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彩塑晋东南(国保建筑之高平~晋城线)

梁思成先生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中国古代雕塑的代表

敦煌

山西

散落在三晋大地的古代彩塑造像多达13000多尊,占据了中国唐以后彩塑的90%以上

'

唐代彩塑:61尊,保存于五台南禅寺、佛光寺和晋城古青莲寺等;

五代彩塑:11尊,保存于平遥镇国寺等;

宋、辽、金彩塑:376尊,保存于太原晋祠、大同华严寺、朔州崇福寺、长子法兴寺、长子崇庆寺等;

元代彩塑:286尊,保存于晋城玉皇庙、洪洞广胜寺等;

明代彩塑:9108尊,保存于平遥双林寺、五台殊像寺等;

清代彩塑:约1200尊,保存于解州关帝庙、浑源悬空寺等;

民国彩塑:约2000尊,保存于五台山等各寺庙中。

其中

晋东南之珍宝,

青莲寺唐代彩塑,

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

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

府城玉皇庙元代二十八宿,

观音堂明代悬塑,

铁佛寺明塑

彩塑, 亦称泥塑, 被称为:雕銮、装塞、或塑作、民间俗称拔塑、捏塑、近称彩塑 。

我国的彩塑可分为石窟彩塑、寺观彩塑、陵墓彩塑和民俗彩塑四类。

从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像,仰韶文化的彩陶到秦汉俑塑,秦兵马俑将商周时期造型中的抽象性转为写实性,表现的主题从动物转向人物,更是确立了塑绘结合的表现方式。东汉至魏晋时期,印度佛教造像的传入与俑塑并行发展,经唐宋民族化、世俗化的改革演进,后续与民俗民间彩塑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彩塑艺术演变,以及寺庙彩塑的规模化、系统化和程式化。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

泥塑大型,彩绘细部,塑容绘质——是中国彩塑最大的特点。

传统彩塑的准确定义并不是泛指所有表面施彩的雕塑,而是特指在泥土中加入棉絮、稻草等防裂材料调和成软泥后,用“加”法的手段塑造成像,待晾干之后施彩的雕塑技法。它区别于使用如石质、木质、金属等硬质材料,用“减”法的手段雕凿成形后施彩的雕塑技法。

中国的彩塑造像艺术,既有

西方雕塑追求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也有中国绘画的丰富色彩与特性。

“彩塑”二字的关键字是“塑”和“彩”,即是材质与技法,效果与装饰。

中国彩塑追求观念表达,强调程式化,造型手法不仅融合了写实、写意、装饰,还通过”三分做七分画“,强调了后期彩绘的重要性,甚或为了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在前期塑形中有意减弱形体的起伏,以利于后期彩绘和纹饰的表现。“三分坯子七分画”敷彩最为主要。这是表现手法上与西方写实主义着色雕塑或其他形态色彩雕塑的主要区别。

彩塑大量使用线条通过线条的繁简变化和曲直、盘旋、飞动等表现手法表现了衣饰的优美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特点李泽厚说:“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

从高平宾馆往北驶入炎帝大道不久就到布南赵庄二仙庙

南赵庄二仙庙(宋)

南赵庄二仙庙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城郊,紧邻新开通的高铁线,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至北遗有山门(戏台)、正殿,两侧有东、西妆楼、厢房。

二仙庙的梁栱结构符合宋早期特征,是已知年号最早的宋代建筑。二仙庙梁架大部分被后代改造,但梁栱结构保存了下来。

南赵庄二仙庙大殿构件虽不单纯,却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历代修缮更替的基本特点,其主体斗栱、梁架仍为宋初遗构,是山西晋城地区最早的木构遗存,也是现在所知最早的北宋木构建筑。

大殿是已知晋东南地区由批竹昂向琴面昂转变的最早案例,仍保持着单瓣华头子、昂面起棱、昂形耍头的做法。

沿炎帝大道继续往北到转入小道到长治琚村,有意思的名字

三嵕庙(明)

​车子导航去崇庆寺,到紫云山,山坡上有白皮松40余株,造型奇特,据说树龄500余年,大部分己枯死。路边却见-座三嵕(zong)庙,于是停车而行。

因“羿射九日”的发源地在上党三嵕山,上党地区成为三嵕文化的主要传承与发展地,其中长子为最。而列入国保的就有3处。紫云山三嵕庙现存的建筑为明清遗构,由山门、正殿、寝殿及东西厢房组成。正殿明间开三间,琉璃瓦剪边,木雕雀替精致。

