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渭生:小山村里六“状元”




/解渭生

南陵西南边陲的戴汇镇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名叫王塘村,二十多户人家一户挨一户,挤在一个椭园形的山坡上。小村中有家至今尚未完全走出贫困的农户,户主就是六十九岁的曹向北和他六十四岁的老伴张秀珍夫妇。老俩口虽生养了六个早已成年的儿子,但却无一子相伴在身边。在老人和小村人眼里,他们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是好孝子,人人皆可称楷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谜底直到去年春才在一个偶然的事情中被揭开.这一年春镇政府为了加强对外界的联系,决定对全乡的外人才进行摸底登记,镇村干部们来到桃园村,当他们登记到王塘村民组在外人才时,惊喜地发现这个全乡最小的自然村竟有六个高级知识分子,而且是一娘所生的同胞六兄弟。于是,一个贫寒农家的不平常故事迅速从山里传到山外,从邻乡邻村传遍了全县城乡,成为全县上下成千上万个家庭越嚼越有味的话题。一字不识家境贫穷的曹向北夫妇什么使子成材,六兄弟如何个个迈进高等学府的?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那本“在外人才登记册”去看看曹家六兄弟的简历。
曹前发:37岁,中师毕业,曾在本乡任过小学、中学教师,1994年考入华师大研究生班,现供职于中共中央文献室。
曹前友:35岁,毕业于芜湖师专,曾在邻乡任过中学教师,现在南京大学研究生班攻读。
曹前德:34岁,中师毕业,曾在本乡任过小学教师,后考入北师大,现在广州二十二中任教。
曹前荣:31岁,芜湖机电学院毕业,现在芜湖一家合资企业工作。
曹前义:28岁,现在华师大本科计算机系攻读。
曹前满:25岁,现在华师大本科商贸日语系攻读。
“曹家同胞六兄弟,个个都是状元郎”。从37岁的老大曾前发到25岁的老六曹前满,除老四曹前荣是大专生外,全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六兄弟特殊经历构成的成才故事使小村人十分心动与佩服,更使大批有志青年从他们身上得到了一种催人奋发的力量。于是我们走进了王塘,走进了曹家,用心去倾听曹家父子及小村人讲叙着他们的一切。
“不识字的人最苦,你们兄弟个个都要去读书识字,字认的越多就会越明理,我就最高兴,为了这我和你妈吃再大的苦心里也是甜的。”
——曹向北以这样的话叙说他和老伴助儿求学的事。
正是这质朴的农家人的识字观使他们为儿子托起不屈的脊梁。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曹向北老人同所有与土地结伴终生的农家老人一样,岁月的沧桑在他们的额上刻下了条条又长又深的皱纹。他身材瘦长单薄,背显得有点驼,外表上看起来要比他69岁的实际年龄要高出好几岁。得知我们这几个从县上来的,老人慌得连手也不知放在哪儿才好。相比起来到是他的老伴张秀珍不畏生,热情地为我们泡茶让坐。我们拿出烟请他抽,他连连摆手说不会抽。当我们把话题引到称赞他养出六个状元儿子时,老人叹气说:“唉,我只想他们认字,没想到认识得多了,一个也不跟我在家种田了。去年春节他们回家我还冲儿子们发火了。”一句话说得满座的人都笑起来。“这是真的。”说着,曹向北和老伴一起跟着我们笑起来。笑声中含着一种骄傲。曹向北告诉我们说,他们都是吃过苦的人,他8岁帮人放牛,16岁时解放,直到30岁才成家,那时农村穷,全乡只有一、两所小学,学校门从哪儿进,他们也不知道,读书识字自然成为他们心中最神圣的事。“没文化就是睁眼瞎”,那时他们常被人指着背受这样的讥笑。生活中他们自己更是感到没文化的苦,春节人家给写来对联,曹向北左看右看不知怎样贴,最后还是把对联贴倒又贴反了,惹得不少人笑了他家好一阵。那年月凭工分本,全由着别人记,上多记少他不知道。曹向北向我们讲完这些老陈话后说:“没文化苦呵,所以儿子们长到七、八岁时,我们夫妻俩下定决心要让儿子都去上学读书。”就这样六个孩子像台阶似的一个挨着一个走进了小学校。
