拳界所说的“上下对拉拔长”。每当身躯体内的肌肉感觉动态沉降时,“泥丸宫虚灵劲上升”就应该会尤其明显地感到加强了,这主要是全身肌肉从颈的上缘开始向下松沉,然而头与整条脊柱毫不沉降所引起的头顶部往上顶的错觉,并不是真的头向上顶起来了;如果头部真的是往上顶起来了,那是身体重心上浮、两脚浮起的反映;而且如果头部真的是往上顶起来,往往是头颈部局部在用力,头颈部就不可能是松软的,这样的状态显然就不是太极拳的“虚灵顶劲”,而是太极拳的拳病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某些太极拳前辈的一个不传之秘(续)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梁 - 天下武林网
我对太极拳“抱球”的体悟(下)
太极拳的“挤”
『撞墙功』-治百病的万灵丹 - 气功功法 - 养生论道 - 养生保健论坛
【不传之秘】从《打手歌》看你太极拳功夫的高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