​出三嵕庙前进不远就到了崇庆寺,从入口树林往前见一照壁向上就到了,遇一秦皇岛开摩托车来的哥们,真的是佩服。叩门不应,电话从侧门开了,有两个管理员,一年长,一年轻。

崇庆寺(国四)十八罗汉塑像宋塑之冠!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

寺庙只有一进,由天王殿、千佛殿及耳殿、东配殿卧佛殿和西配殿三大士殿组成。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方丈禅院等。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千佛殿前有五代后唐天祐9年(912年)八角石经幢一根。

千佛殿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柱上施普柏,柱间设斗栱,无补间铺作。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构。殿内二佛四菩萨为明代造像,殿内东、西、北三壁为千佛悬塑,现仅存西壁的200余尊。

寺内,三大士殿内两侧的十八罗汉彩塑,为国内现存宋代罗汉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艺术作品,可说弥足珍贵。

五代时期始有十六罗汉造像设置在寺院殿阁之内的做法,而十八罗汉造像的做法,应该是五代以后才出现的。而五百罗汉造像要早,唐代寺院中,就已经有了。

佛、菩萨造像还不能完全脱离造像仪轨,罗汉形像则有着表现上的相对自由。一群来自现实世界的人物,所表现的实际上是禅僧的神性世界。

宋代罗汉造像五官和颜面与头部骨骼、筋肉、血脉的解剖关系,细部的起伏变化,都有清楚明确的交待,显示出塑造者具有很强的写实造型技巧。通过面相的刻画,也通过人物动态,手脚的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衣物和配件等等的呼应、联系,达到心理刻画的深度,越过外在表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是宋代雕塑艺术达到的新高度。

罗汉是修行得道的高僧,在佛教中是得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是释迦涅槃后,未来的弥勒出世之前这一阶段的救世者大智慧者。宋代思想家主张援儒入佛。加之宋代出现的市井文化。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极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罗汉作为世间慧者,没有佛那样高远难及,因此受到民众的信奉,罗汉信仰在宋代得以流行,达到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完美统一。佛造像接近真人比例大小,不像唐代佛像体量高大,更加平易近人。

崇庆寺宋塑罗汉另一精彩之处是衣纹的表现,梵衣衣纹行云流水般随形舒卷,如线描中的游丝描,边角翻转有致表现出梵衣柔软顺垂,布料轻薄的质感和动感,起到动静相宜的装饰性效果。儒僧的袈裟则褶皱稠厚,垂于身前的翻迭的衣褶疏密有致,既概括又写实,有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法兴寺离崇庆寺不远,只是路况不太好。

法兴寺(国三)

法兴寺在后魏神元年(公元401年)建于慈林山,后因慈林山煤矿采空区新建于花翠云山南麓。依然保留有唐代的舍利塔、唐代石质长明灯、宋代建筑圆觉殿“三绝”奇观。圆觉殿内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塑像,被美术专家们称为宋塑之冠。

寺院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分列着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毗卢殿等。

舍利塔于殿前布置,形制也特别,符合在宋朝以前,北朝至隋唐时期大多佛寺的布局样式,形式似乎是处于一种塔殿的过渡……

圆觉殿虽然是新建,还是保留了宋式建筑的风格。最主要是圆觉殿内存放的18尊宋代彩塑。其中最精美的是与主佛背向而坐的观自在菩萨与东西两侧的十二圆觉菩萨。在殿内有幸听到文管所张所长的讲解,二十多年的守寺人、研究者、彩塑手艺传习者……讲的真好。

殿中“凹”字佛台上陈列紧凑的诸像中,引人瞩目的是最外层的二力士哼哈二将,这两尊天王格外高大雄伟,像有3.6米高。

对于中国人形神尊形象的金刚力士,钱绍武先生曾有一段评说,说西方大力士雕像显示的是力量,中国金刚天王雕像显示的是力气。站在塑像面前,能感觉到此哼哈二将有一种足踏千钧的重量,这种感觉如何来的呢?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靠一种“气”憋出来的。它没有表现紧张膨胀的肌肉,也没有强烈扭曲的动态,但它从头顶到脚跟都站得很稳,力道深深扎入“凹”形基座中。这种力量不是物理的,而是感觉的,不是现实的,而是意向的。就是钱绍武说的,是一股“气”。