曹老告诉我们说:“老三老二上初中时,正是'辛辛苦苦累一天,挣不到一包东海烟’的年代,家里人口多,年年超支,秋后一结算,还有一大半口粮无钱买回来,只好靠政府救济,指望从集体大生产中挣钱给孩子读书不行了,于是我和老伴就拼命搞家庭副业,养猪养鸡养鸭什么都干,每天要忙到深更半夜才上床,我白天在队里干活,收工就忙不迭地去拉苇草,挖野菜,还有就是挖草药去换钱给孩子们读书。”老曹说他为了采挖山崖石缝中的草药,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掉了,至今他的身上还有一块块伤疤。草药挖回来夫妻俩就在煤油灯下挑拣去杂,晒干后再拿到药材站去卖。一九七六年,当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别走进初中校门时,农村的春天伴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走来了。山村田地少,荒山秃岭多,曹向北就拼命扛起锄头上山开荒搞种植,张秀珍就拼命去养鸡养猪。孩子们很懂事,见父母这样劳累,他们放下书包,争着帮助父母做活。曹向北夫妇理解孩子们的心,可每到黑夜降临,他们说什么也不让孩子们去帮着干拣猪菜之类的杂活。孩子们一个个被赶去做作业。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曹向北特地请瓦工把三间房中靠西的一间做得大大的,让六个孩子住在一起读书做作业,没钱打桌子,曹向北就在地上钉上木桩,在木桩上架起长板给孩子们当课桌,为了不使孩子们偷闲,张秀珍常把补衣捡菜之类的活拿到儿子房间里做,她要看着儿子们去用功。家里苦,点不起好几盏灯,但为了不让儿子变近视,曹向北宁愿把自己的活搬到门外月光下去做,也要给儿子们房中点两盏煤油灯。为了多挣钱供儿子上学,曹向北又养起黄牛,用卖小黄牛的钱去交纳学杂费。
曹向北夫妇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无钱去为自己做一件新衣,至亲好友们同情他们更理解他们的育子成才之心,常常把自已穿旧的衣服给他们换装。老曹六十岁那年,一些亲戚送上好几段布料计他们夫妇做套新衣,可老曹让妻子用这些布为大儿子二儿子各做一套新衣后,将几段好一些的布料悄悄拿到外面卖了。在平日的生活中,曹向北夫妇更是节俭又节俭,他们舍不得花钱买肉,但为了不苦了孩了们.每一个月中,张秀珍总是杀只鸡或杀只鸭来熬些汤给孩子们美美吃一餐,而他们自己却不肯去喝一口。曹家吃饭有个规矩,那就是老曹总是让孩子们先吃,待儿子们吃好后夫妻俩才吃。后来儿子们才知道父母餐餐喝的是稀又稀的米粥,把干的给了他们。儿子们既感动又心酸,有好几次六兄弟把妈妈为他们舀下的那碗热汤端在手上一齐走到父母面前,硬要爸爸妈妈每人喝一口后他们才肯吃。老曹落泪了,他对儿子们说:“只要你们学习好,认字多,我们再苦心里也是甜呵!”
“我们全家好比一架长木梯,我和你爸是最下面的一档,你们兄弟就是二档、三档、四档……你们要一档托着一档往上攀,一个牵着一个往上登,就能把书继续读下去”。
——张秀珍这样对儿子们说。孩子们记着这句话,开始了兄弟间相扶相持的前进。
曹向北夫妇老了,有限的农业收入已无力托着儿子们个个进高中上大学。身为长子的曾前发,十分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一九七八年,当他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取初中毕业证书时,一次又一次谢绝了老师要他考重点高中的要求,他选择了去普通师范学校读书,以减轻父母的负担。1981年,他毕业回乡当起了小学教师,开始以自己微薄的收入为弟弟们支付学习费用。更重要的是每天放学回来他就下田帮父母干活,以劳动的汗水去为父母分担农田生活。1979年,二弟曹前友高中毕业了。考虑到还有四个弟弟在读书,于是他毅然地上了师专,以便早一天走上工作岗位。三弟曹前德见两个哥哥如此为弟弟们着想,也放弃读普通高中的志愿进入本县中师读书。不论是星期天还是寒暑假,兄弟六个都下田帮父母干活做家务。三年后老二、老三分别从师范、师专毕业了,他们像老大一样除留下一份伙食费外,把资金全部提供给弟弟们去读普通高中,他们身份虽然是国家教师了,但身上穿的却仍是那套打了补丁的学生装,他们更舍不得去花一分钱为自己添置新装,去为自己改善生活。“长兄如父,我应该为你们挑担子了”。曹前发这样对父母说。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他不但起早摸黑帮父母干活,更重要的是他为弟弟们的读书学习作了精心安排。每当夜幕降临,弟弟们就在曹前发的带领下走进属于他们共有的那间书房兼卧室,各自精心做自己的作业。弟弟们每有难题,哥哥们就逐一去解答,有时还发生激烈的争论。小村的夜是寂静的,而曹家小屋里的热烈气氛却使曹向北夫妇俩感到十分欣慰和振奋。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六兄弟在相互勉励中各自进入了新的天地。