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学研修营 | 大学之道

杨汝清老师:

        字杭之,号水木心斋。著名儒家学者,虔诚的儒门守护者。

         苇杭书院山长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旧金山燕京书院导师,南京国学联盟导师,江南书院高校传统文化社团联合会指导老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文化大使,幸福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来致力于儒家文化传播,奉行“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的治学理念,立足先秦儒家原典,系统研习《孝经》与“四书”,深入探求儒家核心价值

教育的次第

教育首重次第。“百尺高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儒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整体,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

儒家不期待突然冒出一个惊才绝艳的学生,固然有人可能会通过领悟、顿悟达到一定高度,但是这种高度不具有可复制性,是个体生命的体验。儒家的教育是最平实的教育,培养的是基本人群。

儒家教育的目的是让百姓从“小人状态”进入“君子状态”,但进入“君子状态”后是否能成为圣贤,就不是老师所能教出来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更多是精神和观念上的扭转,优秀的老师能把一个学生提升到较高的高度,指明一条成为圣贤的道路,《大学》就是这样一本引人入道的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师的思考不是你的思考,只能给你明明德的路,至于明德是什么,要看自己的体会和领悟,明德达到什么程度,也是要靠个人。最后能到达怎样的境界?至善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万法同源,众法归一。道最后一定是归于“一”,但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到达那个境界。所以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我们不要妄称自己“打通三家”。教育始于“明德”,最后的境界是 “止于至善”。


回到次第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次第地去学习儒家,可能会学得偏颇,而失去了中正平和。宋朝尤为重视次第,南宋时期“大儒编小学”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出现了《三字经》这样的蒙学教材,作者是南宋著名大儒王应麟;朱熹编过一本《小学》;和文天祥齐名的大儒谢枋得编了《千家诗》。清代之前的童蒙之书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在宋代儒者心中,童蒙教育是文化的根脉所在。《三字经》里王应麟明确提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汉代以来,《孝经》已经成为了一部进入儒家的重要经典,它是一个从“小学”进入五经的承前启后的阶梯。有了蒙学的基础,要进入“小学”——《尔雅》《孝经》《论语》《孟子》——然后才能进入五经的学习。朱子不太重视《孝经》,但是重视他的师承,即北宋五子,他和吕祖谦编了一本《近思录》,并明确提出这是进入四书的阶梯,而四书是进入五经的阶梯。

王应麟更重视《孝经》,朱熹更重视当代人的思想,尽管有差别,两个人的总体思想是一致的——学习首重次第。“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在提到四书的时候从来都是“学语孟庸”;五经则是“诗书礼易春秋”,这是古代人学五经的顺序。《易》是群经之首,那是后人的说法。在孔子心中,《诗经》才是五经之首,《诗经》的教化首先教你如何温柔敦厚,然后才求广博多闻。学《易》必须谨慎,没有温柔敦厚的诗教做基础容易走偏,孔子都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大学之“道”

吴道子给孔子的评价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有很多人粗心地写成“一以贯之”的“贯”,这和“冠”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孔子在唐朝人心中就有这个高度了。在宋朝,有谚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有着至高地位。但这不代表世人对儒家的评价,孔子不代表儒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但是孔子所追求的“道”是中国古代共同的“道”。

马一浮曾写过一篇文章,开头就是“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这个“六艺”不仅仅是儒家,其实墨家、阴阳家的思想也是源自六经的,且很长一段时间儒道同源。这个层面上讲,六经包含了天下一切学问,孔子只是编订六经的人,“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六经不仅仅是儒家的学问,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大学章句序》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度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致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章句集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教育在传统中国是全民教育,只是有的人,有的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已。小学教育,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首先要学会动手,不能四体不勤。接着“应对”,要学怎么去说话,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进退之节,节是什么?规矩。外国人来我们中国就要按中国的礼节,而我们去国外,去哪里就要守哪里的规矩。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去学文。文是什么?我们给自己增添的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我们用来包装自己的东西。用什么来包装呢?礼乐、射御、书数。所以我们古代有那么多的乡贤,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就走上了这条路,已经具备成圣成贤的本色,只是有的人没有具备这个机缘和条件,而有的人就具足了,甚至还能得开悟。儒家文化的两个系统,一个是从学统上去,政治这个层面的;一个从学统往下,进入民间教化,形成了一套以乡绅为主的“善人体系”。这就是整个儒家的系统,可上可下。

那是不是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并不是,凡民之俊秀也可以学。老百姓想要过平平淡淡幸福的日子,就不需要往下学了。而更有远大抱负的人,就会想办法使自己成为凡民之俊秀。所以在儒者心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份担当。所以只要你是俊秀,一定会有出头之日。所以神童诗里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也是儒家的教材,而且这些东西还是有价值的。但这只是民间教化的东西,不是儒家的核心经典。《论语》论语肯定不这样讲,《尚书》也不会这样讲,所以儒家教育是分层次的,我们的学习也是分层次的。


法律与道德

儒家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方的法治是规矩,你不可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你的义务不可以让他人替你承担。这是法律,也是规矩。但法律是规矩的最底线,维护整个社会运转的最低标准。而儒家讲的“德”是最上线的,因为它可以达到至善的高度。所以法律是最后的救济手段,而人如果都靠法律来规制,那么这个人有什么道德?如果人必须要考法律来规制,而心中没有道德,这个人就无异于禽兽了。

编辑:陈昭颖

文案:候焯潆 曹煊茗

摄影:陈昭颖 耿恽凯

审核:杨汝清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说曾子与《大学》
朱汉民 | ​经典诠释与道统建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序说的道统论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三)
朱子说:儒学入门先读《大学》
原来儒学真的博大精深,孔子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梁涛丨“新四书”与“新道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