△ 法新寺天王力士(局部)

其实它的胸腹并不粗大,但束胸带和肚带困得很紧,兜住了上面憋足往下沉的一口气。护法天王面部浑圆,都是一个局域一个区域的大体积,没有明显的转折,每个体积都很浑圆,但这个浑圆要把握适度,浑圆过头了就不重反轻了,圆到了极点就成了气球,就变成了极其轻的东西了。是浑圆的整体感,是对体积最大张力的考量。追求细微的结构也会削减形体,金刚的体积很整,不碎,就造成了立足千金的分量。天王的眼睛怒目圆睁,眼睛在整个面部比例中占很大面积,超出寻常的大,会增加震慑感。眼球深陷眼角里面,由于愤怒,眼皮呈四个眼角,更增加狰狞感。上嘴唇憋着,显得短而平,有些兜齿,俗称地包天。上口轮匝肌的扁平衬托了下额的圆满、肥大,嘴角下撇,有一种具体人的个性和形象感。额头到眉弓,双颊到鼻唇沟,下颚到脖颈,都有明显的分界,分界线两边是两组突出的体积。自古叫英雄无颈,天王也是头部直接坐在两肩之中,这也增加了武将的力度。束腰彩带呈一大两小的三个圈,使得下沉的力气又向上回升

但是,

其实中国也不乏肌肉男比如北魏,特别是唐代裸露上身的力士像,就似西方的以肌肉表现力量,唐代的力士造像无疑是力与美结合的巅峰。

以龙门石窟的力士为例,肌肉的表现方式立足于现实却经过提炼取舍的形体感,有刻意改变的细节,也有简化的处理,比如腹部胸肌的极致饱满感,腹前锯肌肉每一个都凸显出来,显示出密集的爆发力,腹直肌则简化了,它被改造成浑圆的腹部,这与现在标准的健美身形不同,他突出腹部的浑圆结实,这属于中国人俗称的“丹田”部位,而藏气于此则有充盈之感,所以这种壮实的视觉如气贯长虹,由内而外的自信心充斥着每一处刀劈斧凿的细节。

天龙寺进门口的两力士虽残,但气势开张,劲力内敛,开宋以来金刚力士的先河。

尤其是肚子的处理极有特色。与崇庆寺金刚肚子都鼓凸有力、坚钢如铁不同。而一反其道,刻划了吸气内憋、腹如凹盆的运力状态。都强调以腹部运动体现无比劲力。这里说明了我们中国所特有的力量感。我们从来把力和气看作是一回事,力是通过气才产生的,因此中国人从来都以“气力”或“力气”组成“力量”一词。

法兴寺圆觉殿现存宋代彩塑20尊,作品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作者冯宗本。整组作品上承晚唐余绪,造型饱满,下启元明新风,亲切安详。

十二圆觉寺都为观音化身,每尊高度约两米有余,已全为女身,神情姿态,庄重典雅、慈和曼妙。已不同于唐塑的富丽堂皇之美,但生动宛约、舒畅自然。总的趋向是更为世俗化和生活化。但又不同于元明以后发展到世俗而近乎市井,从甜美到成为柔媚。作者用简约概括的表现手法与精微生动的细节刻画,准确的传达出宋塑菩萨悲天悯人、深沉圣洁的母性情怀。以“泥性”表达“佛性”与“神性”的过程就是塑者、修行者修炼“心性”的过程。

最早从西域传入的菩萨,都是英俊轩昂的男性形象。隋代是中土菩萨女性化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虽然这时期有的菩萨还有八字胡,但体态已经婀娜起来,面目也更加秀丽。帛、璎珞、臂钏、头饰、帛带等女性装饰越来越丰富,这为唐代菩萨的脱胎换骨奠定了基础。到了唐代,进入菩萨女性化的完成期。这时候的菩萨慈眉善目,柔和安详,身体线条丰满袅娜。衣裙配饰也愈加华丽漂亮,这些宝冠裙披、璎珞加身、朱唇蛾眉的菩萨们已经分明一副女人相了。