当了五年多小学教师的曹前发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老三曹前德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巨大的入学费用及路费顿时使刚刚好转的生活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在此情况下老二曹前友、老四曹前荣则主动地挑起了扶助的重担,他们以自己的收入供老大、老三、老五、老六求学。手足情义深,携手向前进。尽管每到寒暑假兄弟才得团聚,但他们都把一腔互勉之情寄托在一封封书信之中。为了使弟弟们保持发奋进取之心,曾前发几乎每月都要给五个弟弟写上一封信,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又是几年过去了,安师大毕业归来回家乡当中学教师的曹前发得知二弟、三弟想外出闯事业的时候,毅然说服父母放他们远行,他对曹前友、曹前德说:“你们大胆地闯吧,但有一条就是别忘了提高自己,知识是无穷的,千万别以为大学毕业那点资本就够用了。家里的事你们不用担心,我能支持的住。”就这样,曹前友应聘进入上海松江中学任教。北师大毕业的曹前德进入广州市一家中学任教。年龄随着岁月增加,已进入大龄婚姻圈的兄弟们却谁也顾不上谈恋爱,因为他们还要为父母偿还债务,还要为上高中的五弟曹前义、六弟曹前满提供资助。一年后,老五、老六高中毕业了,考虑到父母年迈,兄长们都已年过三十未成家,俩兄弟商量后决定外出打工挣钱去孝顺父母扶助兄长,当曹前发到家见到弟弟们留下的字条时,已迟了。春节时两兄弟打工回来了,当他们将挣来的千元钱放到桌上时,曹前发却这样对弟弟说:“挣钱是好事,但对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来说第一步还是去获取知识。放弃高考的人很难有坚韧不拔毅力的,你们还是好好想想吧。”曾前发没去看那一扎崭新的钞票,他走进了房间去看书。俩兄弟什么话也未说,他们跟着走进房间里,打开了半年前自己亲手包扎好的课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俩人均以高分被华师大录取,一个攻读计算机,一个攻读商贸日语。然而更令他们激动的不是自己那张红色录取通知书,而是大哥手中的那张通知书,曹前发同他们一样,被该校研究生班录取了。
金秋八月,兄弟三人赴上海时,在松江中学任教的老二曹前友到车站迎接他们了,四兄弟紧紧相拥在一起。为了不误哥哥的学业,曹前友主动接过兄长的担子,从松江中学到华师大近百里,每逢礼拜天,他就赶到学校看望两个弟弟,为他送去生活日用品,全力资助着弟弟,同时他又以大哥为榜样开始了新一轮发奋。曹前友成功了,去年他被南京大学研究生班录取。这一年春节三兄弟在家团聚了,当他们共同举杯祝福父母健康长寿时,曹向北、张秀珍老人心里比什么都甜美。小村人说曹家确实是把梯子,一个托着一个成状元,一个让一个踩着肩头向上攀,兄弟情义大难得了!曾前发的几个小弟弟们说:“是兄长用牺牲自己的青春为我们换来的。”
“曹家六兄弟不只个个有好学问,更为称道的是个个都有好品德,他们是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平常的人,是从我们小山里走出去的好儿郎”。
——戴汇镇的村民这样评价着六兄弟。
“装龙像龙,扮虎像虎”。这是农民口中的一句大俗话。曹家六兄弟在校是好学生,教书时是乡里的优秀园丁,工作时则是受人称道的工作者。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他们用这样的话称赞六兄弟:“进了大学堂,不忘爹和娘,住进大城市,记着小村庄”。在王塘村人的眼中,曹家六兄弟仍是山村好儿郎,如今他们虽一个个从山村走进外面的大世界了,但身上仍有山间的花香,溪水的温柔,山村人的勤劳善良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大的发扬。曹前发,这位一九九八年九月从研究生班毕业后即被中共中央文献率选中进京工作。在成了一名“京官”后,他的穿着谈吐依然如前,所不同的是他更加关注乡村,更加关心农民。春节探假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几个弟弟挨家挨户登门看望年长者,给他们拜年。他还把乡亲们请进自己的家,给他们讲党对农村发展的关心,讲为什么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杯茶、1支烟,小村的父老乡亲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他还是自己的人。