中国人文主义之盛

佛像面部乃至整个头部的轮廓呈优美的圆弧形,圆润而和谐。肉髻不再高耸突兀,而是缓缓隆起,与整个头部浑然一体,妥帖而自然。眼睑微垂,眼睛总是看着你,那目光宁静而慈爱,充满了哲人的悠远。嘴角轻扬,洞悉一切,露出神秘而含蓄的微笑。造型立体,饱满流暢,富有弹性,形象生动,拨动人心。佛像五官的塑造已完全符合了中国式审美,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有意味的形式”与“圆满意境”的表达。时至今日,佛像的颜色脱落后,衣纹所包裹的佛像形体的柔美却愈发彰显出来。

西洋画的源头是雕刻,中国画的源头是书法。与西方的艺术传统相比较,中国人画形体是线条思维,这种线条思维,是我们的民族美学基因。

到了这里,线条已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宋朝,中国曾是文化造极之世。

泽州府城玉隍庙

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北约13公里处的府城村北岗上,是晋城地区保存最完好,规制最完整的玉皇庙。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拾级登临,依次为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亭和玉皇殿,由南向北分布在前院、中院和后院。

玉皇殿为单檐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门窗墙壁以及神台上镶嵌的浮雕砖饰还保留着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板门直棂窗,窗台下垫脚为水磨石,砖上有浮雕花鸟,檐柱柱础为覆盆莲花,柱为原木,上有杀分,侧角升起,斗栱为真昂四铺作。

星象神泥塑艺术再现了道教的宇宙思想。不仅将天人对应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将传统的天象予以划分,形成以北极星为核心,以三垣、四圣为左右,以十二辰、二十八宿为两翼的星象系列,所塑造的天文星象从以玉皇为代表的北极星到以二十八宿为代表的值日神,涵盖了道教的天空诸神,并用人物、动物对应点缀,使这些道教神灵更富有人情味。

玉皇殿中间所塑的就是玉皇大帝,他是封建皇权在天神体系中的象征。玉皇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三垣殿和四圣殿。四圣殿—— 塑有天篷、天猷、黑煞、真武四像很形象

​二十八宿殿位于后院西庑,砖砌神台,南、西、北三面环塑二十八宿星君像,是府城玉皇庙中最具价值的文物。元代的匠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技艺,将天象中的赤道星座、动物、五行、日月融合于人物造型,创造出活灵活现的二十八个众神形象。武将的勇猛威严、文官的儒雅风流、女性的温婉柔美、老者的慈祥庄严等等,这些逼真的人格与表情栩栩如生得在雕塑上得到体现,每一个星宿都有一个依附于自己的小动物,把星宿人性化,并融于雕塑艺术作品中。

十八个众神形象。

彩塑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彩塑脸上都覆着一层白色的腻子,百年来都不脱落,在阳光的照射下,更会露出类似于瓷土一般的白净光泽。

这一特殊的瓷光色敷料,是因为当地的高岭土材料,掺上大量明胶干燥之后,从而产生特有的颜色和光泽。在目前已知的众多彩塑中,为晋东南地区所独有。

关帝庙就在玉皇庙边上,又遇到了那位秦皇岛机车老哥。

泽州府城关帝庙(清,国七,石雕博物馆)

位于泽州县金村镇的府城村,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头道山门、石牌楼、二道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两侧建筑有碑廊、钟鼓楼、僧楼,

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九架前廊式建筑,单檐悬山顶,斗栱五踩重昂,

三义殿面阔三间,七架前廊式建筑,单檐歇山顶,五踩双翘出斜栱。内檐两山绘有壁画。前廊四根石柱上雕儒、释、道人物故事。

关帝庙最有名的就是石雕。石雕龙、木雕龙、砖雕龙、琉璃龙,关帝殿前四根廊柱上有大大小小的龙,可谓是活龙活现,最早发现较为成熟的盘龙柱形象浙江海宁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北齐的响堂山石窟1号窟,我们可以看到现存最早的盘龙柱实物。晋东南最早在大云院五代石塔。

从唐宋至明清盘龙柱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龙的头部——外翻的上唇越来越后退下压,直到盖住上颚,开始出现了翻鼻,与我们今天所常见的龙的形象趋于一致。晋南的万荣稷王庙,稷山稷王庙,解州关帝庙都有石雕盘龙柱。