就是这个曹前发,在读研究生时曾几次参加义务献血,血站的同志感谢他,奖励他500元,可他却将钱献给了希望工程,直到一位记者知道后写出文章在《上海青年报》上刊登、学校才知道这回时。每年放假,六兄弟就争先恐后下田干活,家里的活干完了,就帮缺劳力的邻居们干。一九九八年放假正赶上父亲把房子土墙换砖,六兄弟当起了小工,他们挑石灰料、拌泥浆,到几里外的地方拖砂石水泥,从不听见他们喊一声累。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上山植树,六兄弟就一声不响地扛起锄头跟着干,对这些义务劳动总是付出一腔热情。
随着兄弟有三人已相继走上工作岗位,曹向北负担减轻了,但六兄弟们却依然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去年曹前发成家了,妻子是首都一家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春节当他带着妻子回家看望父母时。乡亲们看到他脚上穿的仍然是那双读大学穿的打了不少补钉的旧皮鞋。由于他们是新婚第一次回家,父母张罗着去集镇上买床,可曹前发却硬是不让买,说下一扇房门搭个铺就行了。乡亲们看不过去,大家凑了三百多元瞒了他一家为他们夫妻买了张沙发床。对自己严要求,对他人寄深情。六兄弟每次回家总不忘给村中读书的孩子带些笔和本子,给老人们送上一份糖食。他们还特别关心尊敬自己的小学、中学老们,退休小学教师李西林是六兄弟的启蒙老师,当他们从父母信中得知老人生病时,立即去信问候,并将老人的病历等要去请名医诊治。李西林激动地说:“曹家六兄弟,个个对师有真情啊!”
“不摆架子显神气,时时刻刻关心家乡人”。镇党委书记王德贵及桃园村的干部们告诉我们,六兄弟每逢元旦都要给他们寄上一份贺岁卡,给他们打一个问候电话,探假日总不忘记到镇政府和村里去看一看。前年桃园村与邻乡一个村发生山地纠纷,六兄弟等知逍情况后竭力帮助镇里做说服工作,使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了。
六兄弟个个被乡亲们所称道,为乡亲们所推崇,在桃园村,人们常以这村活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曹家六兄弟,既有学问又懂理”。曹家六兄弟,为什么人人好品行?对此,曹家六兄弟说:“要感谢贫寒,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在逆境中依靠努力去奋发向上,感谢父母和乡亲,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采访中,我们感到他们说的全是实话。桃园村干部告诉我们,曹向北夫妇几十年来一直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使儿子受到熏陶。
点点滴滴化春雨,深入心田育后人,正是这种良好的家教使六兄弟从父母身上学会身正与心善,爱人和敬人。学会了困难面前不折腰,奋发努力。

作者简介

解渭生,自由撰稿人。皖南陵县籍山镇利民路荷花塘十四幢居民。坚持写作三十多年,作品有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刊发于人民日报、新安晚报、新民晚报等全国三十多家媒体上,有多篇作品在省内外刊物报纸上获奖。总计发表各类作品三百多万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解渭生:寻访大工山古矿遗址

解渭生:南陵湖的传说

解渭生:飞来的祸(小说)

解渭生:不,你是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八)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七)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六)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五)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四)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爸妈的棺木
老青年 | 兄弟情深
结婚二十年后才发现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是他亲生的,一下子崩溃
母 亲
俩亲兄弟被奶奶和姥姥分开带,他们会怎么样?妈妈说再也不这样了
【爸妈别抓狂】父母先改变,孩子才能改变(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