​​关帝殿前的四根石柱高约为6米,在手法上属于深雕和透雕,每根柱子上都缠绕有两条龙,上部装饰的是木雕游龙型雀替,柱础则是一整块完整石料雕琢的石狮,柱体中央则是游龙和仙人、祥云。​

走进第四重院落就来到了三义殿,这里供奉着刘关张三位,前廊下的石雕柱子上以人物故事为主题。

够复杂,石雕博物馆啊。

出关帝庙去小南村二仙庙,路不远,庙在村口。庙里在做数字测绘。

小南村二仙庙(国四,宋天宫楼阁)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东南村。庙宇建造于北宋大观元年至政和七年(1107-1117年),此后历代均有修葺。庙院坐北朝南,原为两进院落,现仅存后院。

后院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乐亭、献殿、正殿及其两侧垛殿和东西厢房。现唯有正殿是宋代遗构,其他殿宇为明清建筑。

乐亭和献殿均为南北两面开敞式三开间悬山顶

正殿通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前檐正面计心造,而侧檐山面偷心造。皿斗,三椽栿对前剳牵通檐用三柱,殿内遗存宋代木制帐龛“天宫楼阁拱桥壁藏”,乃是罕见的宋代小木作之杰作。帐龛的空间布局由后室并列两座主龛、左右对称两单体附龛和连接两附龛的跨空单拱廊桥构成。主龛正中的匾额上“弭我采薪”四字清晰可见。龛阁斗拱繁密、出跳多变,桥楼和主龛均为双杪三昂八铺作;附龛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单杪双昂六铺作,二层为双杪双昂七铺作。

正殿内有彩塑16尊尊宋代彩塑,二仙金妆塑像端坐于主龛阁中,其身旁伫立侍女六尊;左右附龛内各立一尊手持笏板的胁侍女官;帐龛前,左右两侧站立男侍从各一尊,靠墙而立的侍女数尊。令人遗憾的是这8尊彩塑,除一尊侍女头部完整,其余均失盗,为后补之作。依然可见塑像体态端庄、面容俊俏、神情自然,为宋塑之精品。

沿丹河前行,去青莲寺一路的太行风景都不错,从入口到寺庙还很深,山路曲折,深山藏古寺,寺院依山面水,远有浮山为邻,近有珏山对峙,

青莲寺(国3,既有唐宋彩塑又有宋构)

初名硖石寺,唐懿宗赐名为“青莲寺”,在青莲寺还出土一件明确雕有大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的佛座残件一块,雕刻内容为十二梦王兆梦图,国内现存最早密教实物,观存于晋城博物馆。

背依高山,南临丹河,周围山势如出水莲花,青莲寺由古寺、上寺两部分组成。

古寺即下寺,由著名高僧慧远大师在北齐天保年间创建,天台宗道场

现存北殿为弥陀殿,南殿也称释迦殿,均为明清时期遗构。东侧有明代十三相轮八角形舍利塔。西侧有一唐代石塔。北殿中供奉有弥勒佛等6尊彩塑,塑像面容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南殿现存彩塑12尊,当中为释迦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这几尊塑像为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北殿中还有一通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图》,极有价值。

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属弥勒净土派,主要包含了中轴线上的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以及大雄宝殿,两侧还有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等。

释迦殿是一座建造于北宋元佑四年的遗存。殿内佛坛现存宋代彩塑5尊。

1. 平面: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2. 梁架:

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3. 斗栱: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做昂状。计心重栱,泥道单栱素枋

内柱柱头斗拱五铺作卷头造

左侧观音阁有宋彩塑观音、善财、龙女,罗汉像19尊。

右侧地藏殿​宋彩塑11尊。

共计整66尊之多

2017年修缮风波。目前亦在修,但愿能尊重历史痕迹,明晰修换过的痕迹。极端的日本的伊势神宫每隔20年即推倒重建,这种方式已经持续了1300多年。“式年迁宫”是一种仪式,“修舊如新”。其实《威尼斯憲章》說的很清楚:

第九條 修復過程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並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此外,即使如此,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須與該建築的構成有所區別,並且必須要有現代標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修復之前及之後必須對古跡進行考古及歷史研究。

历史建筑不能成为有历史风格的建筑。

青莲寺藏经阁位于山门之后,原为弥勒阁,清代曾改为戏楼,现在一层为弥勒殿,二层是藏经殿。弥勒阁为单檐九脊顶,一、二层均为五间,但二层两尽间宽度不及间半,所以看起来二层略小。

柱子微有侧脚与生起,柱头略有收分,阑额普拍方俱全,普拍方至角出头,阑额不出头。

梁架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上用两巨大的半驼峰,以承平梁。平梁之上当中用侏儒柱,立在合㭼之上,上施襻间,承脊博。上层檐柱用叉柱造的做法,柱子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枓栱之中。

下层枓栱纤(xiān)细,雕刻繁复,明清风格,应为清代所做。二层枓栱简洁古朴,宋金之物,枓栱有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除尽间外每间仅一朵补间。柱头为单杪单昂五铺作,第一跳偷心,耍头为蚂蚱头,昂下有单瓣的华头子;补间为双杪五铺作,也为偷心造、蚂蚱头;转角铺作正侧身与补间铺作做法相同,45度角出角华栱、角昂,角昂之上出由昂,没有复由昂,角昂之下为斫尖的华头子。

转角铺作上可以看到全国唯一采用“木骨泥胎”工艺制作而成的角神。

珏山铺绣,明月流光,有景有情皆入画。丹水弹琴,青莲叠翠,无时无地不清心。

从青莲寺出来已晚没去看皇城相府总是遗憾,幸好高速还挺快的。其实郭峪古堡就在边上。外边几个停车场,但车子其实可以开到大门口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陈氏家族从明孝宗弘治至清高宗乾隆260年中,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堪称北方文化巨族,

皇城相府是一处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式建筑群,主要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依山就势而建,建筑群整体融官宅、民居和军事防御为一体,山中有府,府中有亭,亭边有水,水边有山,中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

从长平之战到岳飞抗金时的太行忠义社,从明末清初的流寇过境到晚清乱世的太平军、捻军纷扰,晋城地区可谓是村村有堡寨,处处皆历史。

它整体是一个对称格局,它的外城的大小是按照石牌坊北侧的三条片轴上和一条中轴线上。

从河山楼俯瞰皇城相府,整体建筑风格规整封闭,色彩朴实无华,因山势而起,建筑与窑洞相结合,城墙与建筑结合,防卫与生活结合。充分体现了北方建筑厚重及向上的气势。

皇城相府内的园林,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手法与风格,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树木繁盛,充分利用了借景框景对景,与北方的风物一起,别有一番趣味。

晋城

自古山西称晋,唯有晋城叫“晋城”,

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

沁河、丹河二水纵流

隋始泽州,唐置晋城县。解放后属晋东南专署,1985从长治分而成立地级市。

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于是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神农播谷等神话传说。晋城自古便是煤铁之乡,也是战国时期“阳阿古剑”的产地。北齐、隋唐年间,全国共设有七个铸铁局,其中就有阳城县白涧村和沁水县武安村两个铸铁局。明朝阳城县年产铁居全国前例。铁器、丝绸、琉璃等物品远销海内外,明清两代晋城已成为三晋最富庶地之一。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在晋城任县令,大兴儒学之风,仅乡校就创办了72所,文化教育,到金元时期已呈根深叶茂之势。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官绅巨族。强大的经济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铸就了晋城地区明清时期大姓望族的辉煌。

晋城美食

炒凉皮为什么是代表,晋东南的炒凉皮都差不多,爽滑筋道的凉粉经过高超的刀工变成了整齐的凉粉方块经热油烘炒,洁白的凉粉已变成了金黄。

巴公烧大葱这道菜就是将巴公大葱的香味和肉味混合

烧好的葱无异味和呛味,咬一口葱香弥漫

肉也因染上了葱的香味而不再有油腻感

晋城,有历史的城市。​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东南古迹旅行必选精粹
访古晋豫(7)
中式营造 | 三省穿越几千公里,为了记录晋东南文物建筑与价值发现
整理了这个宝藏省份的自驾线,越看越上头
【上党】4月23~25日 | 晋东南早期彩塑精华
国庆晋东南 | 营造晋东南,古建圣地与彩塑惊天(10/1-10/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